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宏
摘 要:現代民族聲樂藝術在傳統民族聲樂上發(fā)展而來,并借鑒吸收了西洋的美聲唱法理論,形成了民族性、藝術性以及科學性的統一。多民族融合的國情也使得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在藝術特征和演唱風格上有著綜合化的音樂特點,同時也具有共性化的聲音特點。本文就針對于這兩個特點著重分析現代民族聲樂的藝術特征和演唱風格。
關鍵詞:現代民族聲樂 藝術特征 演唱風格
相較于傳統民族聲樂,現代民族聲樂藝術有了很大的變化,在眾多的變化當中,演唱風格的改變是最為人們所注意的。在多元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下,現代民族聲樂發(fā)展的思維模式逐漸從傳統當中解放出來,在保持傳統音樂風格特點的基礎上,更多地展現出了新的時代特征。
一、 綜合化的藝術特征
56個民族為我們帶來了56個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每一民族的文化藝術都有其固定的發(fā)展理念和方向。同時在發(fā)展中,各民族之間也相互影響和溝通,拉近了彼此之間的文化縫隙。在這過程中,也使彼此之間的文化縫隙逐漸縮小。在這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我國現代民族聲樂在演唱風格上也呈現出綜合性的特點。
1.各民族獨特音樂風格
美聲、民族、流行三種唱法已經被大眾所熟知接受。而原生態(tài)唱法的提出與實踐,為少數民族地區(qū)的聲樂藝術發(fā)展打開了一條新的道路。原生態(tài)唱法來源自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近些年來,各種原生態(tài)音樂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如扎西拉宗的康巴弦子、蒙古的呼麥、李氏姐弟的海菜腔等,各具特色的演唱風格讓我們感受到少數民族音樂獨一無二的藝術表現。原生態(tài)唱法的藝術創(chuàng)造展示出中華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彰顯出了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輝煌成就。
根據不同的民歌風格色彩和不同的文化積淀,中國各民族的音樂可以分成這樣幾個區(qū)域:西部草原和高原文化區(qū),主要受宗教影響;東北部狩獵文化區(qū),主要受薩滿音樂影響;北方的民族聲樂發(fā)展主要草原文化的影響;中原及東南沿海地區(qū)則更多的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西部地區(qū)的人們熱情好客,能歌善舞,音樂與舞蹈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這里的人們能歌善舞、熱情好客,音樂和舞蹈無時無刻不出現在生活的各個角落,宗教繁多而隆重的禮節(jié)也在其中展演著。東北部地區(qū)只要是指大小興安嶺一帶,多受原始宗教薩滿教以及原始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東北地區(qū)的音樂充分展示了當地民族的以狩獵、漁獵為主的生活狀態(tài)。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人們盡管已經脫離了原始的生存方式,但是其民族聲樂文化中仍然保留了質樸又豪爽的民族性格。北方主要指的是蒙古草原一帶,地廣人稀,以畜牧業(yè)為主,因此北方的民族聲樂演唱風格充滿了豪放、熱情的性格特征。中原及東南沿海等地,由于氣候比較溫暖溫和,因此當地人的性格特征也是比較細膩溫婉,這些細節(jié)特點也都展現在當地的民族音樂風格中。
2.多民族綜合音樂風格的演唱
以學院派為代表的中國民族聲樂建立在多民族綜合音樂風格的基礎上,迎合了不同民族的審美需求和心理特點,符合了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性格,展現出的就是要在發(fā)展中保持共性?,F代民族聲樂是時代的產物,它的發(fā)展符合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通過不斷的發(fā)展,可以看出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得到了國際音樂界的一致認可,在一代又一代歌唱家的推動下,現代民族聲樂走出了國門。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悉尼歌劇院都留下了中國民族聲樂的足跡。人們越來越喜歡現在民族聲樂,這也進一步促進了現代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fā)展。
上面提到的音樂風格的形成是由于我國的地理環(huán)境和人口的分布造成的。各民族的音樂文化也因地域的不同而產生了較大的差異。不同地區(qū)在歷史的發(fā)展中都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其所產生的民族音樂風格也是風格迥異。東北的民族聲樂樸實豪放、西北的高亢燎亮、東南沿海地區(qū)的則是溫婉細膩,各具特色的音樂風格匯聚在現代民族聲樂的舞臺上,讓人們感受到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的藝術魅力。
中國的現代民族聲樂扎根于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各個民族的音樂文化共同構成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它反映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體現出了人們的思想感情。在這里我們能夠看出來,我國的現代民族聲樂是在各民族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一起創(chuàng)造出的輝煌成果,共同的發(fā)展創(chuàng)作理念把各個民族緊密的結合在一起?,F代民族聲樂藝術就像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的一粒種子,正在不斷的向上生長著,它凝聚了各族人民的心血。因此,中國現代民族聲樂向人們展示出的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綜合化的音樂特征。
二、共性化的演唱風格
我國民族聲樂以“高亢、明亮、圓潤、甜美、清脆”等為主要特點,與西方美聲唱法有著鮮明的區(qū)別。這種聲音上的特點充分展示出民族聲樂所具有的音樂特征。這一特征也成為現代民族聲樂區(qū)別于其他聲樂藝術的顯著標志。正因為民族聲樂有如此獨特的色彩,它的藝術魅力才更濃郁。與傳統美聲唱法的聲音需要共鳴、寬厚不同,現代民族聲樂受到不同民族語言習慣、生活習俗以及生理特點的制約,進而形成了獨特的民族聲樂藝術。中國的傳統審美非常細膩,在演唱中不但要吐字咬字清晰到位,而且要根據音樂的發(fā)展進行歸韻和押韻,這樣才能將現代民族聲樂的演唱風格表現出來。
1.音色統一,明亮圓潤
我國的聲樂以漢語為主。漢字的完整發(fā)音是由字頭、字中和字尾共同構成,漢字的輔音是用來歸韻和咬字的,而元音則是用來展現音色的。同其他語言相比,漢語以靠上、靠前的位置來發(fā)音,口腔前部的硬愕部是聲樂發(fā)出共鳴的中心。齒、唇、舌尖的協調工作,能夠進行快速而有力的咬字和輕巧的發(fā)聲歸韻。
音樂和語音在任何歌唱技法中都是重要的兩個構成要素,其中語言音調對音樂起到了一定的制約作用。在我國現代民族聲樂中,形成了以漢語語音為基礎的音色特征:口腔上壁的硬愕能夠對聲波進行較強的反射,同時因共振點靠近口外,由此產生的聲音就非常的明亮;聲音的共振點靠前也導致了胸腔和頭腔不能構成垂直的關系,因此得到的共鳴不夠濃厚;同時同咽腔為中心的共振相比,范圍較小因此泛音較少,聲音較為單薄又因共振范圍不如以咽腔為中心那樣全面,所以音量泛音較少而略顯單薄,如此也使得聲音變得清脆、集中、明亮和統一。這種演唱方法得到的聲音色彩經過了千百年來的實踐,集合了中國傳統對音色的審美理念、社會習俗、精神情趣、傳統喜好以及語言基礎等各方面的因素。endprint
2.字正腔圓,語言清晰
經過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華民族衍生出獨特的漢字藝術。漢字所特有內容——“五音、四呼、十三轍”決定了在歌唱時發(fā)聲的位置以及咬字,使得音樂和語言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歌唱的基礎是語言,而歌唱藝術的最大特點是就是通過咬字、發(fā)音,將語言變成豐滿的藝術形象,給欣賞者美的享受。在這里,語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語言是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區(qū)別于其他聲樂流派的重要依據,展現出了我國獨特的民族性質。
我國的民族聲樂發(fā)展自始至終都在咬字與吐字的技術上進行革新與發(fā)展。漢語的發(fā)音還有聲調的要求,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要求,在歌唱中也要將這些要素考慮進去。 在中國的聲樂藝術審美理念里,“字正腔圓”是人們最直接的審美體驗。對歌詞的正確理解、咬字與吐字的清晰準確是演唱者在歌唱前最基本的準備。不管使用多么高端的歌唱技巧或是音樂表現手法,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夠讓人們聽清楚歌詞,在音樂和語言的雙重交匯中感受現代民族聲樂的藝術魅力。
3.個性鮮明,重視技巧
華麗的演唱技巧要服務于語言和音樂,不同的語音和音樂需要不同的演唱技巧。我國民族聲樂中的潤腔作為獨具特色的一種表現形態(tài),它的產生與發(fā)展也離不開我們特有的語言音調。獨特的語音語調使得聲腔圓潤流暢,反過來潤腔能夠帶來獨特的民族風格。
“潤腔”實際上就是一種“裝飾音”,它從時值和音高兩個方面在骨干音的周圍做一些變化,在現代民族聲樂中,潤腔是特有的一種演唱技法。它的演唱方法有裝飾音潤腔法和斷音潤腔法,有時也會用到哭腔唱法。作為中國民族音樂的重要風格特征,潤腔在審美體驗中也成為評價一部民族聲樂作品的標準。
獨特的潤腔技巧形成我國獨特的民族音樂風格。在中國傳統戲曲音樂中,潤腔技法也得到廣泛的應用。潤腔集表情性和技巧性于一體,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曲調在音樂表現方面不夠深刻的問題。由潤腔技巧所演唱出來的裝飾音在聲樂作品的曲譜上面是沒有顯示的,這需要演唱者根據作品所表達的情緒來進行添加,如果脫離了作品,潤腔就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這一演唱技法帶來特殊的美學風格,使得在演唱中能夠獲得有聲、有色、有情,有境、有神、有形的更加立體的音樂形象。讓欣賞者在審美上獲得愉悅,在情感上得到震撼。
現代民族聲樂的演唱在注重“個性”的同時還要注重“共性”。每一種演唱技法或形式都有其優(yōu)勢和弊端?,F代民族聲樂的優(yōu)勢就是既注重個性又追求了聲樂藝術的共性。我國現代民族聲樂根據聲樂藝術的普遍規(guī)律,使得其演唱技法和演唱形式更具有科學性,同時現代民族聲樂又借鑒吸取了美聲演唱中的一些技法,擴大了藝術表現力。使其自身更加符合現代人的思想情感。
三、結語
在美學領域內,“韻味”指文藝作品美的境界,更深層次指的是審美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審美聯系和審美體驗,以及主體所展現出來的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格。聲樂藝術是人們抒發(fā)情感的表達形式,音樂與語言的結合可以表達出最真摯的情感。韻味是發(fā)聲技巧和情感表現兩大要素交織在一起的集中展現,也是音樂的情感的集中表現。民族性是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一個獨特韻味?,F代民族聲樂藝術中的民族韻味作為藝術的靈魂,也是區(qū)別于其他聲樂藝術形式的特征。它代表了民族聲樂藝術民族性的一面。
作為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民族聲樂藝術在發(fā)揚民族文化過程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不同的民族都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在快速發(fā)展的現代社會,文化發(fā)展的不平衡也使得現代民族聲樂產生獨特的藝術風格。為了能夠進一步地發(fā)揚以及傳承民族聲樂藝術,我們首先就要對現代民族聲樂的藝術特征和演唱風格做充分的認識與理解,這樣才能更加完善它的演唱風格,才能夠更好的發(fā)揮出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民族魅力。
參考文獻:
[1]郭建民.聲樂文化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8).
[2]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M].北京:人們音樂出版社,2005 (10) .
[3]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4]趙世蘭郭建民.“近源”與“多元”關于中國民族聲樂文化的傳承關系[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4 (2).
[5]胡郁青.論中國民族聲樂的發(fā)展與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轉型[J].中國音樂,2007 (4).
作者單位:韓山師范學院潮州師范分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