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5大“降壓穴”
這幾天,在朋友圈里,流行起“按穴位降血壓”的說法。針灸科專家指出,人體有五大“降壓穴”,應該讓爸媽知道。
在朋友圈里,有按腳趾關節(jié)能降壓的說法。據(jù)這個說法,人體上降血壓的穴位就兩個,第一個位于腳趾的大腳趾與第二腳趾連接處,也就是我們說的腳趾窩,這是人體最敏感的降壓反射區(qū),只要用力按5分鐘以上就有明顯的降壓效果;另外一個是在大腳趾的外側,只要用力按5分鐘以上就有明顯的降壓效果。
醫(yī)生指出,我們腳上確實有一個降壓穴,叫作太沖穴。不過這個穴位可不是什么高血壓都管的,它主要負責肝陽上亢的高血壓。中醫(yī)看高血壓是分很多型的,肝陽上亢是最為常見的一類。這類患者除了血壓高、頭暈、頭痛、耳鳴外,往往性情比較暴躁、易怒,平時失眠多夢,面色發(fā)紅,還容易口苦、便秘、尿赤。
在朋友圈的說法里,還大力推薦了耳朵上的一條“降壓溝”。醫(yī)生指出,在中醫(yī)里沒有降壓溝的說法,人體真正的降壓穴有5處,除了太沖穴外,其余4個分別是耳尖穴、內關穴、百會穴和涌泉穴。
耳尖穴位于耳郭上方的尖端處,有清熱祛風、解痙止痛的作用,除了降壓外,還能治療頭痛與急性結膜炎、角膜炎;內關穴位于手腕附近,在手厥陰心包經(jīng)上,是常見的“護心穴”,除了降壓還能治療心絞痛、心律不齊,以及胃炎、癔病等;百會穴主治頭痛、目眩、鼻塞、耳鳴、中風等;足底的涌泉穴可以治療昏厥、中暑、癲癇、頭痛、頭暈等。
在臨床上,這5個穴位都是常用來治療高血壓的,人們平時也可以試著按摩。一般力度適中就行,每天按摩20分鐘。
1. 寒冷胃痛 天氣太冷的時候,胃病也容易犯,在胃疼發(fā)作時,不妨按摩內關穴和足三里穴,能起到一定的止痛作用。
2. 感冒頭痛 如果受了風寒,感冒頭痛,大家可以試試按摩一下太陽穴,可治療頭痛。如果是家里的寶寶感冒頭痛,爸爸媽媽還可以試著用兩手拇指交替在寶寶額頭處,從眉心向發(fā)際線處慢慢推過去。這種手法叫作開天門,對感冒初期的發(fā)熱、頭痛很有用,只要推個20~50次。
3. 突發(fā)膽痛 在寒冷刺激下,膽囊也會突然收縮,加上年底朋友聚會多,吃多了、吃得油膩了,有些人就可能因為膽結石、膽囊炎而突然發(fā)生膽絞痛。這種時候,患者可以在自己的小腿上尋找一個膽囊穴。具體方法是:患者保持正坐或側臥位,然后在其小腿外側上部,陽陵泉穴直下2寸處,按摩膽囊穴就能幫助緩解疼痛。
(摘自《金陵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