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草的黑狗/文
蓑羽鶴是如何飛越喜馬拉雅山的
吃草的黑狗/文
世界上有15種鶴,我是體形最小的一種,但是,只有我能飛越喜馬拉雅山脈。
——蓑羽鶴
蓑羽鶴,體長68~92厘米,相當于一個不滿周歲的小孩,是鶴類個體中最小的種類。而最大的鶴體長140~152厘米,和高年級的小學生個頭相當。蓑羽鶴遠看通體呈藍灰色,眼睛多為深紅色;眼后有一簇白色的耳簇羽,風一吹就像隨風擺動的狗尾巴草;前頸的黑色羽毛一直延伸到胸部,像它們飽經滄桑的胡須,只要具備這三個明顯的特征就可以判斷這種鶴就是蓑羽鶴。
外形獨特的蓑羽鶴
蓑羽鶴大多生活在平原草地、沼澤、葦塘、湖泊、半荒漠及高原草甸地帶,棲息地最高可達海拔5 000米左右,極為耐寒。但并不是剛出生的小蓑羽鶴也能適應這樣的環(huán)境,每只剛破殼而出的小鳥都要在媽媽的關懷下成長3個月,才能慢慢適應這樣的寒冷。
它們特別喜歡吃的食物是水中的小魚、小蝦、青蛙、蝌蚪以及各種水生昆蟲,偶爾也會到農田里找點兒玉米、小麥用來清理腸胃,總體上來看它們算是食肉鳥類。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吃肉能提高它們的抗寒能力。為了御寒,多吃肉總是沒錯的。
蓑羽鶴媽媽在喂蓑羽鶴寶寶
蓑羽鶴除了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大部分時候都是以家族式的小群體活動為主,有時也能看到單只蓑羽鶴在外覓食。它們喜歡在水邊“做游戲”,或者在水域附近的草地上奔跑或佇立。它們不喜歡跟人類來往,也不喜歡跟其他鶴群相處,顯得格外獨立。
獨來獨往的蓑羽鶴
每年秋末,居住在中蒙邊界的數(shù)萬只蓑羽鶴都要集結在喜馬拉雅山山脈北側附近,等待一個較為溫暖的天氣,一同飛越喜馬拉雅山到印度過冬。它們通過長鳴來互相交流,在中午時分利用溫暖的氣流將自己送上高空,用盡全身力氣扇動翅膀,不斷攀升。每一次的扇動都會損耗很多力氣,有的蓑羽鶴甚至命喪于此。但是,它們不會為掉下去的任何一只蓑羽鶴而停止飛翔,就算感到悲傷,也不能回頭看一眼,因為沒有時間來做這樣的事,它們必須盡快飛越這座危險的高山,不能停止上升和扇動翅膀,只有這樣它們才能順利到達過冬場所。
飛行時的蓑羽鶴就像兩把正在迎風擺動的羽毛扇,身體輕盈靈動。團體飛行中,它們多以“V”字形編隊飛行,全身伸展,脖子伸直,就像做廣播體操的伸展運動一樣,飛行隊伍整體上與大多數(shù)鶴類并無差別。
正在起飛的蓑羽鶴
在天空中飛翔的蓑羽鶴
沒有哪個人類寶寶生下來就會走路,也沒有哪只蓑羽鶴一破殼就會飛翔,它們都要先從最基礎的展翅學起,練習如何張開翅膀,如何扇動羽毛,如何在空中調整姿勢,只有當經歷了這些基礎的練習后才有后面的起飛訓練。然而,要想飛到幾千米的高空,還有更殘酷的訓練等著呢。怎樣在飛行中躲避追捕自己的獵殺者,怎樣在狂風中與隊友調整隊形共渡難關,還有怎樣獨自在幾千米的高空飛行遷徙,學習這些又要幾個月,直到掌握真正的本領,才迎來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飛越喜馬拉雅山脈到印度過冬。
對每一只蓑羽鶴而言,這樣的飛越可能是“人生”的第一次嘗試,但也有可能是最后一次??墒牵鼈內匀辉谥貜椭@樣的飛越,飛越這座被稱為“連鳥都飛不過”的高山,而且它們做到了!請記住它們的名字——蓑羽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