文_陶小翠 尹志遠
在鋼絲繩上跳“芭蕾”
——記國家冶金科技獎一等獎獲得者中國一冶集團起重工周漢生
文_陶小翠 尹志遠
2017年盛夏,江蘇張家港。臺下就坐的,是來自全國各地的40多位冶金行業(yè)專家;而臺上,一位身著“中冶藍”的工人正侃侃而談。這人黝黑頎長,相貌平平,眉宇間卻透露著一股別樣的自信,面對專家們的各種提問,他用簡單、樸實的語言,將各項關鍵技術難點、創(chuàng)新點娓娓道來。他,就是享有“天車安裝專家”美譽的中國一冶集團工人發(fā)明家周漢生。
經過這次答辯,集全國技術能手、湖北省勞模等榮譽于一身周漢生,又在自己的榮譽簿上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由他完成的《大型橋式起重機安裝技術及應用》,獲得國家冶金科技獎一等獎,這也是該獎項自1982年創(chuàng)辦以來,首次有一線工人問鼎殊榮。
《大型橋式起重機安裝技術及應用》俗稱“梁吊法”,它的誕生,還得追溯到20年前。
1997年,中國一冶集團承建武鋼三煉鋼工程,此時的廠房已經順利封頂,但車間里幾臺“遲到”的450噸橋式起重設備組件卻讓周漢生發(fā)了愁——廠房已封頂,大型吊車在封閉的車間內無法施展,這些設備組件又該如何起安裝到指定位置呢?
當年,傳統(tǒng)的吊裝方法有“拆頂法”和“液壓頂升法”。若選擇“拆頂法”,僅塔吊安裝費用就需約200萬元,還要破除現有廠房頂棚,安裝完成后再還原,耗時至少20天。屋頂拆除后,不僅會對正常施工生產造成較大影響,更重要的是,如果遇到下雨,還極易引發(fā)安全事故;若選擇“液壓頂升法”,則需要把設備一點點“挪”到預定位置,費用近500萬,耗時至少三個月。工期不等人,本就“姍姍來遲”的設備,還必須提前完成安裝以免耽誤后續(xù)工作。
兩方法都不好使,怎么辦?當工友們下班回家,有著一股子不服輸“犟”勁的周漢生卻打量起這堆尚未開箱的設備。人,轉了一圈又一圈,煙,抽了一根接一根,一個大膽的想法忽就蹦了出來——能不能在廠房合適的位置增加承重梁,當做起吊點,運用傳統(tǒng)的起重設備卷揚機作為起重動力呢?周漢生一會兒肯定自己的想法,一會兒又搖搖頭:“這家伙,單次起重量至少得160噸,光靠卷揚機,絕對搞不定。”
“那利用滑輪組配合,來放大卷揚機的起重能力不就行了?”說起來簡單,但在這樣狹窄的空間、復雜的作業(yè)環(huán)境下,完成這類重型設備吊裝,好比在鋼絲繩上跳芭蕾。周漢生和技術人員一起仔細計算滑輪組和卷揚機配合使用的起重量,方案一次次被推翻,周漢生就憑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一股不服輸的拼勁,一次次修正、完善。在不斷地改進中,他和團隊一起解決了起吊點承重、滑輪組高度、雙卷揚機同步操作等技術難點,改裝了起重作業(yè)中常用的吊具、鋼絲繩,經過近二周時間的攻關,“梁吊法”初顯雛形,吊裝方案順利通過專家論證。而在實際檢驗中,一冶團隊僅用一周時間,就完成了一臺450噸橋式起重機安裝任務,試車效果非常好,同時安裝費用僅需50萬元。
“梁吊法”不僅很好的解決了在封閉、狹小空間內的吊裝難題,還能有效縮短工期、降低成本、節(jié)能減排。周漢生和他的團隊,也因此收獲了1項發(fā)明專利和4項實用新型專利,并將該技術廣泛應用于鋼廠新建及改、擴建項目,經武鋼、漣鋼等多項工程的應用與改進,其實用性強、施工效率高的特點愈發(fā)凸顯。
隨著“梁吊法”的推廣應用,周漢生也從一名普通的起重工,成長為湖北省勞模、全國技術能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并擁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榮譽等身,周漢生身上的那股“匠人”本色卻始終如一,哪里有技術難點就奔赴哪里,哪里工程告急就沖向哪里。
2016年西鋼轉爐大修,現場遭遇大型設備吊裝難題,周漢生二話不說,長途跋涉趕赴項目部。舟車勞頓、水土不服加之高原反應,周漢生一到西寧就高燒不退,但56歲的周漢生硬是咬著牙,和年輕人一樣爬高上低,和年輕人一起24小時輪班倒班。項目經理說:“檢修項目,往往逃不開急、難、險、重四個字,工作量大,環(huán)境惡劣,吊裝技術難度大,但有老周坐鎮(zhèn),我們心里就倍兒踏實!”在周漢生的指導參與下,項目部順利完成大修任務,“梁吊法”也再一次在施工中大顯神威。
目前,“梁吊法”已在鋼包回轉臺、轉爐、軋機機架、汽化煙道等重要設備工程建設中得到推廣轉化,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據統(tǒng)計,已有近200臺大型橋式起重機采用“梁吊法”進行安裝,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了超過2300萬元直接經濟效益。不僅如此,時任武鋼技改部相關負責人還算了一筆賬:鋼廠每天至少生產20多爐鋼,每爐300噸,按每噸2000元計算,提前投產一天,產生的效益就超過1200萬元?!爸苁狭旱醴ā睘殇撹F企業(yè)創(chuàng)造的效益之大,在億元以上。
也許有人會問,在鋼鐵行業(yè)去產能、調結構的大背景下,“周氏梁吊法”還有用武之地嗎? 周漢生說,梁吊法是為安裝大型橋式起重機研發(fā)的,該項技術的最大亮點,就是利用卷揚機和滑輪組,在有限的空間內模擬出大型吊車的功能。因此,只要是工業(yè)廠房里需要拆卸和吊裝設備,梁吊法都能發(fā)揮作用。3 0年,周漢生書寫了一段由普通工人成長為大國工匠的不凡歷程,用他對技術創(chuàng)新的孜孜追求,身體力行詮釋對工匠精神的不懈探索。
“要說這現場答辯,那比上百噸的吊裝任務簡單不了多少。”為了這次國家冶金科技獎申報,周漢生學起了電腦,笑稱自己是“八十歲學吹鼓手”。
面對吊裝現場的龐然巨物,周漢生從來都是指揮若定,可一坐到電腦前,他就有點“找不著北”——“使慣了粗獷的倒鏈、吊具,還真拿捏不好這小小的鼠標?!敝軡h生這也不敢動、那也不敢摸,生怕弄錯了什么,把剛編輯的文件搞丟了?!澳昙o大了,學新知識沒有年輕人快,常常是學了新的忘了舊的?!敝軡h生說,在家總是不好意思麻煩女兒,“哎呀,你看老爸年紀大了,又忘了,這個是怎么操作來著?”
為了能夠在答辯時熟練操作PPT,他在單位向年輕的技術員請教,下班回家還對著電腦,檢查文字表達是否準確,圖片是不是效果最好,終于順利完成了PPT的制作,并在答辯會上完美地演繹了自己的吊裝絕技。
周漢生用30年書寫了一段由普通工人成長為大國工匠的不凡歷程,用他對技術創(chuàng)新的孜孜追求,身體力行詮釋對工匠精神的不懈探索。他常說:“我只是盡了一個普通工人應該盡的職責,不管遇到什么困難,想辦法把工作完成好,這是工人的本分?!币舱缰軡h生所言,他一輩子恪守工人的本分,不管是被評為湖北省技能大師、還是全國技術能手,亦或是這次突破歷史,獲得冶金科技獎一線工人組設立以來的首個一等獎,他都保持著一份“匠人”的樸素與敬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