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陽
摘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與教育研究的深入,教師的身份多樣化使教師承擔了更多的責任,但也給傳統(tǒng)的教師身份帶來了危機。教學實踐呼喚一種新的教師身份,要求教師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隱身于課堂中。具體來說要求教師放棄外在的教育權威,站在兒童中間以不同的方式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課堂教學;教師身份;隱藏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15-072-1
為了兒童發(fā)展而隱藏教師身份的教學實踐,需要改變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教師主導、主講的教學方式,使兒童自主的走進、融入課堂,將“學習”的概念進行消融,學生學習成為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事情。教師也成為課堂的一員,與學生共同完成課程內容的自主吸收。具體來說,大致應分為如下幾點:
一、傳統(tǒng)權威教師與新教師在課堂語言上的差異
教師權威,是指在教育領域以內,教師依據(jù)教育領域以內所確定的目標對學生進行規(guī)范化的管理與控制,學生則在學習、生活中與其保持一致地服從教師的管理。在當前新課改的形勢下,一直以來享有極高聲譽和地位的教師權威在當下民主、自由等教育概念的沖擊下,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定位,于是出現(xiàn)反對權威、消解權威的聲音。
面對教師權威的困境,有學者提出教學權威的影響力來自于四個因素:傳統(tǒng)的、法定的、感召的與專業(yè)的。其中,傳統(tǒng)的與法定的來源于教育制度,是外在的權威;而感召的、專業(yè)的來源于教師個體的素養(yǎng),是內在的權威。而當下的教育實際是,教師權威正在由“外在依附”向“內在生成”過渡,真正消解的其實是外在的教師權威。外在教師權威的消解一方面要求教師跳出以往的傳統(tǒng)的、法定的崇高地位,與學生構建平等的、雙向的師生關系。例如傳統(tǒng)權威教師與新教師有如下的語言差異:
案例一:課堂中兩類老師針對學生回答的評價性語言的表現(xiàn)差異
師1:同學們,需要注意這一個字,這點我們考試時候經(jīng)常以多音字的形式出現(xiàn)。
師1:老師之前給同學們布置的預習任務,現(xiàn)在來檢查一下字詞預習情況。
師1:這一段的描寫中,愛不釋手一個詞用的好,道出了作者對這本書的喜愛之情。
而相對于以上的表達的方式,新教師則采用如下的表達:
師2:這個字啊,我以前也經(jīng)常弄錯,你們發(fā)現(xiàn)問題了嗎?
師2:我來看看你們有沒有和我一樣,認真的看了一下這篇文章。
師2:這一段中,我最喜歡愛不釋手這個詞,你們喜歡嗎?
在這兩位老師中,第一位老師處處將自己置于外在的權威地位,學生必須按照老師的指定方向去前進,在這類老師的話語中,具有獨特性的“學生”必須服從于“老師”的定位,從教學的一開始就將學生置于被動的學習者。相比之下,教師2則顯得自然樸實很多,很多年輕的新老師一開始任教也是這種狀態(tài),他們把學生當做一個完整的人,處處與之商量。但是,由于課堂掌控能力的不足,這類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情況中往往將自己歸屬于權威,以便于自己能更好地管理班級。
二、傳統(tǒng)權威教師與新教師在課堂教學方法上的差異
外在教師權威的消解同時要求教師從以往的單一的知識傳授中解放出來,引導學生學會學習,這個過程中取消教師的話語霸權,要求教師將課堂讓給學生,強化學生的對話與互動,而教師自己則扮演“邊緣人”的角色,在課堂的周邊進行敲邊鼓,將學習的自主權讓給學生:
案例二: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一本給男孩子的書》字詞教學片斷
師:大家都讀完了,我們都有聽寫的習慣,你們猜猜下節(jié)課我肯定會聽寫哪三個詞語!誰來猜猜?
生:我猜您會讓我們聽寫“一艘船”!
師:你真厲害,你怎么知道我會聽寫這個詞?
生:因為這個詞當中的“艘”字右邊的上半部分的一豎和下面的“又”連在一起了,很多同學都容易寫錯。
師:給同學們一個很好提醒,請你們伸出手來何老師一起來寫這個字(師板書),注意一豎要和底下的“又”連在一起。那么誰來猜第二個詞?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并沒有將重要的字詞以及比較難寫的字詞進行直接點名,而是把自己放在邊緣地帶,讓孩子進行自主進行課堂的學習,教師在旁邊對學生的活動進行引導并及時總結點撥,而教師此刻扮演著“導演”的角色。
綜上所述,站在皮亞杰兒童發(fā)展認知論的理論基礎上,以小學語文的具體教學實踐為例,消解了傳統(tǒng)課堂中年的教師權威,教師也回歸到兒童的階段的“赤子之心”,同時在教學方法上以“游戲”為主的主導型探索,讓教師的身份從課堂隱去,這是教師的主體選擇。從這個角度來說,教師就是以兒童的發(fā)展為具體需要,自愿選擇的教學中放棄身份,并且在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成為自主解決問題的人。這個認識,具有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意義。
首先,這樣做緩解了教師身份的危機,擴展了教師身份的空間,將教師的身份置于更加實用的基礎上。這種權威身份的消除,雖然弱化了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的崇高地位,卻使教師真正成為了“學生的老師”。其次,師生之間這種沒有高下尊卑的共同建構,打破了“我——你”的師生對立關系,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更有助于雙方價值觀的實現(xiàn),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也起到了正確的導向功能。
從傳統(tǒng)的權威主體到現(xiàn)在的身份隱藏,教師雖然在課堂中指示少了、語言少了,變成了一個隱身人,但卻又無處不在,他引導著課程的大致走向,維持著學生的課堂秩序,經(jīng)歷著課堂的一個個細小環(huán)節(jié)——教師不僅是導演、也是編劇、也是龍?zhí)籽輪T。
[參考文獻]
[1]皮亞杰.皮亞杰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陳桂生.教育原理.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吳康寧.教育社會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