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迷于科學世界里的人
精彩導讀
同學們,時間過得真快,轉眼我們就要畢業(yè)了?;叵胄W六年的學習,我想大家一定認識了不少科學家吧。牛頓、愛因斯坦、愛迪生、居里夫人……他們對科學堅定的信念以及執(zhí)著的追求,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正是對科學的癡迷,才成就了一個個奇跡,推動了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今天,我們一起走近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德國科學家——埃米爾·費雪,再次感受科學家的偉大精神吧。
臭烘烘的化學家
○佚名
埃米爾·費雪是德國著名化學家,22歲就獲得了斯特拉斯堡大學的博士學位,成為該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博士。他在闡明糖類的結構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并合成了葡萄糖、果糖、甘露糖等,1902年榮獲了諾貝爾化學獎。
在費雪獲得博士學位之后,他已經(jīng)小有名氣,一些大學爭相聘他去當教授。但是費雪卻跟隨著名的教授貝耶爾去了慕尼黑大學,當了一名助教。費雪的親朋好友知道他的計劃之后,都認為“放著教授不當,去當助教,有點不合情理”。那時,慕尼黑正流行傷寒病,親人們就更反對他去那里了。費雪認為,能從師貝耶爾教授是很難得的,因此他不為親友的勸阻所打動,毅然前往慕尼黑。
他首先做的研究項目是合成糞臭素。費雪一心撲在實驗上,盡管他衣服、頭發(fā)和皮膚上都粘上了糞臭素,散發(fā)著惡臭味,但他對這一切全不介意,甚至忘記了身上還有什么氣味。當費雪成功地合成糞臭素高興地跳起來時,才發(fā)現(xiàn)實驗室里只剩下他一個人了。因為實驗室里臭氣沖天,大家都逃到外面“避難”去了。
一天,城里有歌劇演出,實驗結束后費雪把實驗室收拾好,就動身前往歌劇院。他一進歌劇院就發(fā)現(xiàn)一些人離他遠遠的,他沒有介意,開始找自己的座位。找到座位剛一落座,周圍的觀眾就表現(xiàn)出異樣:開始時是相互交頭接耳,繼而好像有人發(fā)出了什么命令似的,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掏出手絹捂住鼻子,像躲避瘟疫一樣扭轉身子,還有人想逃離座位。終于有人受不了,大聲叫道:“哪里來的臭氣,誰把這個剛從馬棚出來的馬夫放進劇場來了!”費雪聽完,沒說什么,主動離開了歌劇院。雖然歌劇沒有看成,但是為了科學研究,這點犧牲算不了什么。
【短文賞析】
作者用幽默風趣的語言給我們講述了一位“臭烘烘”的科學家故事。我們從中能充分感受到費雪博士在化學研究上的專注,也能感到他對于科學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
【寫法探秘】
那么,從這篇短文中,除了看到科學家精神外,我們在人物寫法方面能學到什么秘訣?
秘訣一:要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征。在文中,作者抓住費雪癡迷于化學研究的性格,從三個側面突出展現(xiàn)了人物的特征:不顧親朋勸阻,拋棄名利追隨貝耶爾教授去慕尼黑大學甘當助教;專心研究,不怕難聞的臭味,直至研究成功;去歌劇院看演出,遭到排斥卻積極去面對。通過這些描寫,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化。
秘訣二:要善于運用幽默的語言。一提到科學家,往往我們的感覺就是嚴肅。而寫科學家的文章很多時候也都非?!皣烂C”,缺少趣味。但這篇文章卻不同,實驗室的人外出“避難”、歌劇院的人想“逃離座位”等情節(jié),既充滿趣味,也更加襯托出費雪博士專心研究不懼挫折的精神,值得大家學習。
【一展身手】
看到這里,你的腦海里是不是也浮現(xiàn)出某個人,他有什么特征,該用什么樣的幽默方式來表現(xiàn)呢?結合閱讀這篇文章學到的知識,動手寫一寫吧。
(王 輝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