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小時候,對女拖拉機手圖案的一塊錢是最熟悉不過了。今天,在億昌博物館又一次見到了她。這是第三套人民幣中的一元圖案。對于圖中的女拖拉機手,大家也不陌生,她就是出生于黑龍江省明水縣的梁軍。背面是國徽和天山牧羊圖。
那時,手中有一塊錢,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了。一角錢可以買5合火柴或者10塊硬水果糖。一個月餅不過2兩糧票又兩角錢。后來理發(fā)2角,一根冰棍1角,看一場電影2角,一包蠟燭5角錢(很奢侈的用品),一包餅干幾角錢(可舍不得買)。反正童年時我手中沒有過一塊錢。父親一個月工資才漲到37元不久,一塊錢也是一個不小的數(shù)目了,可以帶來多少快樂與辛酸的記憶。
那時在農(nóng)村,唯一的文化娛樂是聽收音機,我最愛聽相聲和廣播劇,但電池也很貴。每家安著一個廣播喇叭,公社的線務(wù)站偶爾播送一些通知什么的,后來那個喇叭就成了個擺設(shè)。有個孩子說那個小喇叭可以互相通話,我覺得不可思議,很想試試,但沒人可試,最后不了了之。父親是一位鄉(xiāng)村小學(xué)教師,家里有一些書,不久就全讀遍了,記憶最深的是《敵后武工隊》、《新兒女英雄傳》,還有一套《封神演義》,當(dāng)時也讀不大懂,只看個大概。后來父親給我們訂了好些雜志報紙,一份雜志一年就是一塊多錢。
其實在農(nóng)村,我家的生活還算富足,土地上的收入、牛羊驢騾的收入、父親的工資收入加起來也還可以。后來搬到東勝這個小城,一些收入就斷了,而且花費也多了起來,做什么都要錢。
時過境遷,一塊錢對于我們現(xiàn)在已不算什么,乞丐最少也得給一塊錢,唯一的好處是坐公汽還是一塊錢。
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第五套人民幣了,一元錢的圖案也發(fā)生了一次次變化。追溯以往,1948年開始發(fā)行的一套人民幣一元上圖案是工人和農(nóng)民,最大面值5萬元;1955年開始發(fā)行的二套人民幣一元上圖案是天安門和國徽,最大面值是10元,最特殊的是有3元面值;1962年開始發(fā)行的三套人民幣一元上圖案就是前面所說的梁軍、國徽、天山牧羊圖,最大面值是10元,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大團結(jié);1987年開始發(fā)行的四套人民幣一元上圖案是瑤族、侗族人物頭像和萬里長城,最大面值是100元,有2元紙幣,有硬幣出現(xiàn),一元硬幣上是牡丹圖案;1999年開始發(fā)行的五套人民幣一元上圖案是毛主席頭像和蘭花、三潭印月,最大面值是100元,有20元紙幣出現(xiàn),一元硬幣上是菊花圖案。
在億昌博館又見到了這些已成為歷史的,或正在使用的錢幣。我想,錢幣的變化、圖案的變化體現(xiàn)了人們經(jīng)濟生活的變化,一塊錢的購買力雖然下降了,但一塊錢的作用依然不可缺失。隨著科技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微信支付各處可行,一塊錢也面臨下崗,我期望這一天早些到來,因為一分紙幣淘汰時,我們的經(jīng)濟生活發(fā)生了好轉(zhuǎn),現(xiàn)在一角紙幣正在淘汰不用,我們的生活開始富足,如果一元紙幣淘汰,那么我們的生活將如何?
一塊錢,你的曾經(jīng)的重任將成為我們的紀(jì)念。在億昌博物館,那成為歷史的一塊錢,引發(fā)了我無邊的思緒……
選自公眾微信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