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松
引領(lǐng)學生走近蘇軾
文 | 李松
蘇祠中學,緊鄰三蘇祠,因此而得名。有這樣獨特的地理位置,也為學校開展“東坡詩文專題教學”提供了特有的優(yōu)勢。從蘇祠中學命名的那一天起,學校就注定與蘇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也是蘇祠中學能成為名校的底氣所在。新課程改革后,蘇祠中學結(jié)合新課程的特點,開始了“蘇軾詩文專題教學”的探索……
三蘇祠是蘇軾的老宅,因三蘇父子而享譽中外。祠內(nèi)有蘇宅老井、蘇軾手植荔枝、三蘇塑像、碑林,還有對三蘇父子功業(yè)最精當概括的楹聯(lián),這些景點能讓學生最直觀地感悟蘇軾。這也是蘇祠中學所獨有的資源。每個年級的新生入學,學校都會組織學生游三蘇祠,讓學生觀景、賞聯(lián)、聽故事,寓教于活動之中,使學生在活動中了解蘇軾、學習語文,這也是“蘇軾詩文專題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
三蘇文化是一個豐富的資源,蘇軾的一生本身也是編寫校本教材豐富的資源。蘇祠中學在眉山市教科所編寫的地方教材《三蘇詩文選》的基礎上,組織編寫了《蘇祠鄰里》校本教材。在這本校本教材中,我們將東坡的詩文、東坡的字、東坡的畫都介紹給了學生,希望通過這本教材,讓學生能隨口說出胸有成竹、水落石出、河東獅吼、雪泥鴻爪這些和東坡相關(guān)的成語,能時時吟誦“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樣豪邁的詩句,能在嘮家常時能說起東坡肉、東坡餅、東坡羹、東坡酒……讓學生認識一個立體的蘇軾,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蘇軾就生活在我們身邊。
蘇軾的詩文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中小學教材中都有不少的蘇軾詩文入選。開展“蘇軾詩文專題教學”,賞讀東坡詩文,讓學生從詩文中感悟東坡一生,感悟東坡情懷,是引導學生走進蘇軾的精神世界最佳的途徑。在專題教學中,我們每周用一節(jié)活動課的時間開展“蘇軾詩文專題教學”;在內(nèi)容上安排了蘇軾的詩文課堂教學、蘇軾傳記及相關(guān)作品的課外閱讀、蘇軾研究專家的專題講座三個教學內(nèi)容。其中以蘇軾詩文的課堂教學為主體,讓蘇軾詩文真正走進課堂,在這部分教學中,按照蘇軾詩文的內(nèi)容分為“蟆頤秀色”“寫景通靈”“手足情深”“兩情相悅”“黃州歲月”“不系之舟”“心憂社稷”等七個主題,每一個主題選取蘇軾的詩文5篇(首),這些詩文貫穿了蘇軾的一生,從這些詩文中就可以了解蘇軾的一生。在詩文教學的同時,我們還推薦學生課外閱讀與蘇軾相關(guān)的傳記作品,以加深學生對蘇軾的認識,我們先后推薦學生閱讀了林語堂的 《蘇東坡傳》、余秋雨的《黃岡突圍》,以及四川本土作家劉小川的《蘇軾,敘事一種》和《品中國文人》等,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主要采取了讀寫結(jié)合、開展讀書會的方式,使學生通過寫讀書筆記、讀書會討論的方法交流讀書的感受。在每個學年的期末,學校還會邀請?zhí)K軾研究的專家進行專題講座、與學生對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作為一個學年的總結(jié)。
作為東坡故里,開展“蘇軾詩文專題教學”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我們正是抓住這一優(yōu)勢,讓蘇軾走進校園,讓蘇軾詩文走進課堂,讓學生走近蘇軾。用蘇軾的詩文去感染學生,用蘇軾的人格魅力去征服學生,讓蘇軾與學生的成長一路同行。
(作者單位:四川省眉山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責任編輯:李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