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糧食問題是保證國家社會安定和諧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雖然我國在糧食的生產技術與抗病技術的研究上均取得明顯成績,但是在水稻種植過程中還存在一個普遍問題——病蟲害。病蟲害的出現不僅給水稻產量的提升帶來了不利影響,還危及國家糧食安全。因此,在種植水稻過程中,必須對病蟲害問題給予高度重視,加大抗病技術研究,認真做好水稻種植的抗病工作,才能提升水稻種植的產量。本文主要從水稻種植的技術出發(fā),對水稻種植中常見病害及防治措施進行分析,希望能為水稻種植提供借鑒。
關鍵詞:水稻種植;病害;抗病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833049
糧食安全問題一直都是國家和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水稻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也就自然備受關注。然而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受各種條件制約,導致水稻病蟲害大量繁殖,加上抗病技術水平低,導致水稻患病,甚至死亡,降低了農民經濟收入。在這種情況下,為提升水稻種植抗病能力,確保水稻高產穩(wěn)產,以增加農民經濟收入,維護國家社會安定和諧,必須加強對水稻種植抗病技術的研究力度,提升水稻抵御病蟲害的能力,進而提升水稻的質量與產量。
1 水稻種植的技術分析
1.1 選種
優(yōu)良的種子作為水稻健康成長的前提,具有高抗病性,發(fā)生病蟲害的概率較少,這對極易產生病蟲害的水稻而言,無疑是水稻產量和質量的有力保障。因此,在水稻選種方面,應從正規(guī)來源渠道購買,在購買水稻種子的過程中,需要仔細觀察包裝袋是否破損,對水稻種子進行查看,如果存在黑色稻粒的種子,應停止購買。因為黑色稻粒是彎孢霉真菌引起的稻谷病變,一旦種植,極易感染其他種子,導致稻田大面積發(fā)生稻曲病,降低水稻成活率,給水稻成熟后的米質帶來不良影響。
1.2 育苗
育苗工作一般在稻田進行,在稻田培育幼苗后,讓種子發(fā)芽長出植株,即可種植。因此,在水稻育苗期間,要嚴密觀察種子的生長趨勢,選擇長勢良好、無病蟲害的幼苗進行種植,提高水稻成活率。同時還應確保稻田的土地松軟,幼苗種植后能正常呼吸與發(fā)芽。在幼苗生長的過程中,應做好施肥、灌溉工作,確定肥料與水分充足。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播種期間應保證土地水分適當,以免濕度過大導致種子腐爛或感染病蟲害,降低種子發(fā)芽率與幼苗的成活率。
1.3 栽培
在水稻生長過程中,應做好稻田的除草工作,避免雜草在汲取營養(yǎng)物質的同時,繁殖各種害蟲,降低水稻產量。此外,為了提升水稻產量與質量,還應定期噴施農藥、施肥及灌溉,避免病害傳播,從而確保水稻茁壯成長,提升米質。
2 水稻種植中的常見病害及防治措施
2.1 水稻紋枯病
水稻紋枯病,稱為爛腳干與花腳干,常見于水稻的稈徑與葉片。發(fā)病初期,離水面較近的水稻莖稈與葉片上會出現一種水漬狀橢圓形斑。發(fā)病中期。斑紋自動擴大并相互融合,然后在斑紋上部出現一些白色菌絲,最終演變成褐色菌核。而引起水稻發(fā)生紋枯病的原因主要是種植人員沒有按照規(guī)定要求進行植株,氮肥施用過量,沒有及時進行灌溉。
防治措施:對稻田進行管理,從根源上杜絕真菌形成,降低菌核殘留量。此外,還應根據規(guī)定要求進行種植,以免水稻發(fā)生紋枯病,降低水稻產量。同時還應定期噴施農藥。例如,為了檢測井岡霉素A·蛇床子素可濕性粉劑治療紋枯病的效果,治療前需要進行檢測,檢測數據顯示病情指數為6.01。然后使用6%井岡霉素A·蛇床子素可濕性粉劑進行兌水攪拌,每667m2兌水40g、60g對2塊試驗田進行噴施,在水稻分蘗末期用藥1次,以后每隔10d重新噴施,次數為2~3次,經過治療后,60g/667m2濃度下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止效果(病情指數:2.16,治療效果:86.11%,水稻產量結果:5869.8kg/hm2)明顯,比40g/667m2的防治效果(病情指數:2.17,治療效果:72.21%,水稻產量結果:5358.8kg/hm2),提高了13.90%。
2.2 水稻稻瘟病
水稻稻瘟病,稱為掐頸瘟與火燒瘟,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水稻稻田疾病。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如果發(fā)生水稻稻瘟病,嚴重時能夠導致水稻減產50%以上。水稻稻瘟病的發(fā)生,按照發(fā)病時間與位置,可劃分為3種類型:葉瘟、節(jié)瘟及支瘟。其中,節(jié)瘟好發(fā)于水稻抽穗期。發(fā)病期,稻節(jié)位置出現許多小斑點,斑點逐步擴大,導致稻節(jié)變成黑色,甚至發(fā)生斷裂,最后形成枯白穗、秕谷。而水稻發(fā)生稻瘟病的主要原因是水稻長期無法接受太陽照射,加上空氣濕度過大,給水稻正常生長帶來不利影響。
防治措施:引發(fā)水稻稻瘟病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要想從根源上控制與預防水稻稻瘟病的發(fā)生,應雙管齊下,通過有效措施進行防治。例如,為了檢測20%咪鮮胺·三環(huán)唑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效果,治療前需要進行檢測,檢測數據顯示病情指數為4.60。然后使用20%咪鮮胺·三環(huán)唑進行兌水攪拌,有效成分用量為150g/hm2、210g/hm2,在下午使用16l背負式噴霧器,通過常規(guī)噴霧法進行噴施,藥液用量為675kg/hm2,數量為2~3次。經過治療后,150g/hm2和210g/hm2試驗田的防效指數為64.80%、76.33%;水稻產量為5869.8kg/hm2、6408.0kg/hm2,增長538.2kg/hm2。
2.3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是一種細菌感染的病蟲害,由黃單胞桿菌引起。水稻患有細菌性條斑病后,初期水稻葉面會出現暗綠色水浸狀斑,逐漸擴散到葉脈,并由原來的暗綠色演變成黃褐色的細條斑,最終導致水稻死亡,降低水稻產量與品質。
防治措施:為了選擇最佳的水稻細菌性條斑病資料藥劑,采用3種藥劑:8%菌克毒克水劑、20%葉青雙可濕性粉劑及36%菌毒凈可濕性粉劑,根據藥劑種類與用藥次數進行試驗,噴施時水稻正處在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發(fā)病初期,每隔10d用藥1次,用藥數量為2次,兌水600kg/hm2進行噴施。2次用藥后,經過檢測:8%菌克毒克水劑、20%葉青雙可濕性粉劑及36%菌毒凈可濕性粉劑的防治效果為62.7%、67.8%、52.2%;36%菌毒凈可濕性粉劑的防治效果比其他2種藥劑治療效果明顯。但是只是單純依靠藥物治療是不夠的,還需采用綜合治理方式,加強檢疫力度,避免病菌傳播,在播種期間,還需使用藥物浸泡種子,提高抗病能力。
2.4 水稻立枯病
立枯病好發(fā)于水稻生長的幼苗時期.如果水稻出現立枯病,幼苗便會變成黃色,導致水稻的芽和根發(fā)生彎曲,降低抗病性能,容易受各種病菌侵害,影響幼苗成活率,甚至導致幼苗死亡。
防治措施:為了有效提升抗病能力,檢測使用43%敵·甲可濕性粉劑防治水稻立枯病的治療效果。噴施農藥前,測驗田的發(fā)病面積為686.5cm2(發(fā)病率為7.5%)和626.9cm2(6.4%), 用藥量為2.5g和2.0g,兌水3kg進行淋灑,噴施農藥后,觀察10d,立枯病發(fā)病率降至4.1%,而沒有噴施農藥的對照區(qū)域發(fā)病率達到20%,使用43%敵·甲可濕性粉劑防治水稻立枯病的治療效果達到79.5%。表明使用敵·甲可濕性粉劑進行防治,不僅能夠預防與消除立枯病,還可促進稻苗健康生長。
3 結束語
水稻作為我國的重要農作物,是農戶增加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要想在種植過程中提升水稻種植品質,實現高產穩(wěn)產,必須嚴格按照水稻種植技術進行種植,并做好稻田管理工作,加強病蟲害預防,確保水稻健康生長。此外,有關人員還需加強水稻種植技術與抗病技術的研發(fā)力度,提升水稻抵御病蟲害的能力,從而保證水稻種植的產量與米質,增加農戶經濟收入。
參考文獻
[1]王運豐.淺談水稻種植中的抗病技術[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
2016(3):288.
[2]林燕,張佳祺.關于水稻種植中的抗病技術探析[J].農業(yè)與技術,2015(12):126.
[3]李淑艷.淺析水稻種植中的抗病技術[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
2015(10):33.
[4]董輝,劉艷鳳.水稻種植中的抗病技術[J].吉林農業(yè),2016(17):
95.
[5]顏麗娟.水稻種植中的抗病技術的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5(18):269.
[6]劉宇東.論述水稻種植中的抗病技術[J].新農村(黑龍江),2014
(24):109.
作者簡介:劉冬露(1981-),女,重慶潼南人,農藝師,大專,主要從事農業(yè)種植方面的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