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古維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這是所有從事民間外交、對外傳播的人士的共識。然而,講完了之后怎么樣,其后續(xù)效果可否進一步放大,卻似乎沒引起太大的關(guān)注。不過,有一位數(shù)十年來鍥而不舍地開展“講故事”公共外交的人,在這方面卻做出了創(chuàng)造性的嘗試,探索并促成國外主流媒體對中國故事多次進行后續(xù)報道,把外媒作為有效延續(xù)中國故事疊加發(fā)聲的“第二聲道”,從而形成中國故事海外傳播的“鏈式效應(yīng)”。
他就是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xié)會全國理事會特邀理事、中國公共外交協(xié)會人文交流委員會委員、察哈爾學(xué)會高級研究員、湖北長江日報高級記者余熙。
借助外媒讓中國故事持續(xù)發(fā)聲,能切實加深各國受眾對中國故事內(nèi)容的深切理解,并對中國文化更加入腦人心。
一、主動促成外媒關(guān)注,會上會后聯(lián)動講述
26年來,余熙已在六大洲講述中國故事100多場。他在各國講述中國故事時,并非只求一講了之,而是既追求故事演講的現(xiàn)場完美效果,又追求演講后激發(fā)所在國主流媒體進行后續(xù)報道。后者被他視為對外講述中國故事這一公共外交過程的完美收官。
2016年4月4日,日本最大報紙之一的《每日新聞》,以大半版篇幅發(fā)表通訊《祈愿日中友好的107面旌旗》(圖1),詳盡而友善地報道了中國《長江日報》在華發(fā)現(xiàn)60年前日本民間贈華的107面和平祈愿旌旗后、派出記者赴日尋訪贈旗幸存者、并舉辦實物展覽和演講會的活動
《每日新聞》的這篇通訊,是近年來日主流媒體罕見發(fā)表的以謳歌日中友好為主題的新聞。其適值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之際見報,不僅有力彰顯了日本社會和民眾和平反戰(zhàn)的傳統(tǒng)民意,對于遏制安倍政權(quán)修憲和解禁自衛(wèi)權(quán)的右傾政策,也是重要的輿論警示。
《每日新聞》之所以發(fā)表此稿,與余熙在東京舉辦“中國發(fā)現(xiàn)和平祈愿旌旗故事”演講等公共外交活動直接相關(guān)。
余熙受報社委派只身赴日,先是攜旌旗拜訪91歲的前首相村山富市以尋求支持。村山富市手撫旌旗,激動地稱“長江日報此舉符合兩國人民維護日中和平局面的主流民意”(見圖2)。余熙隨后在東京舉辦演講會,邊展示實物,邊聲情并茂地講述這一凝聚兩國民間和平反戰(zhàn)愿望的故事(見圖3)。
演講前,余熙即認真策劃如何爭取日本主流媒體對這一事件予以關(guān)注。他在中國公共外交協(xié)會指導(dǎo)下,仔細分析日本最大幾家報紙的對華政治立場,決定邀請《每日新聞》等報社記者出席,并為其提供新聞背景資料。演講會上,《每日新聞》外信部記者隅俊之和多家媒體記者出席,并與日本國會議員濱田和幸、前首相田中角榮之子田中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的秘書長方賀大輔等日本政要和社會各界人士一起,仔細傾聽了余熙對旌旗故事的講述,同時爭相與他交流互動。全體與會者企盼中日和平的強烈愿望,使《每日新聞》記者等人深受震撼。參會的我駐日使館新聞處官員也高度評價余熙演講的良好效果。
《每日新聞》報道的醒目問世,使這一中日和平友誼故事得到廣泛傳播,同時固化了日本主流社會對旌旗事件的民意價值基礎(chǔ)。前首相村山富市和前首相鳩山由紀夫,事后均向余熙表示贊賞《每日新聞》此稿的立場。長江日報據(jù)此發(fā)表的系列新聞,也于2016年獲得第26屆“中國新聞獎”。
二、推動外媒后續(xù)報道,放大故事遞進效應(yīng)
余熙在海外講述中國故事時,通常有機會接受當?shù)孛襟w的采訪。這時余熙常常會把外媒記者當然地視為中國故事的最佳傾聽者。他認為,能把中國故事講給有能力傳播故事的人聽,從而“影響有影響的人”,相當于在作“信息加法”。
因此,演講前他通常會敦請組織方邀請新聞媒體的記者出席,并向媒體提供故事的背景資料;演講中,余熙還注意為記者預(yù)留出與自己對話的時間。這樣,他的演講以及他作為同行與記者的對話交流內(nèi)容,常常就是第二天報紙的新聞或電視畫面。
2016年4月,余熙前往阿根廷接連講述了兩場中國故事,主題為《中國一阿根廷社會文明形態(tài)的交流與融合》《中國約會阿根廷》。這些演講有力增進中阿兩國人民的了解與友誼,受到聽眾的熱烈歡迎。中國駐阿根廷大使楊萬明兩次主持演講會。阿根廷文化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阿根廷排名第一的ODES基金會的主席、前外交部部長、國家移民總局局長等400多位政要和各界人士應(yīng)邀傾聽(見圖4)。阿根廷ODES基金會還全程錄像并分送全國24個省和行政區(qū)及聯(lián)邦首都的所有分會組織收看。
在我駐阿根廷使館的大力支持下,阿根廷多家媒體記者應(yīng)邀出席并相繼采訪報道余熙講述的中國故事。西班牙語雜志《當代》(見圖5)、Bestoflnsta新聞網(wǎng)站(見圖6)等均以大篇幅圖文詳盡報道他講述的故事,并評價是“真正幫助了阿根廷人民觸摸到神奇的中國”,“推開了阿根廷眺望中國的又一扇窗口”。
9月,余熙赴韓國采訪首爾特別市市長樸元淳時,著意講述首爾和中國武漢都有“漢江”、中國與韓國都有“襄陽”、“安陽”、“江陵”……等同地名故事,以此闡述中韓兩國特有的歷史文化淵源,彰顯兩國友好關(guān)系重要人文基礎(chǔ)。樸元淳市長對此深為贊賞。當天的首爾市政府官方網(wǎng)站,迅速以多頁面報道了余熙對這些故事的講述。(見圖7)
年底,余熙在西班牙、德國、法國等國講述中國故事時,當?shù)囟嗉抑髁髅襟w也數(shù)次予以報道(見圖8、圖9)。在接受德國明斯特市市長維漢姆松女士的邀請前往市政廳演講之前,余熙著意請來明斯特市記協(xié)主席、資深媒體人弗蘭克·比爾曼與當?shù)孛襟w記者一起出席。演講結(jié)束后,弗蘭克·比爾曼主席率先在Facebook發(fā)表長篇博文,詳盡介紹并高度評價余熙講述的中國故事(見圖10)。
次日,德國著名日報《威斯特法倫報》(Westfalen Blatt)也發(fā)表圖文,熱情贊譽余熙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見圖11)。有德國讀者認為,《威斯特法倫報》曾發(fā)表過抹黑中國的新聞,今天的報道客觀友好,實屬罕見,足見中國故事的魅力!
三、爭取外媒采訪機遇,贏得空間助力發(fā)聲endprint
余熙認為,“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是走出國門的中國公民責(zé)無旁貸的義務(wù),哪怕見縫插針,也要找到傳播中國之聲的機遇與空間。”
在公共外交實踐中,余熙也會碰上因故而無法舉辦公共演講會的情況。每當這時,他總是不愿輕易放棄任何一次向世界人民講述中國故事的可能性。這時的他,往往會主動出擊,千方百計地爭取各種傳播機會。他會向所在國主流媒體傳遞信息:自己擁有生動的中國故事素材。通常所在國主流媒體都會充滿欣喜和感激地迅速配合采訪。就這樣,余熙以飽滿、誠摯和友善的人文情懷,一次又一次地變不能講述為可能講述,不斷贏得各國媒體踴躍為中國發(fā)聲提供的機會。
2016年5月,余熙在巴拿馬共和國開展公共外交活動期間,為了能讓巴拿馬民眾得以深入了解當代中國國情,他以中國作家身份主動提出愿意接受當?shù)孛襟w采訪。1849創(chuàng)刊的巴拿馬最大報紙《巴拿馬之星》(見圖12)、巴拿馬空中之波電視臺(13頻道)(見圖13)聞訊后立即趕來。余熙向他們娓娓道來百多年前中國勞工如何被販賣到巴拿馬修鐵路修巴拿馬運河,直至今天有多達30萬中國人仍在巴打拼,成為振興巴拿馬經(jīng)濟、促進中巴兩國經(jīng)貿(mào)交流的生力軍等一系列的中國故事,深深打動巴拿馬的記者和廣大受眾。
巴拿馬國家旅游部部長古斯塔沃·嚴、中國巴拿馬貿(mào)易發(fā)展辦事處領(lǐng)事張慧芬等官員,在聽他講述了中國故事后均深為贊賞。巴拿馬中華總會常務(wù)副會長何文生讀到《巴拿馬之星》報道后深有感慨地說,旅巴30多年來,我這還是第一次見到巴拿馬媒體如此親切友善地報道中國1
8月,余熙赴坦桑尼亞出席“中非公共外交論壇”期間,主動向坦桑尼亞國家電視臺TBC講述中坦友誼故事(見圖14),著力闡述中坦兩國人民傳統(tǒng)友誼,介紹中非合作論壇成立16年來,中國政府堅持正確的義利觀,踐行真實親誠對非政策的故事。余熙還特別動情地回顧中國在20世紀60年代舉全國之力無私援建“坦贊鐵路”的重頭故事,不少情節(jié)感人至深。
TBC在坦桑尼亞的影響力相當于中國的“央視”。該臺主編和記者采訪余熙并傾聽了這些故事后無不深受感動,對他介紹中國政府的對坦援助與合作政策、以及他本人實地考察坦贊鐵路達累斯薩拉姆起始站的觀感、還有他關(guān)于坦桑尼亞政府應(yīng)盡快改革鐵路管理體制、以煥發(fā)坦贊鐵路生機與活力等建議深表贊同。次日晚,TBC在黃金時段播映了采訪余熙的電視新聞專訪片。這位中國公共外交活動家講述中坦友誼的正能量故事,隨著TBC的熒屏走進坦桑尼亞千家萬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