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東生
智慧是道證明題
文|高東生
有一類植物很討厭,你要是不小心折斷它的枝杈或者撕開它的葉子,就會有白色的汁液流出,牛奶一般。過一會兒,汁液變得黏稠,顏色也會逐漸變深,粘到衣服上或手上,很難洗掉。
紅薯就是這樣。收獲的時候,先要割斷秧子,再刨出紅薯。在這個過程中,總會有紅薯秧子的汁液粘到身上。曲曲菜也有,只是不太明顯。有一種貼地生長的植物,植株不高,葉子呈紫色,俗名就叫“媽媽水兒”,“奶水”特別足。
我最近才知道,這類植物的汁液是用來對付蟲子的。蟲子一下嘴,白色黏稠的汁液就會流出,粘滿蟲子的嘴巴,而且越來越黏稠,蟲子能及時吐掉還好,吐不掉,嘴就有可能被封住了。嘴被封住,不能吃喝,很快就小命嗚呼了。這種植物真了不起。
但也有蟲子能吃這類植物,例如馬利筋雉天牛、君主斑蝶和粉紋夜蛾幼蟲。這些蟲子發(fā)現(xiàn):如果先把靠近葉柄的主葉脈咬斷,讓汁液流出,再去吃前面的葉片,就不會有汁液流出了。大概總有此類植物是某種昆蟲的最愛,它們會想方設(shè)法吃到,類似于人類對螃蟹、河豚吃法的探索。
大自然又進(jìn)化出另外一類“乳汁植物”,例如木瓜,它們的葉子并不是從中間的主脈平行分出支脈,它們的葉脈呈網(wǎng)狀,“乳汁”可以通過周圍的葉脈繞開被切斷的葉脈到達(dá)。可是,蟲子又想出了辦法,例如木瓜天蛾的幼蟲就會在木瓜的葉子上挖一條“壕溝”,阻止“乳汁”流向取食點。
我沒有拍到過這難得一見的過程。但今天早晨,看到草叢中有幾棵蘿藦,我便想做個小實驗。蘿藦屬攀緣植物,以前在白洋淀常見。漁民對它們恨之入骨,因為一不注意,蘿藦就會爬上蘆葦,影響蘆葦?shù)纳L,甚至纏倒蘆葦,讓蘆葦只能做燒飯的柴草;而在以前,漁民們可以用蘆葦來織席子、編葦箔,這是他們很重要的收入來源。小孩子們不大注意這些,他們喜歡的是蘿藦的果實。蘿藦成熟之后自然裂開,像瓢,里面的種子整齊排列,有蒲公英一樣的絲絮,能帶著種子飛起來。在秋天,孩子們采到幾個果實,可以一粒種子一粒種子地往天空中吹,能玩半天。蘿藦的“乳汁”是我知道的植物里最多的。
我先把一片葉子的前端撕掉一塊,很快,葉脈就像斷開的血管,迅速冒出白色汁液來。
我又找了一片葉子,先掐斷靠近葉柄的主葉脈,“乳汁”像眼淚一樣順著葉片往下流。等它不流的時候,我又撕開了葉子的前端,這次基本上沒有“乳汁”流出。
動物吃植物,植物沒有腿,不會逃跑,但也不會坐以待斃,它們想出各種辦法對付食草動物,有利刺,有鎧甲,有難聞的氣味,有苦澀的乳汁,還有的像蘿藦一樣能分泌出粘住昆蟲嘴巴的白色汁液。動物呢,也并不會輕易放棄,它們很快又會想出新的招數(shù)。植物也沒有善罷甘休,它們會再思考新的對策。這樣循環(huán)往復(fù),動物和植物為了生存而爭斗,你來我往,永不言棄,千萬年來,創(chuàng)造出讓我們嘆為觀止的物種。它們豐富多樣、五彩繽紛,又各懷絕技,給我們演繹了一個個美妙絕倫的故事。
過了三四天,我發(fā)現(xiàn)一處蘿藦上有不少藍(lán)色的葉甲,閃閃發(fā)亮,這些葉甲就以蘿藦的葉子為食。
但是,我仔細(xì)觀察,并沒有發(fā)現(xiàn)切斷葉子主脈的痕跡。開始我以為這種蘿藦沒有“乳汁”,便輕輕撕開一片查看,哪知剛一撕開,“乳汁”就流出來了。
它們找到了吃蘿藦葉子的新方法?或者,它們已經(jīng)適應(yīng)甚至喜歡上了蘿藦的“乳汁”,就像我們愛喝酸奶一樣?
《讀者·原創(chuàng)版》雜志簽約作者高東生先生的作品集《蟲子的江湖》現(xiàn)已出版,40篇攝影手記,近百幅微距攝影作品,為你展現(xiàn)異彩紛呈的昆蟲世界。預(yù)售現(xiàn)已開啟,詳情見下頁。
▌微信掃碼直達(d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