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媛媛
小康是指為中國廣大群眾所享有的介于溫飽和富裕之間的比較殷實的生活狀態(tài)。攜手全面奔小康時,你可曾想到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即使是一粒干癟的種子,也要不屈地破土生長,即使是即將枯萎的清泉,也要努力地流入江河。如何在小康之路上讓他們也不“掉隊”呢?宿遷市殘聯(lián)創(chuàng)新思維方式,抓住重點穩(wěn)步推進,精準解讀政策切實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加快推進各項服務標準化建設,精準扶貧、精準使用資金,力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qū)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對于江蘇省貧困面最廣、脫貧難度最大的地區(qū)———宿遷市來說,帶領低收入農戶同全市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既是一項光榮的使命,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深入推進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qū)建設,不斷增強貧困地區(qū)、貧困人群造血功能,做到脫真貧、真脫貧,確保小康路上一個不少、一戶不落?!?1月29日,《新華日報》思想周刊刊發(fā)的市委書記魏國強的署名文章充分彰顯了宿遷決勝全面小康的堅強決心。
據(jù)了解,2017年我市殘疾人工作以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為首要任務,殘疾人扶貧力度得到進一步加大,殘疾人康復服務質量進一步提升,殘疾人就業(yè)培訓水平進一步提高,殘疾人組織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2017年,我市建成運行“殘疾人之家”55個,累計完成89個,提供日間照料1440人、輔助性就業(yè)800余人;落實殘疾人輔具適配“整村推進計劃”村10個,受助殘疾人500余人,適配輔具700余件;2091人獲助白內障免費復明手術,比去年增加394人;為62名成人和110名兒童聽障患者免費適配助聽器;為4088名貧困精神病患者落實了免費服藥專項補助資金。
數(shù)據(jù)顯示,宿遷市新一輪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66.29萬人,而因病、因學、因殘致貧農戶分別占低收入農戶總數(shù)的44.7%、6.6%和16.6%,支出型貧困成為脫貧攻堅的“硬骨頭”。
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宿遷的做法是鎖定特殊群體,對癥下藥。自2014年被列為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qū)以來,宿遷不斷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特別是在破解支出型貧困問題方面不斷探索,傾情送出了“暖心禮包”———完善低收入農戶醫(yī)療保障體系,健全低收入農戶子女助學制度,建立貧困殘疾人照護體系,實施因災保險扶貧。
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中因病致貧人數(shù)占比較高,低收入農戶在大病面前“勢單力薄”,疾病已成為制約脫貧的主要矛盾。完善低收入農戶醫(yī)療保障體系,宿遷正通過不懈努力,真正讓群眾“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前不久,家住市洋河新區(qū)洋河鎮(zhèn)的低收入農戶蘇先生因心力衰竭到洋河人民醫(yī)院住院治療,辦理住院手續(xù)時沒掏一分錢,住院期間共花費6049.68元,出院結算時個人僅付117.80元。
這得益于宿遷針對全市低收入人口實施的“先診療后付費”政策。通過出臺專項實施意見和工作細則,明確政策實施對象、病人住院流程、費用結算流程等。截至目前,全市1.2萬人次享受了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住院“先診療后付費”政策。
宿遷還創(chuàng)新建立了大病補充保險制度,對低收入農戶經(jīng)過基本醫(yī)保、大病保險和醫(yī)療救助等補償后的剩余合規(guī)醫(yī)療費用,進行再次補償,平均總補償比例提高了20個百分點、在95%以上。據(jù)悉,自去年10月實施該制度以來,共惠及低收入農戶8700多人次,累計減少醫(yī)療支出2500多萬元。慢性病救助試點工作同樣步伐緊湊,以縣區(qū)為單位,確定慢性病病種及低收入人口中患慢性病數(shù)量,發(fā)放慢性病醫(yī)療證。
與此同時,宿遷通過開展家庭醫(yī)生簽約服務,實行三級簽約、“三師共管”,讓每一位重點服務對象都有一位“醫(yī)生朋友”。相關部門根據(jù)低收入戶不同需求,推出6個“個性包”套餐方便選擇,低收入人口簽約率已達100%。
教育是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如何幫助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其著力點便是低收入農戶子女助學制度。
宿遷將低收入農戶子女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部納入助學范圍,每年每人按學段補助1000元到5000元,并減免學雜費、校車費、教材費、住宿費等其他費用;對當年考取普通高等院校的額外給予一次性補助,努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已資助低收入農戶子女22.04萬人次,資助金額超過2.85億元。
從2016年起,宿遷已連續(xù)兩年開展“群”眾扶貧助學活動,打造公益助學品牌,募集近3800萬元助學資金,專項用于資助低收入家庭大一新生。同時,實施低收入家庭學生全方位關愛工程,建立師生“1+1”“1+N”“N+1”多種模式,從學習輔導、生活關心、心理健康指導等各個方面開展結對幫扶服務,根據(jù)低收入家庭留守兒童需求推出服務項目,指導推進結對關愛工作。
貧困殘疾人是貧困人口中貧困程度最深、脫貧難度最大、返貧率最高的特殊困難群體。建立貧困殘疾人照護體系是宿遷破解因殘致貧的務實之舉。
在宿城區(qū)雙莊鎮(zhèn)“殘疾人之家”庇護性勞動室里,低收入農戶、肢體殘疾人王虎一邊熟練地組裝電子蜂鳴器一邊說:“在這里不但可以享受免費的午飯和午休床位,每個月還有600多元收入。”
王虎僅是貧困殘疾人照護體系受益者之一。宿遷為殘疾人提供家庭照護服務和托養(yǎng)服務,對重度殘疾人以家庭照護為主,政府、社會組織提供支持幫助為輔;對中、輕度殘疾人以機構日間照料為主,積極開展輔助性就業(yè)、康復服務、文體活動、學習培訓等,每人每月補貼200元至1000元。目前,全市已建成“殘疾人之家”73個,完成殘疾人托養(yǎng)1800余人次。至2020年底,將實現(xiàn)照護服務全覆蓋,所有低收入家庭殘疾人都能享受到不同的照護服務。
災害無情,政策暖心。為充分發(fā)揮保險在扶貧中的保障作用,宿遷創(chuàng)新實施因災保險扶貧,織就了一張“保障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