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亞莉
閱讀教學在整個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學生獲取知識、豐富語言、培養(yǎng)語感、訓練思維的主要途徑之一。在當前閱讀教學中,許多老師都用自己的講代替了學生的學,忽視了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葉圣陶先生說:“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lǐng)悟?!币虼?,指導學生學會閱讀、自主閱讀是教師要長期堅持且必須做好的一項教學工作。我們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獲取知識。[1]
一、注重課前預習,營造自主學習氛圍
良好的預習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有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葉圣陶先生指出:“一篇精讀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這是一個憑借,是用來培養(yǎng)學生閱讀書籍的好習慣的,就非教會他們預習不可?!币虼?,每次學習新課文前,我都會告知學生學習的內(nèi)容及預習要求,讓他們先讀課文,對文章有一個總體的感知,并圈點出文章中的生字新詞,借助工具書提前解決。對于自己解決不了的字詞、句子以及有疑惑的地方,可以摘錄在筆記本上,留待課堂上解決。同時,也可以把自己閱讀后的一些發(fā)現(xiàn)、感悟記錄下來,課堂上與大家分享。這樣做,一方面激發(fā)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產(chǎn)生自主查閱工具書的動力、爭論的欲望、獲勝的信心;另一方面,由于學生在預習的時候已經(jīng)初步感知了課文內(nèi)容,整理出了自己對文章某些內(nèi)容的感悟及存在的疑問,因此,他們在課堂上學習起來將會更加主動,特別是分析到他們的疑難之處時,熱情將會十分高漲,收到的教學效果自然就更好了。[2]
二、注重學生質(zhì)疑,培養(yǎng)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云:“學則須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睉岩墒亲鰧W問的開始,有了疑問,才有學習求知的動力。學生是學習者,更應是提問的主人。作為教師,就是要把提問的權(quán)利還給學生,鼓勵學生發(fā)問,引導他們思考問題,培養(yǎng)學生敢于懷疑一切的精神。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構(gòu)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通過自身的言行舉止,激發(fā)學生,鼓勵學生,讓他們消除自卑和緊張心理,以輕松的心態(tài)投入到學習中,敢想、敢疑、敢問,使他們拓展思維的空間,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以滿足求知的愿望,培養(yǎng)自主探索精神。如在學習《維生素C的故事》一文時,當讀了第四自然段哥倫布同意讓病重的船員留在荒島上這一內(nèi)容后,有學生就提出了質(zhì)疑:“哥倫布為什么要同意讓病重的船員留在荒島上,而不是帶著他們走,和他們患難與共呢?哥倫布是一個愛護船員的好船長嗎?”這個問題提的很有價值,我就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積極展開討論,自主解決問題。在討論中,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壞血病”在當時就是不治之癥,帶著這些病重的船員只會讓大家受到更大的拖累,哥倫布雖然不忍心,但為了顧全大局,只能同意。這種教學真正達到以學生的問題不斷提出為教學的開始,學生鍥而不舍地解決問題為成功的歸宿,教學就十分積極和有效。[3]
三、注重自讀感悟,倡導合作探究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币虼耍處熞龑W生有目的地讀、充分地讀、有感情地讀,依靠自己的思考、感知、領(lǐng)悟,有效地進行個性化閱讀。同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把自己對文章的感悟及時與老師、同學分享,對于自己在自讀中發(fā)現(xiàn)、提出的問題,可以和老師、同學共同討論,交流解疑。明代學者顧炎武說:“獨學無友,則孤陋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這也點明了學習要與別人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如在教學《小稻秧脫險記》一文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讀書思考,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查閱工具書等方式,理解生字新詞的意思。當學生對“紛紛”這一詞語提出疑問時,其他同學就用表演的形式將其展現(xiàn)出來,讓大家形象地認識到“紛紛”就是接二連三的意思;當學生對噴霧器大夫的認識有分歧時,我就組織他們分組討論。孩子們熱情高漲,各抒己見,問題很快就迎刃而解,他們也在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獲得了獨特的情感體驗。
四、注重拓展延伸,培養(yǎng)課外閱讀習慣
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注重課外延伸閱讀。教師要引導啟發(fā)學生自覺地在課外選擇與課堂所學的語文知識相應、由課堂教學的諸多層面而生發(fā)延伸開去的相關(guān)讀物,并根據(jù)個體實際情況,發(fā)揮個人主觀能動,采取適應的形式,從中獲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識積累。課外同步閱讀既是教學的一種補充,也是向縱深閱讀練習的一個過程。如教學《人類的“老師”》一文后,學生了解了仿生學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到了科學技術(shù)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激發(fā)了他們熱愛科學、學習科學的思想感情。課后,我就安排學生繼續(xù)搜集閱讀有關(guān)仿生學的文章,這樣做,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更加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養(yǎng)成了課外閱讀的好習慣。
結(jié)語
總之,學習是學生的學習,教師絕不能越俎代庖!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學生的閱讀方法,積極引導學生愛上閱讀,學會閱讀,養(yǎng)成自主閱讀的習慣,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4]
參考文獻
[1]構(gòu)建閱讀教學框架 [期刊論文]《語文教學與研究(大眾版)》,2004年 杜永紅
[2]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樂園--“自主學習式”課堂教學策略的思考與實踐 [期刊論文]《教育界》,2016年 尚小銀
[3]個性化閱讀讓課堂更富活力 [期刊論文]《中學教學參考》,2010年 孫學楠
[4]淺談學生如何提高閱讀能力 [期刊論文]《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3年 于從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