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上海style的形象代言人,阮玲玉肯定要算一個,而這位生在上海死在上海的大明星,其實只會講粵語。福州路上的杏花樓,以粵菜出名,如今是上海最大的國有餐飲集團。上海之所以在江南腹地卓然獨立,除了百年歐美風(fēng)雨的影響,也離不開幾十萬像阮玲玉這樣的廣東移民,直到今天,上海灘上還留有他們當(dāng)年光輝歲月抹不去的烙印。
3月去上海時,住在太平花園,第二天早上出門買早餐,正值周末,馬路對面的同濟大學(xué)附屬七一中學(xué)大門緊閉,地上擺著一朵玫瑰??吹叫iT旁邊有個小名牌:原崇德女校,恍然大悟,原來這里是阮玲玉的母校。就在82年前的3月,一代默片皇后、“東方英格麗·褒曼”、當(dāng)時中國最具知名度的女性之一,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當(dāng)時她差48天才滿25周歲。
從原崇德女校向北,第一個路口右轉(zhuǎn),是一大片西班牙風(fēng)格的別墅。1932年,這組當(dāng)時上海最高檔的別墅——沁園邨,在公共租界西區(qū)鬧中取靜的新閘路1124弄竣工,次年,高富帥唐季珊用十根金條買下這里的9號洋房送給阮玲玉。小區(qū)門口有一塊“阮玲玉故居”的牌子,是2005年阮玲玉去世70周年的時候掛上的。
永安領(lǐng)銜的上海灘四大百貨,昔日都是最會經(jīng)商的廣東人、尤其是潮汕人的產(chǎn)業(yè)。上海人用“潮汕門檻”來形容精明。
住在沁園邨9號的時期,是阮玲玉人生的巔峰,她憑借《城市之夜》《小玩意》《神女》成為上海灘紅極一時的女明星。同時,這里也是她生前最后的住所。
阮玲玉有一張著名的“美人倚門圖”,是《良友畫報》在沁園邨9號拍攝的,時間是1935年春節(jié)之后,距離她離世不到兩個月。照片中阮玲玉的笑容是少有的放松,可能因為是在家里,她覺得放心、舒服。
當(dāng)年阮玲玉在沁園邨的鄰居有不少名人:趙四小姐,鄒韜奮,時任輪船招商局董事長的李國志,但這里只掛了“阮玲玉故居”的牌子,可能因為在民眾心目中,她是最讓人無法忘卻的一個。每年清明,年齡跨度極大的影迷們會帶著鮮花來這里祭奠,平日也有各地粉絲慕名而來,讓如今的居民有些不堪其擾。
《良友畫報》上她倚著的那道鐵門,如今紋絲未動,其他陳設(shè)也一如既往,比如麻將牌一樣一塊塊拼出來的地磚?,F(xiàn)在的主人顧阿姨住在一樓,也就是阮玲玉當(dāng)年的客廳,她的飯桌擺在墻角,過去是阮玲玉放鋼琴的地方。和樓上的幾家一樣,顧阿姨有居住權(quán),卻無權(quán)買賣,因為房產(chǎn)是國家的,每年需要象征性“交小小的租金”。
上海的“三馬路”漢口路,有一座83年歷史的揚子飯店。1935年3月7日晚,阮玲玉結(jié)束在好友林楚楚家的聚會,以她最中意的打扮——墨綠旗袍配長形耳環(huán),牽著男友唐季珊的手,緩緩步入爵士樂環(huán)繞的揚子飯店舞廳,她那一晚的曼妙舞姿,成為絕響。
20世紀(jì)20年代后期,上海成為亞洲高級酒店集中度最高的城市,但其中大多數(shù)都是由洋人投資經(jīng)營,直到1934年揚子飯店正式開門營業(yè),唐季珊是大股東,一開始就決心不輸給洋人。開業(yè)當(dāng)月,這里就被評為“遠東三大飯店”之一,吸引了胡蝶等眾多明星捧場,阮玲玉日后更成為揚子飯店的第一VIP。
為了取悅善舞的阮鈴玉,唐季珊特地為揚子飯店配置了當(dāng)時亞洲最豪華的舞池,還有最好的外籍樂隊。如今,這里變身揚子朗廷精品酒店,傳說中可供一百對翩翩起舞的“亞洲第一舞廳”成為接待大廳和大堂吧。離開揚子飯店,路過昔日的“大馬路”南京東路,還有記載著上海灘百年繁華的永安、先施等四大百貨公司。今天掛著快消品牌廣告的地方,當(dāng)年高懸著阮玲玉為“蝶霜”化妝品做的巨幅廣告——若非她猝然離世,馬上就要換上中國第一幅由她親自“獻身”的新型胸罩的廣告了。
從南京東路商業(yè)區(qū)再往北,過了四川路橋就是虹口地界,和沁園邨9號相比,這個兒時生活的地方才是阮玲玉始終魂牽夢繞的。這一帶,特別是武昌路,在老上海人口中有個別名——廣東街,或稱“小廣東”,阮玲玉祖籍香山縣(今中山市),是正宗的廣東籍移民第二代。
曾經(jīng)住過阮玲玉和胡蝶兩位電影天后,余慶坊如今的“娛樂業(yè)”卻只剩孩子們的游戲了。
當(dāng)時陸路交通不便,最初到上海的廣東人,大都是隨著洋行搬遷飄洋過海而來。因為虹口距外灘邊的洋行不遠,所以紛紛選擇定居于此。直到現(xiàn)在,這里依然滿眼是煲仔飯、廣式燒臘的招牌,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條美食街——乍浦路美食街,就是廣東后裔們用自家住房打造出來的。當(dāng)時阮玲玉一家之所以選擇這里,除了房價便宜、交通方便,更主要的是這里全是廣東老鄉(xiāng)。阮玲玉的初戀張達民,出身自廣東籍的名門望族,1926年阮玲玉答應(yīng)嫁給他,也是因為后者說的一句:“按我們廣東人的習(xí)慣,父親葬禮上磕過頭了就算認下了?!?/p>
老鄉(xiāng)帶老鄉(xiāng),廣東移民的居住范圍從外灘不遠的武昌路沿四川路慢慢擴展,乍浦路、虬江路、海寧路……新中國成立初期,上海虹口區(qū)人口普查,籍貫廣東的已有十幾萬人。不過,雖然同為廣東老鄉(xiāng),貧富差距也顯而易見。阮玲玉童年居住的武昌路同仁里屬于貧民區(qū),后隨母幫傭的張公館在乍浦路,是洋房集中的區(qū)域;與張達民婚后搬入的海寧路18號德興里,則是標(biāo)準(zhǔn)的中產(chǎn)階級公寓,“當(dāng)時一幢樓上樓下月租金5個銀洋”。所幸這幾處在拆遷大潮中尚屹立不倒,讓我見識了這一微妙的級差。
廣東街最大的特色,是男女老少仍以粵語為第一語言,直到1949年之前,上海話在這里還吃不開,店鋪播的是廣東音樂、粵劇唱段,逢年過節(jié),弄堂里處處是晾曬的廣東香腸、蘿卜糕等粵味食物,街頭都是廣東舞獅。直到今天,弄堂里上了年紀(jì)的人,和外人講上海話、普通話,彼此之間則講粵語,只是聲調(diào)、詞匯多少有些奇怪。據(jù)說當(dāng)年阮玲玉的國語廣東口音濃重,幸好當(dāng)時拍的是無聲片。那時粵語號稱上流社會的通用語,前配音時代的進口大片,譯意風(fēng)有國語版和粵語版,卻沒有滬語版。有聲片漸漸興起之后,阮玲玉感到“惘惘的威脅”,還曾專門找老師學(xué)了八九月的國語。endprint
1926年3月的一天上午,16歲的阮玲玉從明星公司試鏡完畢,得到大導(dǎo)演卜萬蒼的肯定,成為《掛名夫妻》的女主角,拿到了預(yù)付的報酬40元大洋。這意味她和相依為命的寡母生活有著落了。她飛快地坐上3路電車,到終點站北四川路下來,叫了黃包車,過四川路橋,一直向虬江路口、奧迪安大戲院后面的一條石庫門弄堂余慶坊奔去,想把好消息帶給在家等候的母親。
阮玲玉一生搬家多次,位于今四川北路1906號的余慶坊,是她反復(fù)搬走又回來的地方。她去試鏡,可能也是受到住在同一小區(qū)52號那位姑娘的刺激,她叫胡雪華,也是廣東籍,比阮鈴玉年長兩歲,是富家女,從中華表演學(xué)校畢業(yè),已經(jīng)演了一年多電影。胡雪華1924年隨任職大公司高管的父親從廣州遷到上海,1933年成婚前一直住在余慶坊。婚禮上,她用的是另一個名滿天下的名字——胡蝶。
胡蝶和阮玲玉是同鄉(xiāng)、鄰居,年紀(jì)相仿,差不多同時進入電影界,也是最大的事業(yè)對手。她們一直都是好友,雖然因人生境遇的天壤之別,從來不曾交心貼肺,卻以最大的善意保持著有距離的友好,這在同行是冤家的演藝界已屬難得。
從我住的太平花園往北左轉(zhuǎn),沿新閘路走到膠州路口,是門庭冷落的上海假肢廠,當(dāng)年這里是萬國殯儀館,舉辦過包括魯迅在內(nèi)的眾多名人的葬禮。1935年3月11日,阮玲玉的葬禮也在這里舉行,時任紐約時報駐滬記者撰文稱之為“世上最偉大的葬禮”,附近幾條大大小小的馬路都擠滿了人。
阮玲玉的銅棺在三十輛送喪車和上千步行者的護送下,緩慢地自膠州路經(jīng)北京西路、康定路、恒豐路、北寶興路……最后到達位于今天共和新路、廣中路附近的聯(lián)義山莊。因為廣東遠離上海,死后不可能葬回家鄉(xiāng),但至死還要抱團,所以稱“聯(lián)義”。相比對面自己父親長眠的廣肇義地,阮玲玉入葬的算是粵籍墓地里的“富人區(qū)”了:特等要賣幾千塊銀洋,最便宜的丁等3級也要賣五六十元。
新中國成立后,因工業(yè)建設(shè)需要,這片墓地漸漸被工廠蠶食,后來又在“文革”中遭到破壞,如今早已消失在一片繁華市景中,取而代之的是積極向上的城市雕塑和歡樂的行人。為阮玲玉寫過《論“人言可畏”》的魯迅,在另一篇著名雜文中寫過這樣一句:時光依舊流駛,街市依舊太平。
猶太人
說來有趣,作為上海灘兩大顯赫的外來族裔,廣東人和猶太人,從工商業(yè)到文化產(chǎn)業(yè),特別是電影娛樂業(yè),在業(yè)態(tài)上高度一致并競爭激烈,聚居地的選擇也差不多,新來的、條件不好的住在虹口,有錢有勢的紛紛選擇陜西北路一帶。陜西北路的舊稱西摩路,就源自一個猶太姓氏,陜西北路新閘路口的上海市教委禮堂,就是昔日遠東第一大猶太會堂——舊西摩會堂。
潮汕人
從上海老地圖上看,舊法租界最東段被公共租界和上??h城擠成一個狹長條,這條狹長的主街直通到十六鋪碼頭的金陵東路,就是昔日亞洲第一大當(dāng)鋪街,也是潮汕人在上海的聚居區(qū)。上海話形容善于理財?shù)接悬c吝嗇,叫『門檻精』,最精的門檻則叫做『潮州門檻』。昔日的潮汕店家按照故鄉(xiāng)的街道把這里建成了騎樓一條街,雨天走在這條街都不用打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