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濤
天皇養(yǎng)病改變?nèi)毡緡\
1879年,大正天皇(明治天皇之子)出生于東京,取名為嘉仁。雖然貴為皇子,嘉仁的身體狀況卻很糟糕,出生時就帶有病容,出生不到三周竟然患上了腦膜炎,這導致他一生都身體狀況欠佳(一說由于嘉仁的乳母使用含鉛化妝品導致他鉛中毒)。
按說他這樣的身體條件是不適合做天皇繼承人的,然而明治天皇的其他皇子全部夭折,因此1912年7月,明治天皇駕崩,嘉仁即位為大正天皇。即位初期,正值日本平穩(wěn)發(fā)展時期,這一時期也被稱為“大正民主時期”,但日本宮廷和政界很快發(fā)現(xiàn)這位新天皇有點兒不正常。他經(jīng)常會情緒激動,絲毫不顧忌在公眾場合的形象。他經(jīng)常把自己打扮成德國騎兵的樣子,并在胡子上涂抹凡士林油;有時在宮廷中,他還用馬鞭抽打失職的侍從。
在1913年日本國會上,大正天皇更是鬧出了一個大笑話:開會期間,他突然把要宣讀的詔書卷成紙筒,像用望遠鏡一樣透過去看議員們,弄得議員們哭笑不得。很多人在背地里議論天皇是不是瘋了,皇宮方面趕忙辟謠說,天皇當時是在檢查詔書是否被恰當卷好了。但“望遠鏡事件”很快就在日本民間流傳開來。官員們有時會拿天皇開涮:“上面的望遠鏡(詔書)到了嗎?”“還沒呢!陛下大概還拿在手上看風景吧?!?/p>
在一年一度的陸海軍演習期間,大正天皇突然走下檢閱臺,親手打開一個士兵的背包,原因是他懷疑這個士兵偷了東西。這等于天皇不相信“皇軍”,搞得軍部首腦們很尷尬。
隨著病情加重,大正天皇對日常政治事務的興趣也越來越小,與此同時,“大不敬事件”也在不斷增多,民眾私下都稱他是“不幸的大正”。為了不讓大正天皇的古怪行為影響大局,宮內(nèi)省制定了一系列條令來約束他的舉止, 他所說的話也嚴禁被外界直接引用,必須經(jīng)過“改良”后才能對外發(fā)布。1919年,年僅40歲的大正天皇患上腦血栓,沒過多久,他的記憶力急劇惡化,判斷力等也都模糊了。隨后,大正天皇不再參加陸軍或海軍演習、甚至連國會開幕式也沒能力參加了。事實上,1919年之后,大正天皇所患腦病也時常發(fā)作,常常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權臣和軍部走到一起,決定逼迫大正天皇提早退休。1921年11月,在幾位元老重臣的推動下,由皇太子裕仁攝政。至此,日本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裕仁時代。
裕仁與父親大正天皇截然不同,他從小學習帝王術,攝政后就開始秘密扶植親信,對軍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在裕仁培植軍方勢力的背景下,“大正民主”逐漸走向了終結。1926年12月的一個凌晨,大正天皇駕崩,裕仁即位。之后日本軍隊就像是一匹脫韁的野馬,從發(fā)動“九一八事變”到全面侵華,再也無法停下來。
與大正天皇懷疑日本士兵偷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裕仁統(tǒng)轄的日軍跋扈到了極點。1933年6月,大阪發(fā)生一起交通信號燈事件,一名日軍士兵無視交通警察的指揮信號橫穿馬路,且態(tài)度蠻橫地同警察斗毆。事后,軍方卻聲稱“警察侮辱‘皇軍’”,竟然要求懲戒當事警察?!盎受姟痹趪鴥?nèi)都這么蠻橫,侵略其他國家時就更不用說了。
從一定程度上說,若不是大正天皇養(yǎng)病,裕仁不會這么快上位,說不定就可以避免后來日本對中國乃至東南亞的侵略戰(zhàn)爭,日本也就不至于會因此成為戰(zhàn)敗國。
編輯/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