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琬琪
摘 要:勒菲弗爾的操控理論是一次由重語言形式向文化轉向的一個重大變化。英漢語言屬于不同的語族,在各自的語言結構上具有很大的差異,英語屬于重主語的語言,漢語屬于重主題的語言,兩種語言在散文語篇的推進模式上具有重大差異。因此,這一理論可為我們在英語散文漢譯過程中處理兩種語言的主位推進方式上提供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操控理論散文 主位推進 漢譯
一、引言
語言的種類紛繁復雜,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的障礙。翻譯作為跨語言、跨文化之間的紐帶,大大地方便和促進了各個國家、地區(qū)以及民族之間的相互交往和溝通。因此,對于翻譯的研究始終是人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當前,在翻譯界,學術成果百花齊放,呈現(xiàn)各種翻譯理論,如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皮特·紐馬克的語義交際理論、法國的釋義理論或達意理論等。這些翻譯理論注重語言形式或文本形式的研究,對人們的翻譯工作起到了重大的指導和推動作用。而20世紀70年代,以比利時學者安德里·勒菲弗爾為代表的翻譯學者轉而重視語言中的文化內(nèi)涵,提出了著名的操控理論。操控理論是一種翻譯研究方法的轉向,把翻譯的研究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二、勒菲弗爾的操控理論
勒菲弗爾指出,翻譯不是單純的文字轉換,而更多的是兩套文化系統(tǒng)的相遇與沖擊。由于英漢語言歷史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分屬于不同的語族,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兩種語言在語言結構、語體風格、語篇表達等方面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范式。作為傳情達意的翻譯工作者必須在翻譯的過程中根據(jù)譯入語的語言規(guī)范做出適當?shù)谋磉_。操控理論實際上就是對原作的改寫,強調(diào)翻譯的過程受到意識形態(tài)觀、詩學觀和贊助人三個因素的操控。根據(jù)勒菲弗爾的觀點,譯者總是或服務于某個意識形態(tài),或反對某個意識形態(tài),即始終受到某種意識形態(tài)的左右或操控。這里的意識形態(tài)指的是譯者潛在的對某種事物的觀點和看法,其觀點和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譯者的表達。勒菲弗爾認為,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始終處于核心的作用。操控理論的詩學觀包含兩部分,一是文學技巧、體裁、主題等的綜合體,二是文學在社會整個體系里起到的作用。譯者為了使讀者對自己的翻譯文本感興趣,往往會考慮采用讀者能夠接受的文學體裁翻譯文本。而贊助人指的是能夠影響翻譯表達的個人或群體,包括某個出版商、社會階層或大眾傳媒等。由于贊助人決定文學譯著的翻譯能否發(fā)表或出版,譯者勢必在翻譯過程中考慮到這一因素,從而在文學翻譯的改寫模式、文字表述等方面受到其影響。
三、主位推進模式
“主述位”概念最早是由布拉格學派的馬塞修斯提出,主位就是話語的出發(fā)點,是已知的信息,而述位則是圍繞主位要闡述的內(nèi)容,目的是提供話語的新信息。著名功能語言學家韓禮得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主位化”這一概念,將這一方面的研究從句子層面上升為語篇層面。在寫作的過程中,作者將已知信息放在主位的位置上,而將要闡述的信息放在述位的位置上,述位圍繞話語展開語義,從而提供話語的主要的核心內(nèi)容。因此,分析主述位結構能夠幫助讀者理解語篇的信息結構以及了解作者是如何組織語篇的,從而更好地幫助讀者掌握作者要表達的意圖。在某一個文本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前后句子的主位和主位、述位和述位之間存在著某種諸如上下文的銜接或連貫的關系,或者主位和述位之間有著某種特殊的關系,例如上一句的主位是下一句的述位,抑或兩個句子之間具有相同的主位或述位。這樣就導致了語篇的主位推進,而隨著這樣的語篇推進,該語篇表達了完整的意義,即整篇文本的意義的表達。
四、英語散文主位推進模式的漢譯分析
(一)英漢語篇推進模式的差異
據(jù)考古學和人類學的研究,英漢書面語言在創(chuàng)始之初大多數(shù)都為象形文字,英語的書寫文字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年的楔形文字。然而,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演變,英語已經(jīng)轉化為字母文字,已經(jīng)看不出它的象形特征。而受到公元前五世紀到三世紀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哲學家以及盛行于歐洲16、17世紀的理性主義的影響,英語在表達方式上重邏輯形式,即已成為較典型的形合語言,在語篇的銜接上注重關聯(lián)詞的使用。受理性主義的影響,英美人在思維方式上總體上偏理性。漢語是典型的象形文字,雖歷經(jīng)幾千年的洗禮,仍然保留其原有的特征。中國人受到儒、道、佛的影響,總體上偏感性、悟性。在文字表達上,輕形式、重意義,即漢語中關聯(lián)詞相對來說用得較少,因此漢語屬于意合語言。英語篇章突出主語,重形式;而漢語突出主題或話題,無主句較多,也就是說主語經(jīng)常被省略,除此之外漢語在表達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系列的流水句、松散句或緊縮句等等。英語的篇章注重形式,特別是散文文體的段落有主題句,段落中其他表述圍繞主題句呈線性層層遞進,還有總結句,對全段加以總結。也就是說英語的篇章邏輯結構呈顯形狀太。段落如此,篇章亦如此。而漢語的段落經(jīng)常在形式上沒有明顯的主題句,對于一個主題的表達通常也是呈螺旋式的遞進過程,即形式上較為松散,但形散而神不散。漢語的篇章邏輯關系成隱性狀態(tài)。因此,對于一個成熟的譯者來說,深刻了解英漢語篇的推進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二)操控理論視域下的英語散文漢譯分析
英語散文重形式和邏輯結構,是一種講究邏輯嚴謹而且結構上比較完整的語篇形式,句子突出主語,是主語顯著的語言,除了省略句、祈使句,每個句子都要有主語。段落中有開啟句即主題句,論述層層深入,層層遞進,還要有總結句,放收有章法可循。整個篇章也是如此,有主題段,主題段之后的其他段落圍繞主題段中的主題撰寫,篇章的最后一段往往是對全文的總結。而漢語散文為螺旋式的推進模式,是一種主題顯著的語言,與英語的推進模式具有很大的不同,漢語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結構、形式多樣。⑤
基于英漢語散文的差異,在漢譯的過程中就要正確處理語言形式,采取正確的翻譯策略和方法。勒菲弗爾的操控理論為我們進行散文的互譯找到了解決辦法,它的意識形態(tài)觀、詩學觀和贊助人等三個要素在英語散文的推進主位推進模式的漢語轉換上可以起到指導作用。endprint
在句子層面上,英語句子語法嚴密,重形合,句與句、段與段之間通常有顯性的關聯(lián)詞語如“and”“but”“however”等連接。漢語的句子之間顯性上似乎為并列關系,不分主次,而是通過意義表達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功能詞用的較少。因此,漢語為意合語言,即重意義,輕形式。受操控理論的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觀的影響,在英譯漢的過程中,我們應采取必要的方法,減詞法是常用的翻譯方法,除此之外經(jīng)常采用漢語中特有的流水句、緊縮句以及松散句等詩學表達形式。
例1:It is a melancholy object to those who walk through this great town or travel in the country, when they see the streets, the roads, and cabin doors, crowded with beggers of the female sex, followed by three, four, or six children, all in rags and importuning every passenger for an alms.
譯文:你若到都柏林城或鄉(xiāng)下走一走, 便會看見大街上、公路旁、車船上都擠滿了女乞丐。他們身后跟著三四個甚或五六個孩子,個個衣衫襤褸,苦苦哀求行人給予施舍,這景象真是慘不忍睹。⑥
這是英國18世紀著名的小說家和政論家斯威夫特所撰寫的《一個溫和的建議》中的第一句。根據(jù)英漢句子不同的主位推進模式,我們應采取適當?shù)臐h語語篇的推進模式。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英語是一種樹形或線性語言,重視主語,且直截了當?shù)刂v明這“凄慘”的景象,意義表達層層推進;漢語則為竹節(jié)式語言,是一系列的流水句、松散句、緊縮句,重視主題而非主語。此外,漢語在語篇推進上注重時間上的先后律、空間上的大小律、事理上的因果律以及心理上的重輕律。
例2:Before joining her husband in England, Mrs. Smith made an expedition into America, leaving her little children upon the Continent, under the care of her French maid.
譯文:史密斯夫人把自己的小孩子留在歐洲大陸交給法國女傭照料,自己到美國做了一番考察,然后去英國見她的丈夫。
此句譯文的時間先后順序的調(diào)整是根據(jù)漢語在時間上通常遵循先后發(fā)生的順序進行描寫,因此要對全句史密斯夫人的動作先后順序進行重新安排順序,這樣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⑦276-277
例3:Arable lands are few and limited; with but slight exceptions the prospect is a broad rich mass of grass and trees, mantling minor hills and dales within the major. Such is the Vale of Blackmoor.(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譯文: 可耕種的土地不多,面積有限,整個景色,除了很小的例外,是大山抱著小山,大谷套著小谷,在小山小谷上覆蓋著一片連綿不斷、茂密的草和樹。布雷谷就是這種樣子。(德伯家的苔絲)⑦279-280
在翻譯這句時,要考慮漢語語句大小律的問題,這樣才能體現(xiàn)漢語語句的推進模式,即對原文根據(jù)譯入語的特征要重新改寫。
在段落層面上,英語散文凸顯主題句,句與句之間注重語篇的銜接與連貫,即采用一定的連接詞或關聯(lián)詞使邏輯關系緊密。而漢語散文段落形式松散,邏輯關系隱性,顯性的銜接手段即關聯(lián)詞用得較少。
例4:I acceped the offer, and immediately found that they had been talking in terms of gardening, and that the kings and generals they had mentioned were only so many tulips, to which the garderners, according to their usual custom, had given such high titles and appelations of honour.
譯文:我接受了他的邀請,同時立刻幡然醒悟,原來他們一直在談的完全是園藝方面的事情。他們所說的國王和元帥只是這些郁金香罷了。這些園藝師按照習慣給那些花配上了這么高的頭銜和榮譽。⑧
例4來源于英國文學評論家艾迪生所撰寫的《郁金香》的一個段落,從上例中我們可見英語散文凸顯主語,各個部分之間有關聯(lián)詞語連接,句與句有很強的銜接手段。而漢譯文本卻形式松散,即關聯(lián)詞語用的較少,邏輯關系隱含文字之中。
五、結語
綜上所述,英語和漢語散文在語篇推進模式上有很大的差異,英語是主語顯著性語言,在篇章結構推進上是線性語言,段落中大多由主題句、論述句和總結句組成;英語是形合語言,重語言形式的連接,因此句子中重視使用關聯(lián)詞或連詞,句與句之間也重視使用連詞或關聯(lián)詞語,邏輯關系緊密,層層遞進。而漢語散文往往重視意義的表達,漢語是主題顯著性語言,重視話題,在篇章結構上是螺旋式語言,段落中大多無主題句;漢語是意合語言,重語言意義的表達,句子中大多無關聯(lián)詞語,句與句之間也大多無關聯(lián)詞語的連接,段落的形式上也不像英語那樣字面邏輯關系那么緊密,但形散而神不散。根據(jù)操控理論,在將英語散文譯成漢語的過程中,在句子的語篇層面上以及段落的語篇推進上要重視兩種語篇推進模式的差異,在將英語散文譯成漢語的過程中,要根據(jù)譯入語的語篇推進模式對源語言進行“改寫”,也就是進行操控,在漢譯的過程中,要遵守譯入語的語序特征,即漢語表達的時間上先后、空間上的大小、事理上的因果以及心理上的重輕等規(guī)律或特征。
注釋
① 許泓婷.從勒菲弗爾的操控論看《圣經(jīng)》漢譯本的翻譯[J].文化研究H黑龍江史志,H2010(19):120.
② http://wenda.so.com/q/1381475407068379.
③ 鄧江雪.勒菲弗爾譯學思想研究[J].黑河學刊,2012(5):42.
④ http://www.docin.com/p-1054810633.html
⑤ 劉姝.漢英散文語篇對比分析及英譯策略[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6(2):80.
⑥ 李華田.名篇名段集[M].武漢工業(yè)大學出版社,1998,6:7-8,
⑦ 潘文國.漢英語言對比概論[M].商務印書館,2010,12.
⑧ 李華田.名篇名段集[M].武漢工業(yè)大學出版社,1998,6:70-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