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進入小學四年級后,女兒突然向我提出一個要求:每天晚飯后陪她出去散散步。
雖然對自己是否能堅持下來還有些懷疑,我還是爽快地答應了。畢竟,如今城里的孩子,最缺乏體能鍛煉。比起坐在家里一動不動地看電視或玩游戲,散步實在是一件大好事,我沒有理由不支持。于是,每天晚飯后出去散步半小時,成了我和女兒的口頭約定。
接下來的日子,除非陰雨天,我和女兒每天晚上都堅持下樓鍛煉半小時左右。我們先會繞著小區(qū)的中心廣場跑幾圈,再在鵝卵石鋪成的小徑上散散步,最后在廣場上跳跳繩,或是在健身器材上蹬蹬腿……而女兒每天下午放學回來,也不再如過去那樣,一會兒看看陽臺上新開了幾朵花,一會兒去逗弄她養(yǎng)的那只小兔子,而是集中精力完成作業(yè),以便晚飯后出去鍛煉。
在讓老公陪我們一起鍛煉的想法宣告失敗后,女兒又說服爸爸,讓他承擔起晚飯后刷碗的任務。
漸漸地,勤于鍛煉的效果開始在我身上顯現出來:我的頸椎病竟意外地減輕了許多。與此同時,女兒在奔跑、跳繩、仰臥起坐等方面的運動能力也有了提升。
一天,女兒突然對我和老公提議道:“爸爸媽媽,咱們來舉行一場家庭運動會吧!”對于女兒的提議,我和老公十分贊成,并一致推舉女兒負責運動會的相關籌劃工作。
女兒爽快地接受了這個任務。第二天,她就將比賽時間、地點及其他項目一一列了出來,有800米長跑、仰臥起坐、跳繩、羽毛球,后面還詳細地列出了每個單項的獎品,如卡通水杯、文具等,并注明獎品經費由我們三人AA制。
在征得我和老公的同意之后,女兒欣然開始實施她的活動方案。
經過幾天的緊張籌劃,星期六早上8點,我們的家庭運動會在小區(qū)的廣場上舉行。我們一家三口都穿著同一色系運動服,每個人都兼著運動員和裁判的雙重角色,個個興致高漲。
按照女兒的安排,第一個項目是800米長跑,繞著小區(qū)的廣場跑四圈。第一輪比賽是女兒和老公比賽,我當裁判。隨著我的一聲哨響,女兒像離弦的箭一樣沖了出去。我搖著用來鼓掌的塑料小手,為他們加油。
平時疏于鍛煉的老公,很快被女兒遠遠地甩在了后面。當女兒跑到終點,雖然早已汗流浹背、氣喘吁吁,她仍和我一起大聲沖著老公喊“加油”,鼓勵他堅持到底。
第二輪是我和老公比賽,女兒當裁判;第三輪是我和女兒比賽,老公當裁判。經過三輪的角逐,女兒最終贏得了這個單項的冠軍。接下來依次是羽毛球、仰臥起坐、跳繩比賽。比賽宣告結束時,已近12點。不知不覺中,我們身邊聚集了不少好奇的孩子前來觀看。
這次運動會,女兒摘得了800米和跳繩的項目冠軍,我是仰臥起坐項目的冠軍,老公是羽毛球項目的冠軍。每個人都得到了最大強度的鍛煉,我們也體會到競爭的規(guī)則,體會到“生命在于運動”的真正內涵。
這次運動會后,似乎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將我們更緊密地拉在了一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