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睿哲
有一次,一個娛記采訪柴靜,問到了關(guān)于她婚姻的私人問題,柴靜立即打斷說:“我認為應(yīng)該有一個‘群己界限,在采訪和交際中,我會問個人問題,但不會問私人問題。我不想消費他人,也不想被人消費。這不是我把自己看得多重要,而是覺得這是群己界限所在?!?/p>
電影《一句頂一萬句》發(fā)布會上,由于影片涉及“女人出軌”問題,主持人遂問劉震云,說故事走向和王寶強的離婚事件高度相似,劉震云一聽,馬上強調(diào)道,寶強是我的朋友,他一定很不容易,在這里我們不要去消費他的痛苦,不要把電影往寶強身上扯。
隨即,劉震云還譴責(zé)一些媒體為王寶強貼上“沒文化”的標(biāo)簽,“有些人說寶強沒文化,我堅決不同意,世界上有兩本書,一本是大學(xué)的書,一本是生活的書,不一定讀了大學(xué)就有文化。寶強的文化很深,很勤奮,塑造了很多好角色,當(dāng)我看了他的《樹先生》之后,我曾經(jīng)跟寶強說你大有前途?!?/p>
不消費別人的不幸和痛苦,是對他人基本的尊重。此外,朋友交往中要把握分寸,不過度消費朋友。
徐靜蕾執(zhí)導(dǎo)的《親密敵人》宣傳時,她沒有像很多人一樣請出朋友圈中的大佬為她站臺,而是僅帶著幾個演員與媒體見面。記者問她,為什么不請朋友來助陣?
徐靜蕾坦誠道,“我確實能找到很多厲害的人來幫忙,比如誰幫我寫一劇本,誰幫我演一個戲,但一定是人家很愿意做這件事。但我不會叫朋友來幫我站臺,這也是為什么我有好朋友,因為我從來不過度消費朋友圈。”
作家張嘉佳經(jīng)常遇到粉絲要合影。一次,在他上洗手間的路上,還被迫與8個粉絲合了影,最后進了洗手間,還有幾個人站在門口等他。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此后不久的一天,他因突發(fā)心臟病,被緊急送醫(yī)院搶救了3個小時,才化險為夷。當(dāng)時在搶救室時,來了兩個女醫(yī)生,一個說很榮幸見到他,另一個說自己也是他的粉絲。張嘉佳后來自嘲道“我被過度消費了”。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塊凈地,但愿我們大家都能懂得:不要隨意消費他人,以免給他人造成不悅和傷害。
(潘光賢摘自《做人與處世》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