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玉文
對孫輩的教育大包大攬收獲了什么
文/高玉文
每天到了放學時間,圍在各小學、幼兒園門口接孩子的,大都是老年人。這些老人放棄了悠閑的退休生活,加入了帶孩子的大軍,很多人還承擔著對孩子的教育重任。
不過,這個過程并不是那么一帆風順的,很多老年人在付出了時間和精力后,不僅沒有收獲到應(yīng)有的感激和效果,反而與子女產(chǎn)生了矛盾,這是為什么呢?這里面的學問,還真不是一句兩句能講得清的。
李阿姨今年76歲,這幾年,她是老驥伏櫪,將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小兒子的女兒身上??墒?,孩子如今上學了,她卻受到了不小的埋怨,這讓李阿姨非常郁悶。
李阿姨70歲的時候,一直忙于事業(yè)的小兒子才給她添了這個小孫女,這讓李阿姨非常高興,自告奮勇來幫助照顧孩子。在對孩子的照顧上,李阿姨的付出是旁人無法比擬的,但李阿姨這個人比較倔強,在對孩子的日常照料和培養(yǎng)教育等方面,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這就造成了一定的矛盾。比如在孩子的穿衣上,李阿姨總是要多給孩子穿一些,但是兒子和兒媳都說這是不對的,要求少穿,因為這個,沒少鬧矛盾。還比如,為了讓孫女能夠長得更快,李阿姨天天煎炒烹炸,變著法給孩子做好吃的,但是兒子和兒媳又強調(diào)要科學喂養(yǎng),經(jīng)常給孩子做一些清淡的甚至是西餐類的食物,這讓李阿姨覺得很不習慣。此外,李阿姨給孩子做的飯,兒子和兒媳嘗過之后,總是嫌太咸了。李阿姨說少放鹽孩子覺得沒味道,兒子和兒媳則表示鹽攝入太多對孩子發(fā)育不好。
“我當年就是這樣做菜,他們哥仨現(xiàn)在哪個身體不棒棒的?現(xiàn)在來嫌棄我做得咸了淡了的,這就是看我不順眼!”每當說起這些,李阿姨總是十分生氣。
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李阿姨也和兒子、兒媳觀念不一樣。要強的李阿姨給孩子做了好多識字卡片,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教她認字,但兒媳婦卻說讓孩子過早識字對形象思維發(fā)展不利。“孩子他爸三歲的時候,都認識好幾百個字了,后來考上了重點大學,我這方法還能有錯?”每當說起這些事,李阿姨還是一肚子的氣。
“我兒子和兒媳婦工作都很忙,所以孫子一直由我?guī)Т?,現(xiàn)在上三年級?!苯衲?6歲的王阿姨和李阿姨不同,她對這個孫子是全方位承包。在對孩子的看護和教育過程中,王阿姨有欣慰,也有遺憾。
說起帶孩子的感想,王阿姨坦言自己還是有些嚴格的,不過,這份嚴格更多地是體現(xiàn)在教育孩子的品行上。為了將孫子培養(yǎng)成一個品德高尚的孩子,王阿姨對孩子的品德行為要求很嚴,一點不遷就。比如在文明禮貌、人際交往、誠實守信、遵守秩序、愛護環(huán)境等方面,王阿姨都能夠在平時的生活中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
值得欣慰的是,王阿姨的努力換來了很好的效果,她的孫子品行上的確很有素養(yǎng),是一個有禮貌的好孩子,受到了鄰居們的表揚,王阿姨覺得非常欣慰。
不過,讓王阿姨苦惱的是,在對孩子的行為舉止和思想品德進行教育的同時,對于孩子的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上,卻出現(xiàn)了漏洞。
“孩子哪里都好,就是生活自理能力差,非常地懶,都要指望我!”王阿姨嘆氣道。王阿姨是一個急性子的人,為了搶時間,平日里很多應(yīng)該孫子做的事情常常由自己代勞。比如為了縮短吃飯時間,王阿姨從小就給孩子喂飯,早上起床嫌孩子動作慢,就幫他把洗臉水倒好,牙膏擠好,把飯盛好,很少讓他做家務(wù)事。
這樣一來,雖然很多時候帶孩子出門沒有耽誤時間,卻讓孩子養(yǎng)成了懶惰的毛病,很多事情都要依賴奶奶,穿衣服喊奶奶,吃飯有時候也要奶奶喂,這讓王阿姨很苦惱。其實,王阿姨如此看護孩子也有深層次的原因,她年輕的時候,工作特別忙,所以自己的兒子也是在奶奶身邊長大的,王阿姨總覺得對孩子有深深的愧疚之感,她希望將這份愧疚,從孫子身上補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