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假面蒙住真心
窮家富路、打腫臉充胖子,似乎我們生活里自古就有“裝”的影子。如今,各種各樣的“裝”更是層出不窮:明明有錢,偏要裝窮;不年輕,卻偏裝嫩;明明很閑,卻裝作很忙……真真假假、虛實難辨,甚至有人說,我們進(jìn)入了“假面時代”。
很多人似乎不由自主就忘了自己真實的樣子。比如,有人沒錢,可遇到比自己富裕的人會時不時說一句“下個月去趟香港”;有人家財萬貫,卻故作艱難地?fù)u頭說“如今日子難過”。有人“裝嫩”,三十多歲還嗲聲說“親,這個包包好漂亮”;也有人“裝老”,叼著香煙、滿口哲學(xué);有人見到人就吹噓“自己跟某個領(lǐng)導(dǎo)關(guān)系不錯”;還有人心里明鏡似的,可嘴上卻“裝糊涂”……
按照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論分析,每個人都需要得到認(rèn)同感和被尊重感。說到底,“裝”要么是為了保護自己利益,要么是幫自己達(dá)到某種利益。第一,維護面子。當(dāng)著別人的面,誰都不愿意主動暴露自己的弱點,因此,遇到比自己強的人,自然不能輕易以真面目示人。第二,適應(yīng)環(huán)境。如果太另類,只會讓別人遠(yuǎn)離自己,因此,即便心里有些無奈,看到別人裝得不亦樂乎,很多人只能選擇隨波逐流。第三,找條捷徑。比如“裝熟”,拉關(guān)系套近乎,既能拉近人際距離,又能幫自己提升社會地位。
也許“裝”的出發(fā)點并無惡意,可若總是戴著面具,時間長了,難免會模糊自己真實的模樣。于是,“維護面子”變成了“滿足虛榮”,“適應(yīng)環(huán)境”變成了“迎合奉承”,“找捷徑”變成了“欺騙”。
其實,不管怎么“裝”,也不可能替代真實。與其小心翼翼地裝,不如把自己的真情實感痛快流露出來,別人也許更能感同身受,以真換真、將心比心。此外,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為了面子自討苦吃。卸下心頭包袱,才能更加明亮地看清世界。最后,“你永遠(yuǎn)不可能成為別人”。不要老看著別人的好,自己欺騙自己,手中的幸福才是最真實、最牢靠的。
(劉寶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