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禮
允許孩子“自私”一下
文/周禮
家中來了客人,帶來一個不足三歲的小弟弟。媽媽一邊招呼客人,一邊對兒子說:“樂樂,趕緊把新買的玩具車拿出來給弟弟玩!”
媽媽滿以為,兒子會將他的玩具車拿來分享,但出乎預(yù)料的是,樂樂完全沒有一點當哥哥的風(fēng)度,嘟囔著嘴說:“這是我的玩具,誰也別想玩?!?/p>
媽媽有些生氣,顧慮到有客人在場,不好發(fā)作,只得輕聲細語地哄他說:“樂樂乖,趕緊把玩具車給弟弟玩,媽媽待會兒給你買糖?!?/p>
樂樂卻絲毫不領(lǐng)情:“我不,我不!”然后把玩具車緊緊地拽在手里,唯恐被別人奪去。
媽媽十分尷尬,對客人抱歉:“您不要見怪,這孩子從小被我們慣壞了,有些自私?!?/p>
此情此景,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
我們總是教育孩子要謙讓他人,要懂得分享,但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很多孩子并不愿與別人分享自己的玩具,不愿別人占有自己的空間,不愿將自己的舊衣服送人……
很多家長不理解,想當然地認為這是一種自私的行為,并擔(dān)心孩子將來會沒朋友,不受人歡迎。
所以,面對此番局面時,家長往往采取斥責(zé)的方式,并強迫孩子與人分享。
殊不知,這樣處置非但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會讓孩子產(chǎn)生抗拒心理,進而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實際上,自私是孩子的本性,而分享是后天習(xí)得。換句話說,小孩的獨享、占有屬于一種正?,F(xiàn)象,并不是什么十惡不赦的問題。
兒童專家認為,幾乎所有的孩子在幼兒時期,都有利己傾向,因為心理發(fā)展不成熟,他們常常簡單地認為“我即世界”,所以,在生活中會表現(xiàn)出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對于這種情況,家長不必過于擔(dān)憂,只需合理引導(dǎo)即可。隨著孩子身心的發(fā)育和學(xué)識的增長,大約在五六歲之后,這種利己傾向會逐漸消失。
當然,有的孩子自私,是因為家長溺愛所造成的。
有的父母對孩子十分嬌慣,不管孩子有什么要求,總是想方設(shè)法地滿足,哪怕不合理的要求,父母也一味地容忍、遷就。
如果屬于這種情況,家長就該好好反省,看自己的愛是否恰度,是否超出了界限,是否事事以孩子為中心。
明白了這些道理后,在面對孩子的“自私”行為時,家長便可以有的放矢。先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孩子的占有欲,再逐步引導(dǎo)他學(xué)會謙讓和分享。
因為只有占有過、專享過,做過最真實的自己,孩子才會從自我走向分享。而那些從未占有過、專享過的孩子,是不會輕易與人分享的。
此外,孩子之間的事情,家長最好不要介入,讓他們自己商量解決。因為分享也是一種權(quán)利,就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