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方六
古代的車主要分人力車和畜力車兩大類,其中畜力車是最主要的出行工具之一。南唐后主李煜在《望江南·多少恨》 詞中曾描述過當年江南金陵城內(nèi)人們乘車騎馬的盛況:“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p>
乘車出行先秦時已很普遍,楚國詩人屈原 《離騷》中就有“回朕車以復(fù)路兮,及行迷之未遠”的詩句。但最早的車多是官用,即所謂“公車”或“官車”。到戰(zhàn)國時,民間用車才多了起來,如南方的楚國、北方的齊國,官民用車均多。東漢桓譚在 《新論·譴非》 中稱:“楚之郢都,車轂擊,民肩摩,市路相排突?!?/p>
宋代時,像今天這樣以“民用”、“代步”為特征的共享模式已開始出現(xiàn),如南宋都城臨安 (今浙江杭州),便出現(xiàn)了專供市民階層租用的“共享車”。據(jù) 《馬可·波羅游記》,馬可·波羅到達13世紀末的杭州時,看到“街車”往來馳騁。這種街車并不是使用者個人所有,而是車行的,“那些喜歡游樂的男女常常雇它代步。”
不同翻譯版本對這種車的叫法也不盡相同,有的譯為“長車”。這是一種長方形的馬車,頂上有蓋,四周掛有綢幔,能容六人乘坐。其使用與現(xiàn)代共享單車類似,一般采取時段制或“日租”,因為“日租”付的是一天的費用,所以不少人直到晚上才會坐車回家。南宋詩人劉辰翁 《永遇樂·璧月初晴》詞中“香塵暗陌,華燈明晝,長是懶攜手去”,描寫的就是這種情形。但宋朝民間比“長車”更常見的“共享車”是氈車,氈車因用毛氈為篷而得名,在轎子未流行之前,男女結(jié)婚時,多租用這種車。宋丁昇之 《婚禮新編校注·婚禮》“迎親”條記載:新婦坐氈車,前來親自迎娶的新郎要站在車邊,把車簾掀起來,即所謂“婿至婦氈車后之右,舉簾以俟”。
南宋時的“長車”是專門用來載人的,到明清時已有改進,稱為“轎車”,兩個輪子用馬或牛拉,有帶窗子的車廂,前后或左右開門,可坐兩人或多人,因為車廂有點像人工抬的轎子,故名。當時的鄉(xiāng)村人家遇紅白事時常租用轎車來拉人,專營租借的車行生意相當紅火。
(選自《北京晚報》2017年6月15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