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媛媛
摘 要:在對于留守兒童的諸多討論中,道德教育問題是絕對核心。本文首先對農村留守兒童德育現(xiàn)狀進行簡要闡述,接著分析其德育教育缺失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礎之上提出幾點完善農村留守兒童德育教育工作策略的辦法,旨在提高農村留守兒童德育教育水平,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 德育 缺位 策略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現(xiàn)如今越來越多的農民走出鄉(xiāng)村,來到了城市工作,由此引發(fā)的留守兒童問題成為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而談到留守兒童問題就離不開農民工問題,家庭教育的缺失是留守兒童德育缺位問題產生的前提條件,而學校德育教育的欠缺以及兒童自身的心理問題,也阻礙著留守兒童健全品格的養(yǎng)成。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德育教育問題關乎于新農村建設的開展,更關乎于社會的長治久安,因此務必提高對此問題的重視,深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1]
一、農村留守兒童德育現(xiàn)狀
社會的高速發(fā)展與自身成長環(huán)境的貧乏導致許多留守兒童養(yǎng)成了“唯金錢論”的價值觀,許多留守兒童在學校中有過與其他同學攀比、“炫富”的經歷,甚至有些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對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顯示出對于權力和金錢十分盲目的崇拜。在與同學的交往上,謙和、友善也不是他們的選擇,“不讓人欺負,所以要欺負別人”成為了部分學生的選擇。不僅如此,長時間與父母分隔兩地的留守兒童即使思念父母也難以開口表達自己的情感,有些個性較強的孩子更是認為父母在不在身邊無所謂,缺乏對父母的尊敬與感恩意識。在學習上,缺少父母監(jiān)管和要求的留守兒童也表現(xiàn)出了十分薄弱的意志力,對于學習缺乏興趣,這些有著相似成長經歷的留守兒童在缺乏關愛的環(huán)境下更喜歡三五成群,一起去網吧打游戲,或者湊在一起抽煙喝酒甚至尋釁滋事,找到個人存在感。[2]
二、農村留守兒童德育教育缺失原因
1.缺乏父母的呵護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學校,而父母進城務工之后,這所學校幾乎等于沒有了教師。常年在外奔波的父母以工作為生活的重心,對于孩子的生活情況只能通過電話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并且在短暫的通話時間中更在意孩子的學習情況,對于孩子的心理變化卻很少過問。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現(xiàn)代化、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發(fā)展的產物。由于留守兒童與父母分離,他們普遍處于親情缺失的狀態(tài)。留守兒童大部分是由祖輩進行照顧,這些老人對孫輩普遍比較溺愛,并且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也很難對孩子進行教育,對孩子的道德發(fā)展也基本選擇了放任。[3]
2.學校德育教育工作欠缺
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農村學校有著重智育、輕德育的傾向,甚至有許多教師喊著“學習是農村孩子改變人生的唯一出路”的口號給學生施加壓力,學習成績也成為了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的絕對標尺。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德育課堂成為了能夠被語文、數(shù)學、外語等課程隨意“霸占”的“弱勢群體”德育活動的開展也困難重重,導致留守兒童很難在學校接受到完善的德育教育。
3.兒童自身消極心理
農村留守兒童成長在一個物質條件相對匱乏的環(huán)境,又長年得不到父母的關心與愛護,跟隨祖輩或者寄居在親戚家的這些孩子很容易產生這樣或者那樣的心理問題。有些孩子因為家庭環(huán)境不如別人,可能會受到同齡人的歧視與孤立,而沒有父母作為保護傘的孩子會在這些欺辱中逐漸失去自信心,遇事更加的消極、懦弱。
三、完善農村留守兒童德育教育工作策略
1.家庭道德教育
許多農村留守兒童的家長不是不在意孩子的道德問題,而是將德育教育的重任完全交給了學校。實際上,家庭是孩子道德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而父母需要承擔絕大部分德育教育責任。學校方面應當與留守兒童的家長更多的溝通,不斷的使家長認識到做好德育工作對孩子健康成長所能起到的促進作用,樹立起正確的教育理念。
2.學校德育教育
學校方面應當明確自身的責任與義務,將對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以及行為規(guī)范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德育教育的地位提升上來。首先,學校應當增加德育課程的課時,并且嚴禁其他科目占用德育教育的課堂時間。在教育方式上,也要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與學生的個性特征進行適當?shù)母母?,以更加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德育課的教學效率;其次,學校應當積極開展對學生身心健康起到有益促進作用的活動,并引導學生參與進活動之中,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學習,不斷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最后,學校應當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關注留守兒童特有的心理問題,及時疏導學生,培養(yǎng)學生積極地情感,塑造學生開朗、向上的性格。
3.營造健康社會環(huán)境
首先,社會應當重視起農村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問題,發(fā)動媒體的力量,針對留守兒童問題對大眾進行正面的引導,讓更多的愛心人士參與進對留守兒童的關懷中,建立關懷留守兒童的民間聯(lián)盟,盡可能彌補他們缺失的關愛;其次,政府應當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群體的扶助力度,大力開展公益文化事業(yè),給予留守兒童以正面的、積極地思想影響;最后,可以設立專門面向農村留守兒童敞開的咨詢機構,無論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遇見問題了,這些孩子都可以來到咨詢機構,向志愿者們傾訴自己內心的苦楚與煩惱,讓他們在不能得到父母及時的開解的情況下,同樣能夠第一時間獲得幫助,從而建立起留守兒童的自信心,讓他們在關懷之下充滿安全感地成長起來。[4]
結語
教育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而農村留守兒童的德育問題是薄弱環(huán)節(jié),其狀況會直接影響農村教育質量和農村人才的培養(yǎng)??偠灾?,留守兒童問題的產生固然來源于農民工問題,但是留守兒童德育教育的缺位卻應當是家庭與學校教育共同承擔的后果。所以,要想解決留守兒童德育缺位的問題,就必須從家庭、學校以及學生自身三個方面尋找原因,并基于此不斷的改變現(xiàn)有的教育模式,不斷改善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方式與溝通內容、加強學校德育教育的質量與水平,并且從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對孩子已經出現(xiàn)或是正是要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進行干預,培養(yǎng)出心態(tài)更加積極、更加健康的留守兒童。
參考文獻
[1]檀傳寶.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法]愛彌爾.涂爾干.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李慶豐.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子女”發(fā)展的影響[J].上海: 上海教育研究.2002( 9) .
[4]趙忠心.家庭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