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只有整個社會意識到,高考不再能改變命運、也不該承擔改變命運的功能時,這樣的高考才會“不惑”。
2017年是恢復高考40周年,不少媒體都推出高考40周年的紀念專欄,一看主題,大多是“高考改變命運”。
高考確實曾經在一段時間里起著改變人的命運的重要作用。尤其對剛恢復高考那會兒的人來說,這一記憶是十分強烈的。
但是,不能把“改變命運”作為高考的主題曲。事實上,當高等教育已經要進入普及化階段時,還以“改變命運”作為高考的功能,這不但錯位,可能誤導高考改革與教育發(fā)展,而且會制造社會的高考焦慮與教育焦慮。現(xiàn)在,該以平常心看待高考了。
從考大學到考名校
有人說,現(xiàn)在考上大學也很難改變命運,不像以前,參加高考,就是考上??埔哺淖兠\。
這是脫離教育的發(fā)展與高考的變化在談論高考。1977年,中國高考人數570萬人,錄取27萬人,錄取率只有5%。事實上,直到1999年,中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只有10.5%。
但到2015年,中國高考人數為942萬,全國平均高考錄取率接近75%,部分地方高考錄取率超過9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40%。根據這些數據,上大學情況已經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如果再以40年前的“上大學”觀察當下的“上大學”,無疑是刻舟求劍。
直到1992年,中國都對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實行“國家包分配”,大學畢業(yè)生有“鐵飯碗”。在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社會環(huán)境中,高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身份(從農村戶籍變?yōu)槌擎?zhèn)戶籍),也可改變命運。當高考錄取率在有的省份已經達到接近90%時,還希望考上大學就獲得“特殊身份”,變得不現(xiàn)實。
隨著大擴招,社會上對待高考的看法,從以前考大學過獨木橋,逐漸變?yōu)榭济_^獨木橋——不是要上一所大學,是必須進重點大學、名校。當高考變?yōu)槊帄Z戰(zhàn)后,再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都難以緩解高考焦慮。
如果以進入重點大學來論改變命運,能改變命運的學生有多少?全國每年的高考生只有8%能進重點大學,其余考進非重點大學的學生,怎么對待大學?
在國際上,對高等教育有個基本的區(qū)分: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到15%時,是高等教育精英化階段;毛入學率達到15%,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達到50%,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
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早在2002年就達到15%,進入大眾化階段。但中國社會對上大學的認識,還停留在精英化階段,這是嚴重錯位的。
改革進行時:
淡化學校身份標簽
追逐名校,從好的一方面看,可以給人動力,但是,從另一方面看,卻在制造應試的漩渦。一些在求學階段感到進入重點大學無望的學生,尤其是農村學生,初中就萌生輟學念頭。中考沒有考入普通高中,進入中職的學生,容易有受挫感。在“高考改變命運”的心態(tài)中,社會要形成“淡化學歷,崇尚技能”的氛圍,十分困難。這會直接導致教育的質量和結構與社會需求脫節(jié)。更嚴重的問題是,整個社會存在十分功利的教育觀,即升學有用、讀書無用。
2014年頒布的新高考改革方案,明確要取消高考錄取批次,調整志愿填報方式。根據高考改革部署,2016年,已有15個省市取消三本,與二本融合;上海市從2016年起率先取消一本二本劃分,從2017年起實行院校專業(yè)組志愿填報方式(一所大學根據專業(yè)選科要求不同分為若干專業(yè)組);浙江在2017年的高考錄取中,取消所有本科和高職批次劃分,并實行專業(yè)平行志愿。推進這些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淡化學校等級、身份標簽,促進學校間平等競爭,由此淡化考生的名校情結。這是好的方向,要起到改革效果,有待于社會功利教育觀的轉變。
真正的公平
當前,高考承載了社會對公平的期望,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成為高考公平最直觀的表達。這種公平還需要仔細推敲,而且,分數公平也制造著唯分數論。但要突破分數公平,建立多元的高考升學評價體系,卻困難多多。
對部分農村學生、家庭貧困學生而言,可能未必真的分數面前人人平等。一個來自農村、沒上過幼兒園、在教育質量很低的農村學校讀書的學生,和在城市、從小接受更好教育的學生,在一張試卷上競爭,從一張試卷分數角度,是公平的,但教育起點和過程卻并非如此。
調查顯示,農村學生的高考平均分數比城市地區(qū)學生低40分,這就是農村學生占大學生比例接近60%,但在重點大學中的比例卻日益走低(在2012年實施國家扶貧定向招生計劃之前)的重要原因。由于高考分數不能和城市學生比拼,農村學生更多地進入地方本科院校、高職院校。
分數公平,對學生的個性、素質發(fā)展也不公平。目前的分數公平,是在設定的高考科目范圍內的公平,按這幾門高考科目的分數從高到低,結合學生志愿錄取。
之前,為了矯正這一評價方式對學生個性、特長的關注不夠問題,而實施加分政策,包括藝術特長加分、體育特長加分、學科特長加分和綜合榮譽加分。但高考加分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卻出現(xiàn)了加分造假和加分腐敗。
要真正擴大農村學生高考公平和素質評價公平,應該實行高校自主招生和多元評價??墒?,對于大學自主招生和多元評價,社會的信任度并不高,寧愿要單一的分數評價,以維持脆弱的公平。
政府也想在自主招生和綜合素質評價方面進行改革突破。但是,自主招生和綜合素質評價,一路走來,一路遭遇質疑。人們的主要擔心,是其中是否存在潛規(guī)則。
高考改革的理想局面,應該是招考分離,大學依法自主招生,學生多次選擇。但是,由于高考承載了社會對基本公平的期待,而目前有效約束權錢干預教育、干預招生的機制還沒有很好地建立,高考陷入大家都知道的要改卻難改的困境。
四十應不惑,但如果高考一直背負著社會賦予其“改變命運”的沉重使命,就會依然存在諸多困惑?;蛟S,只有整個社會意識到,高考不再能改變命運、也不該承擔改變命運的功能時,只有消除對不同類型教育的歧視、消除社會對人才評價的學歷歧視時,高考升學、進哪一類學校,才能變?yōu)閷W生自主的選擇,而不是唯一的“成才出口”,這樣的高考才會“不惑”。而這,需要改革基本的社會福利制度、教育管理制度、人才評價制度,等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