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玉門史前文化及相關問題討論

    2017-09-13 06:33:16李萌
    絲綢之路 2017年16期
    關鍵詞:玉門

    李萌

    [摘要]玉門史前文化遺址已發(fā)現(xiàn)約11處,其文化內涵為史前青銅時代的四壩文化和騸馬文化。文章在分析四壩文化、騸馬文化的文化性質與遺址特點的基礎上,結合學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近年來肅北馬鬃山玉礦遺址的調查、考古新資料,就騸馬文化的年代下限及其族屬等問題試作探討。

    [關鍵詞]玉門;四壩文化;騸馬文化;年代下限;族屬

    一、玉門地理環(huán)境

    玉門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東臨嘉峪關,西接瓜州,南靠肅北蒙古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北面是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的馬鬃山地區(qū)。面積1.4萬平方公里。玉門地處祁連山北麓,南面為祁連山地,北部為馬鬃山區(qū)飛地,南北兩山之間為走廊地帶。西南一帶為昌馬盆地,是農業(yè)區(qū)。境內戈壁分布廣泛,河流兩岸和沖擊低平地帶有部分綠洲。境內河流主要有疏勒河、昌馬河、石油河、白楊河等,均屬內陸河,水源來自南部的祁連山。大部分地區(qū)為大陸性中溫帶干旱氣候,南部前山地帶屬高寒半干旱氣候。年均溫7℃,年降水量56毫米,蒸發(fā)量高達3000余毫米。境內植被環(huán)境較差,前山地帶有較好的草被和稀疏的灌木林;戈壁、沙丘和北山一帶草被稀疏;綠洲邊緣的湖灘地草被較好。1

    二、玉門史前文化和遺址

    玉門地區(qū)的史前文化包括青銅時代的四壩文化和騸馬文化。目前玉門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史前文化遺址約11處(見下表)。2

    (一)四壩文化及其遺址

    1.四壩文化

    四壩文化因首先發(fā)現(xiàn)于甘肅省山丹縣四壩灘遺址而得名。1956年安志敏先生首先提出了“四壩文化”這一命名。3

    四壩文化主要分布在永昌以西的河西走廊地區(qū),包括山丹、民樂、張掖、高臺、金塔、酒泉、玉門、安西等縣市。4

    考古發(fā)現(xiàn)和研究表明,四壩文化是從河西走廊的馬廠文化發(fā)展而來的,在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也吸收了齊家文化的因素,5并融合了大量哈密天山北路文化因素,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結合的產物。如弧背刀、泡、聯(lián)珠飾、耳環(huán)、有銎斧等青銅器,砷青銅、錫青銅等多種合金成分,鑄造和鍛造共存的加工方法。6

    關于四壩文化的族屬,學者們通過體制人類學,并結合古文獻以及葬俗和某些文化因素上的特點進行比較分析,研究認為應該屬于羌人系統(tǒng)。7年代距今約3950年至3550年。8

    2.四壩文化遺址

    玉門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屬于四壩文化的遺址有玉門火燒溝、大墩灣、天津衛(wèi)等。

    (1)火燒溝遺址

    1976年火燒溝遺址進行了首次發(fā)掘,經過研究,學者們將以火燒溝遺址發(fā)現(xiàn)的文化遺存為主要特點的這類文化命名為“火燒溝類型的文化”。9遺址位于玉門市清泉鄉(xiāng)火燒溝村清泉中學西側,面積約1平方公里。1976、1990、2005年進行三次發(fā)掘,共發(fā)掘遺址1750平方米,墓葬312座。遺址包括四壩文化墓葬和騸馬類型遺存。四壩文化墓葬多豎穴土洞墓及長方形土坑墓,以單人仰身直肢葬為主,頭朝東,出土有四壩文化泥質、夾砂陶器,銅器、石器及少量金器和玉器。陶器器形有粗陶罐、帶蓋雙耳罐、彩陶人形罐、陶塤等,彩陶多為黑彩,有的有紅色陶衣,花紋有回紋、網(wǎng)格紋等。銅器有斧、鐮、鑿、刀、匕首、矛、鏃、錐等200余件。石器有刀、鋤等。10另外,在火燒溝遺址中,發(fā)現(xiàn)少量的騸馬文化遺存在層位上疊壓于火燒溝類型的文化之上,11從而證明了騸馬文化晚于四壩文化。

    (2)大墩灣遺址

    此遺址位于玉門清泉鄉(xiāng)火燒溝以南、蘭新鐵路南側約200米處。地表散落大量紅陶和彩陶碎片,另有碎銅渣、打制石片。文化層中夾雜獸骨、陶片、炭渣等。根據(jù)地表采集物判斷,這里應該是個聚落遺址,文化內涵屬于四壩文化。12

    (3)沙鍋梁遺址

    此遺址位于玉門市中部偏東、花海鎮(zhèn)金灣村北4公里的戈壁沙丘間。面積約6平方公里,文化層厚0.7~1.5米,暴露有墓葬和窯址。地面散落有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灰陶片,彩陶紋樣有施黑、紅彩的動物、網(wǎng)格紋,器形有罐等。另外還有石刀、斧、鑿、鐮、研磨器、彈丸和銅刀、銅飾殘片、綠松石珠及貝殼等。此遺址文化內涵屬四壩文化。13

    2.4天津衛(wèi)遺址

    遺址位于赤金鎮(zhèn)村天津衛(wèi)村北5公里,分布于風蝕黃土臺地上,面積約1平方公里,文化層厚度不詳。采集有夾粗砂紅陶片,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器形有罐等。遺址文化內涵屬四壩文化。14

    (二)騸馬文化及其遺址

    1.騸馬文化

    騸馬文化因20世紀50年代在玉門騸馬村發(fā)現(xiàn)了一組“騸馬式”陶器而得名。

    騸馬文化的分布東起張掖、酒泉,西至敦煌以西,與四壩文化的分布面重合。此遺存的典型器為雙大耳夾砂罐,質地粗糙,素面,突出特征是在腹部正中位置捏塑高翹的泥土,器耳刻劃繁密的折線紋。

    騸馬文化距今約3000年,15其年代下限與族屬問題存在諸多意見和看法,我們將在下文中進行專門討論。

    2.騸馬文化遺址

    目前,玉門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含有騸馬文化遺存的遺址有:玉門古董灘、螞蝗河M1、騸馬城遺址、火燒溝遺址等。

    (1)古董灘遺址

    遺址位于玉門市花海鎮(zhèn)條湖村西北13.7公里,位于沙漠邊緣,四周有怪柳和沙丘,南側已開墾成農田,地表散落著大量遺物,有陶片、石器、銅礦石、銅煉渣等。根據(jù)采集遺物的特征觀察,此遺址屬于騸馬文化。16

    (2)騸馬城遺址

    遺址位于玉門市清泉鄉(xiāng)白土梁村南500米處。面積約1.5平方公里。暴露有橢圓形窯址與墓葬人骨。采集有泥質灰陶片,殘獸骨以及石磨盤、石磨棒、銅器殘件等。屬騸馬類型遺存。17

    (3)螞蟥河M1

    墓地位于玉門市清泉鄉(xiāng)螞蟥河東岸風蝕黃土臺地上,四周為戈壁灘。M1為豎穴土坑墓,墓葬平面呈橢圓形。墓葬開口距地表10厘米,墓口長85厘米,殘寬59厘米,墓葬深31厘米墓底長74厘米殘寬55厘米。墓坑內未見葬具。墓主為單人仰身葬,軀干和頭骨部分錯離,下肢骨殘缺。隨葬有鏤空銅管、夾砂小罐和殘銅泡各一件。文化屬性為騸馬文化。18endprint

    三、相關問題討論

    (一)騸馬文化的年代下限

    騸馬文化是晚于四壩文化的一類青銅文化遺存。1976年在火燒溝墓地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有騸馬文化遺存疊壓于四壩文化墓葬之上,從層位關系上直接證明了騸馬文化年代晚于四壩文化。19有學者研究認為,這類文化的絕對年代為公元前1千年,20關于其年代下限學者們有不同的意見。李水城先生認為:“或許可將騸馬類型的下限定為在西周至春秋時期。”21俞偉超先生將騸馬文化年代下限劃到戰(zhàn)國,22,趙建龍先生認為它應晚至秦漢或更晚。23

    關于騸馬文化的年代下限,筆者傾向于趙建龍先生的看法,認為它應晚至秦漢甚至更晚。2016年筆者有幸參加了肅北馬鬃山玉礦遺址的發(fā)掘工作,根據(jù)發(fā)掘情況及已發(fā)表的發(fā)掘報告,24我們發(fā)現(xiàn),出土的遺存主要有兩類,一類為漢代遺存,一類文騸馬文化遺存。在地層上、作坊遺址里,騸馬文化遺物與漢代遺物均為共存關系。這一方面表明,漢代,這里曾活躍著兩類人群,一類是騸馬文化人群,一類是受漢王朝管理的漢文化人群。另外,騸馬文化遺存明顯少于漢代文化遺存(我們發(fā)現(xiàn)大數(shù)量的漢代陶片、箭鏃,而騸馬文化遺存也主要是陶片和箭鏃,只是數(shù)量上要遠遠少于漢文化遺存),表明當時這里是受漢王朝管控,一部分騸馬文化人群應是當?shù)氐耐林用瘢蚴菤w屬于漢王朝的北方草原民族;另一方面表明,四壩文化之后活躍在河西走廊地區(qū)的騸馬文化人群,創(chuàng)造的騸馬文化的年代下限已經延續(xù)漢代,甚至有可能至更晚時期,當然這還需要日后更多的考古資料來證實。

    (二)騸馬文化的族屬

    有學者根據(jù)文獻記載和考古發(fā)現(xiàn)指出,先秦時期月氏、烏孫曾經活動在河西走廊,沙井文化和騸馬文化又分別分布在河西走廊的東西兩端,進而推測這兩支文化分別屬于大月氏和烏孫。25

    李水城、水濤兩位先生根據(jù)目前的考古發(fā)現(xiàn),研究分析后認為,騸馬文化遺存與目前發(fā)現(xiàn)的烏孫遺存都無法做出直接地類比,“僅僅憑借現(xiàn)有資料,任何一種對騸馬類型族屬的指認還只能是停留在假說層面的附會”。26

    雖然,學者們對騸馬文化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觀點,筆者仍希望能夠借此機會談一下自己的一點不成熟的想法。

    目前,西北地區(qū)重要的古玉產地有新疆和田、青海格爾木、甘肅馬銜山,而肅北馬鬃山是近年來新發(fā)現(xiàn)的一處玉礦遺址。2007年、2008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有關單位對肅北馬鬃山徑保爾草場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多處玉礦礦坑遺址。根據(jù)采集的陶片觀察判斷認為,最早的屬于四壩文化,但為數(shù)極少;大量陶片屬于騸馬文化。調查者認為,該玉礦遺址應在青銅時代晚期便已經開始開采,沿用至東漢,甚至晚到魏晉時期。這是甘肅境內目前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處早期玉礦遺址,也是中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玉礦遺址。27

    這處玉礦遺址是否有可能與月氏人群有關呢?我們知道,古時,馬鬃山一帶及其東天山區(qū)域先后是月氏和匈奴等游牧民族控制與活動之地?!霸谥袊氖妨现?,匈奴、烏孫、塞人在中國的興起較月氏晚得多。匈奴始見于《戰(zhàn)國策》”,“直到西漢初年,中國北方草原還是‘東胡強而月氏盛”。28漢文帝時期,匈奴老上單于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始“逃遁而常怨仇匈奴”。此后,月氏才陸續(xù)遷到伊犁河、納林河流域,這些西遷的月氏人在漢代史書中被稱為大月氏,還有一小部分未西遷者,則稱為小月氏。

    可見,漢代以前馬鬃山及其東天山地區(qū)的控制者應該是月氏人。馬鬃山玉料可能和《管子》等文獻中記載的“月氏之玉”“禺氏之玉”有關。從馬鬃山經居延到北地郡然后再進入中原地區(qū),可能就是《史記·趙世家》記載蘇厲給趙惠文王信中所說“昆山之玉不出,此二寶者皆非王有已”所記載的“玉石之路”。而古代的游牧民族“月氏”就是這條玉石貿易的主導者和經營者,如此這個“玉石之路”的形成大概與四壩文化衰落后游牧民族的興起并控制東西貿易有關。29

    考古調查資料已經表明,馬鬃山地區(qū)最早的文化遺存屬于四壩文化,不過發(fā)現(xiàn)較少,且對于四壩文化的族屬,學者們普遍認為與古代羌人有關。30另外,馬鬃山地區(qū)發(fā)現(xiàn)較多的騸馬文化遺存,表明馬鬃山地區(qū)曾經活躍著這樣一支古文化人群。結合前文相關學者的研究,我們認為,這一支古文化人群應該與月氏人群密切相關。調查發(fā)現(xiàn)的較多青銅時代的騸馬文化遺存便是他們的文化遺留。漢代之后,隨著匈奴勢力的崛起,這里成為了匈奴控制的領地,大量月氏人被迫西遷,而少數(shù)沒有遷移的小月之還在這里繼續(xù)活動生存延續(xù),這或許就是為什么我們能夠看到,一直到漢代,這里仍然有月氏文化遺存的原因。

    我們認為,騸馬文化的族屬應當和月氏人群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

    (三)四壩文化與騸馬文化的關系

    目前的考古發(fā)現(xiàn)、研究都表明了騸馬文化與四壩文化的區(qū)域分布面重合,而且火燒溝墓地地層疊壓關系也證明了騸馬文化晚于四壩文化。然而,在年代上二者之間卻存在較大的缺環(huán),所以,還不能認為二者間屬于承繼關系。關于四壩文化的去向,以及騸馬文化的源流問題,限于考古發(fā)現(xiàn)資料的缺乏,學術界在這方面的研究進展仍很微弱。

    四、結語

    玉門地處河西走廊西部,歷史文化遺存豐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以火燒溝遺址為代表的四壩文化、騸馬城遺址為代表的騸馬文化,是我國西北地區(qū)史前文化發(fā)展序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河西走廊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傳播者,是溝通中西文化,中原文明與歐亞草原文明交流傳播的重要載體。

    自仰韶文化以來,文化“西漸”持續(xù)不斷,尤其是馬家窯文化更是深入到河西走廊西部。四壩文化延續(xù)了馬廠類型的文化因素繼續(xù)發(fā)展,向西已深入到新疆東部的哈密地區(qū),關于它的去向,尚不可知。稍晚的騸馬文化,目前,我們仍不知其從何發(fā)展而來,又在何處延續(xù)。這些未知的謎題不斷地激發(fā)著我們探索的欲望。

    “西漸”應該是四壩、騸馬文化在空間上的移動趨向,而且在新疆哈密地區(qū)已經發(fā)現(xiàn)有四壩文化的墓地。相信,隨著玉門及其周邊地區(qū)考古發(fā)掘工作的持續(xù),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四壩文化、騸馬文化的相關研究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新的收獲。endprint

    [注釋]

    112152031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調查報告》,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283頁、第300頁、第424頁、第424頁。

    2李水城:《附錄一 河西走廊史前遺址一覽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調查報告》,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439~449頁。

    3安志敏:《甘肅遠古文化及其有關的幾個問題》,《考古通訊》,1956年第6期,第9~19頁。

    4李水城:《四壩文化研究》,《考古學文化論集》(三),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第80~121頁。

    5甘肅省文物考古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酒泉干骨崖》,文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311頁。

    6韓建業(yè):《中國西北地區(qū)先秦時期的自然環(huán)境與文化發(fā)展》,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358頁。

    7李水城:《四壩文化研究》,《考古學文化論集》(三),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第80~121頁;水濤:《甘青地區(qū)青銅時代的文化結構和經濟形態(tài)研究》,《中國西北地區(qū)青銅時代考古論集》,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93~327頁。

    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中國考古學中碳十四年代數(shù)據(jù)集》(1965-1981),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91119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第139~153頁。

    10131417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甘肅分冊》(下),測繪出版社2011年版,第246頁。

    16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甘肅分冊》(下),測繪出版社2011年版,第246頁;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調查報告》,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331頁。

    18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玉門螞蟥河墓群發(fā)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05年第6期,第14~18頁;韓建業(yè):《中國西北地區(qū)先秦時期的自然環(huán)境與文化發(fā)展》,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385頁。

    2126 李水城、水濤:《公元前一千紀的河西走廊西部》,李水城:《東風西漸---中國西北史前文化之進程》,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127頁。

    22俞偉超:《關于“卡約文化”和“唐汪文化”的新認識》,《先秦兩漢考古學論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93~210頁。

    23趙建龍:《關于月氏文化的初探》,《西北史地》,1992年第1期,第67~74頁。

    24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肅北馬鬃山玉礦遺址2011年發(fā)掘簡報》,《文物》,2012年第8期,第38~44頁。

    25甘肅省博物館:《甘肅古文化遺存》,《考古學報》,1960年第2期,第11~52頁;韓建業(yè):《中國西北地區(qū)先秦時期的自然環(huán)境與文化發(fā)展》,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388頁。

    27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科技大學:《甘肅肅北馬鬃山玉礦遺址調查簡報》,《文物》,2010年第10期,第27~33頁。

    28林梅村:《開拓絲綢之路的先驅---吐火羅人》,《文物》,1989年第1期,第72~74頁。

    29閆亞林:《關于“玉石之路”問題的探討》,《考古與文物》2010年第3期,第38~41頁。

    李水城:《四壩文化研究》,《考古學文化論集》(三),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第80~121頁;謝端琚:《甘青地區(qū)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228頁;韓建業(yè):《中國西北地區(qū)先秦時期的自然環(huán)境與文化發(fā)展》,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358頁。endprint

    猜你喜歡
    玉門
    我的玉門關
    龍門陣(2024年4期)2024-05-14 09:20:17
    玉門H低滲透裂縫油藏強化泡沫防氣竄實驗研究
    這里是玉門
    尋玉訪古到玉門
    絲綢之路(2019年1期)2019-04-27 15:19:22
    叩問玉門
    絲綢之路(2018年9期)2018-11-29 09:10:04
    玉門“西域城”即“下苦峪”考
    絲綢之路(2017年16期)2017-09-13 16:22:57
    玉門關開通四方
    絲綢之路(2017年16期)2017-09-13 16:19:49
    從文物看“玉門”的來歷
    絲綢之路(2017年16期)2017-09-13 08:41:45
    玉門歷史文化內涵初探
    絲綢之路(2017年16期)2017-09-13 03:57:00
    玉門文物
    絲綢之路(2017年15期)2017-08-21 07:43:38
    贵南县| 商丘市| 南皮县| 扎赉特旗| 南雄市| 南郑县| 莱芜市| 鄂州市| 噶尔县| 朝阳市| 夏邑县| 铅山县| 桓台县| 鞍山市| 都昌县| 信宜市| 天镇县| 东宁县| 广丰县| 漳州市| 临海市| 桐城市| 泰来县| 伊宁县| 昆明市| 寻乌县| 双江| 东方市| 景东| 深圳市| 临猗县| 台湾省| 梁山县| 铜川市| 龙岩市| 九龙城区| 上思县| 富阳市| 喜德县| 绥中县| 江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