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旋,王 萍
(1.杭州市拱墅區(qū)教師進修學校,浙江 杭州 310015; 2.杭州市湖墅學校, 浙江 杭州 310015)
心理劇對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社會適應性的干預研究
魏 旋1,王 萍2
(1.杭州市拱墅區(qū)教師進修學校,浙江 杭州 310015; 2.杭州市湖墅學校, 浙江 杭州 310015)
針對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社會適應問題,討論利用心理劇促進他們社會適應性的新途徑.對學生進行心理劇干預實驗,在干預前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進行《少年兒童社會適應量表》 的調(diào)查.研究結(jié)果表明,通過心理劇干預活動,實驗組兒童社會適應性前后測量結(jié)果存在顯著差異,心理劇對促進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社會適應性方面具有顯著效果.
心理劇;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社會適應性
社會適應性是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從低年級向高年級和小升初的轉(zhuǎn)折期,不少學生會出現(xiàn)適應方面的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進行引導教育,就可能會影響其身心的健康發(fā)展.通過查閱文獻發(fā)現(xiàn),在我國關于社會適應性的研究主要集中探討社會適應性的影響因素和社會適應性的理論探討以及相關量表的初步制定階段,而關于如何增進和改善兒童青少年的社會適應性的研究和實踐尚不多見.但是,兒童青少年社會不適應問題是確實存在的,而且也不同程度地損害了他們的身心健康.本研究嘗試通過心理劇的方式探討提升兒童青少年社會適應性的新途徑,并提出以下研究假設:1)心理劇干預結(jié)束后,實驗組被試的社會適應性比干預前有顯著提高;2)實驗組被試的社會適應性比對照組有顯著提高;3)實驗組被試在自我改變的主觀感受上發(fā)生了積極的變化.
1.1 社會適應性概念的界定
適應(adaptation)源于生物學的一個名詞,指能增加有機體生存機會的那些身體上和行為上的改變[1].心理學中,它表示對環(huán)境變化做出的反應.這一概念在心理學、社會學等諸多領域中被廣泛應用,其中,心理學中的“適應”包含了生理適應、心理適應和社會適應三方面含義[2].
張春興[3]認為,社會適應指個體接受不斷地學習或修正各種社會行為組型和生活方式,以求符合社會的標準與規(guī)范,而與社會環(huán)境維持一種和諧的關系.黃希庭等[4]將社會適應定義為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個體的觀念、行為方式隨之而改變,使之適應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的過程.陳會昌[5]認為,社會適應是指社會或文化傾向的轉(zhuǎn)變,即人的認識、行為方式和價值觀隨社會環(huán)境變化而發(fā)生相應變化.賈曉波[2]認為,社會適應是對社會生活環(huán)境的適應,包括為了生存而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要求的適應和努力改變環(huán)境以使自己能夠獲得更好發(fā)展的適應.陳建文等[6]認為,社會適應本質(zhì)上是人格適應,包括社會適應結(jié)構(gòu)、社會適應過程和社會適應功能三個方面.社會適應結(jié)構(gòu)是指個體為了求得社會生存、健康和發(fā)展,而與生活環(huán)境保持和諧關系和平衡狀態(tài)所具備的人格特征和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反應傾向.社會適應過程是指在特定的生活情景中,個體控制和理解生活情景,應對情景壓力,調(diào)適心理狀態(tài),從而達到與生活情景保持和諧關系和平衡狀態(tài)的過程.社會適應功能是指具有特定社會適應心理結(jié)構(gòu)的個體經(jīng)歷一定的社會適應過程之后,導致的特定性質(zhì)的社會適應狀態(tài).
綜上所述,眾多學者關于社會適應性內(nèi)涵的界定包含了個體為適應社會環(huán)境而發(fā)生的心理和行為方式的改變,而胡韜[7]對這一概念的界定較為全面地體現(xiàn)了這一特征.所以,本文關于社會適應的定義參考胡韜的觀點,即社會適應性是有利于社會適應的個性心理特征、個性心理傾向等的總和.
1.2 心理劇的概念界定
心理劇最早是莫雷諾提出的一種團體治療方法,它采用特殊的戲劇化形式,讓來訪者通過角色扮演表達所體驗的現(xiàn)實或想象的事件所引發(fā)的心理沖突,進而減少慣性心理防御,喚起來訪者的自發(fā)性和創(chuàng)造力,以達到心理治療的目的.心理劇自產(chǎn)生以來,就被應用到了各種臨床治療和心理輔導過程中,心理劇創(chuàng)始人莫雷諾在1934年就將心理劇運用于監(jiān)獄、學校等處,并在發(fā)表著作中介紹了他在美國紐約州何德斯少年犯教養(yǎng)所采用心理劇做輔導.瑞莫采用心理劇研究青少年暴力犯罪和社會家庭問題,將心理劇與結(jié)構(gòu)式家庭輔導相整合,用于兒童輔導中.孫紅等[8]發(fā)現(xiàn),心理劇是適宜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優(yōu)良模式,可以防止學生對其心理問題的掩飾,為學生提供一個宣泄不良情緒的場合,創(chuàng)造一個塑造良好行為模式的機會,其心理輔導的效能高于個別咨詢和輔導.因此,心理劇是有效的學校團體心理咨詢方式.徐燁[9]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劇在應用中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更為積極主動,有助于學生增強適應性,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馬田[10]運用心理劇技術(shù)對初中生抑郁問題的干預研究中發(fā)現(xiàn),心理劇團體干預顯著改善了實驗組被試的抑郁癥狀,達到了團體輔導的目的.蘇慧麗[11]在研究心理劇對心理問題篩查中提出,教育功能相結(jié)合同時具有現(xiàn)代團體咨詢特征的心理劇模式確實在網(wǎng)絡成癮和考試不及格方面的干預中有顯著效果.馮麗娜[12]認為,心理劇為學前心理學的實踐教學提供了一種寓教于樂的情境化表達和學習模式,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學習的參與程度;使學生對學前兒童心理特點的理解具有畫面感.何艷麗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在犯罪青少年心理矯治過程中運用心理劇治療方法,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羅維心理劇輔導的實證干預結(jié)果表明,心理劇輔導對工讀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具有明顯效果,能夠被廣大學生認可與接受,在中學生群體中開展心理劇輔導以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可行性,且明顯改善了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縱觀心理劇在各領域中的應用,目前心理劇被廣泛應用于學校心理健康咨詢、臨床心理輔導,促進兒童社會適應發(fā)展是提升他們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課題,利用心理劇對兒童社會適應性進行干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2.1 研究目的
通過實踐活動探討心理劇在提升個體社會適應性中的有效性,探索有效提升個體社會適應性的針對性目標及有效策略.
2.2 研究對象
杭州市拱墅區(qū)小學中高年級學生.
2.3 研究工具
《少年兒童社會適應量表》(SASCA)[7],該量表在參考《青少年社會適應性問卷》[6]和《兒童適應行為評定量表》基礎上編制而成,信效度較高.量表由3個二階因素和8個一階因素構(gòu)成.8個因素的α系數(shù)在0.656~0.806 之間,總量表α系數(shù)為 0.921,重測信度系數(shù)為0.907.整個量表由48道題目組成.釆用5級評分法.此外,在心理劇的團體輔導結(jié)束以后還運用《團體活動效果評估調(diào)查表》對實驗組成員在活動中自我改變的主觀感受以及對團體活動的評價建議進行了評估和調(diào)查.
運用SPSS17.0作為數(shù)據(jù)處理工具.
2.4 研究過程
2.4.1 被試的選擇
隨機抽取杭州市拱墅區(qū)6所小學3~6 年級各50名學生,共計300人,集中進行《少年兒童社會適應量表》的測試,回收有效問卷287份,同時在施測群體中由本校心理老師招募被試,對收集到的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從應征者中最終篩選出6組共82名測試分數(shù)相近的被試.將82名被試以隨機分配的方式分為2組:實驗組和控制組.
2.4.2研究程序
2.4.2.1 前測 以《少年兒童社會適應量表》作為前測數(shù)據(jù),并篩選出了實驗組和控制組.
2.4.2.2 干預階段 實驗組 6個小組各接受8~10次心理劇的干預,由本校心理老師根據(jù)本校實際自主決定具體的干預時間和場地,每次干預時間不少于90 min,并依據(jù)“遇見未來的自己”(對未來自己生活的預見)的大主題確定每次干預的內(nèi)容,并于2016年4月7日各校就自己實驗組最后一次心理劇進行集中匯演.6個實驗組最后一次心理劇的干預活動匯總?cè)绫?所示.
表1 實驗組心理劇干預活動匯總
2.4.2.3 后測 于2016年4月8日對實驗組和控制組成員實施《少年兒童社會適應量表》的后測,對他們的社會適應性數(shù)據(jù)進行收集,并在此后2周時間內(nèi),運用《團體活動效果評估調(diào)查表》了解被試參加活動前后自我改變的主觀感受以及對團體活動的評價建議.
3.1 團體形成和建立階段
該階段一般由1~3次活動構(gòu)成.鑒于起初團體成員都沒有參加過心理的團體輔導,成員彼此間可能還不熟悉,需要輔導者設計一些活潑、簡單的暖身活動和小游戲來認識和了解彼此,并在活動過程中營造出輕松、愉快、和諧、安全的團體氛圍.除此之外,還需要向團體成員普及心理劇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及要素,使成員對心理劇有初步認識.
3.2 心理劇干預階段
這是心理劇干預的正式實施階段,一般由4~5次活動構(gòu)成.在此階段,團體成員之間以及輔導者與團體成員之間已經(jīng)建立了彼此信任的關系,可以順利地開展干預活動.每次干預活動中心理劇都是圍繞“遇見未來的自己”的主題,由輔導者與團體成員共同制定的,符合團體成員的心理成長軌跡.心理劇干預團體進程包括暖身和產(chǎn)生主角、演出以及分享感受3個環(huán)節(jié).首先,團體成員在簡單的心理小游戲當中營造積極參與當下活動的氛圍.接下來通過輔導者與團體成員共同商議決定主題和選出主角,開始心理劇的演出,在心理劇中依據(jù)針對的目標問題,通過體現(xiàn)了有效解決策略的設計好的場景和活動去體驗、感受和體悟,使得他們存在的內(nèi)在問題也得以外顯化,借此以一個全新的視角審視和整合原來的心理沖突.最后進入到分享階段,將感性的經(jīng)驗進行梳理,分享各自在活動當中的感受,在心理劇的分享階段,團體成員敞開心扉分享自己類似的感受或體驗,使全體成員都有所體悟和成長.
3.3 團體結(jié)束階段
該階段一般由1~2次活動構(gòu)成.此階段需要給每個成員足夠的時間,將自己頭腦中對于未來的想象展現(xiàn)出來,使其對未來有比較清晰的認知和預見,從而更加珍惜和把握現(xiàn)在,明確當前的努力方向,向最好和最真實的自己靠近.在各校心理劇匯演中結(jié)束團體輔導,并完成《團體活動效果評估調(diào)查表》的填寫和收集工作.
表 2 干預前各組社會適應性差異顯著性檢驗
表 3 干預后各組社會適應性得分的差異顯著性檢驗
4.1 干預前各組社會適應性差異顯著性檢驗
對實驗組和控制組在《少年兒童社會適應量表》上的前測得分進行配對樣本的t檢驗,結(jié)果見表2。
心理劇干預前兩組在《少年兒童社會適應量表》的得分顯著性為0.665,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4.2 干預后各組社會適應性差異顯著性檢驗
在心理劇干預結(jié)束后,計算各組每位被試在《少年兒童社會適應量表》的后測與前測得分的差值,再對實驗組和控制組前后測得分的差值進行兩個配對樣本的t檢驗,結(jié)果(表3)顯示:兩組2個月內(nèi)在《少年兒童社會適應量表》前后測得分的差值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在干預之后,實驗組的社會適應性較控制組有了很大提升,實驗組成員的社會適應性得到顯著提高.
4.3 心理劇干預對實驗組社會適應性各維度的影響情況
對實驗組在《少年兒童社會適應量表》8個維度上前后測得分進行兩個相關樣本非參數(shù)檢驗,結(jié)果如表4所示.
表4 干預前后實驗組社會適應性各維度得分的顯著性檢驗
實驗組接受干預之后,在環(huán)境滿意、活動參與、人際友好、社會認同4個維度的差異性最為顯著,提升最大,生活獨立和人際協(xié)調(diào)維度的提升程度次之,學習自主和社會活力維度也有較為顯著的提升.
4.4 干預后對實驗組心理劇反饋表的統(tǒng)計分析
本部分利用《團體活動效果評估調(diào)查表》進行評估和反饋,該問卷包括兩部分內(nèi)容:第一部分通過13道雙向計分題實現(xiàn)被試對自己參與活動之后自我改變的主觀感受的評估;第二部分通過7道開放性的問答題對參與的團體活動給予自己的評價和建議.
4.4.1 實驗組被試主觀自評第一部分結(jié)果
本部分的評估問卷采取雙向計分模式,每一方面都包含兩個方向的變化,本部分題目的分數(shù)分布從-5到5,0表示沒有改變,正數(shù)表示發(fā)生了好的變化,負數(shù)表示發(fā)生了不好的變化,即正向分數(shù)的絕對值越大表示被試在該方面具有越大的積極改變,負向分數(shù)的絕對值越大則表明被試在該方面發(fā)生了越大的消極變化.通過計算所有被試在每一題目上得分的平均數(shù),得出以下結(jié)果(表5).
表5 干預前后實驗組社會適應性各維度得分的平均分
對數(shù)據(jù)進行平均數(shù)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實驗組在每個項目上得分的均值都大于3,尤其在了解和接納自己、與人溝通、理解和關懷他人以及喜歡自己班級和參與集體活動的積極性方面的得分均大于3.8,由此可見,在實驗組被試的主觀意識里,心理劇的干預對其有著積極的影響意義.
4.4.2 實驗組被試主觀自評第二部分結(jié)果
此外,對實驗組被試在自評開放式問卷答題部分7個問題(主要針對被試在心理劇干預中的收獲和變化)上的答案進行總結(jié)和整理,將結(jié)果歸納為關鍵字進行編碼分析,在抽取所有收獲以后,統(tǒng)計每一條收獲被所有被試提及的次數(shù),獲得如下結(jié)果(表6).
表6 心理劇中的收獲、變化、積極作用提及次數(shù)(Q1、Q2、Q5)
被試在本次活動中的收獲涉及的范圍是比較廣泛的,他們不僅在認識和悅納自我、人際交往、人生目標的確立、環(huán)境適應方面,而且在解決問題、合作和語言以及自控能力方面也獲得了很大的進步.
關于在心理劇團體輔導中對自己幫助最大的活動以及印象最深刻的活動,對實驗組成員回答結(jié)果進行編碼分析,在抽取所有答案以后,統(tǒng)計每一條答案被所有被試提及的次數(shù)獲得如下結(jié)果(表7).
表7 有意義的活動以及印象深刻的活動提及次數(shù)(Q3、Q4)
針對心理劇團體輔導中需改進的地方,合理安排活動時長、劇本內(nèi)容和增加更多的參與成員是被主要提及的方面.同時被試組成員均對自己的未來寄予了美好的愿望,希望能夠在將來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5.1 心理劇團體輔導能夠促進兒童社會適應性的發(fā)展
在接受心理劇團體輔導干預之后,實驗組被試的社會適應性較沒有接受心理劇團體輔導干預的控制組成員有了顯著的提高.因為心理劇屬于一種團體輔導的形式,所以在活動中,多個個體被聚集在一起,通過角色扮演、角色互換以及分享感受的過程,彼此之間加深了認知和了解.通過輔導活動,個體學會了如何與他人更好地相處和溝通,從而促進社會適應性的發(fā)展.作為一種體驗式的活動形式,每個成員通過傾聽、了解、觀察、參與討論、表演表達、問題解決,不僅積累了人際交往的經(jīng)驗,掌握了人際交往的技巧,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社會適應性.
5.2 心理劇團體輔導能夠幫助兒童確立生活及學習目標
從實驗組被試的測試結(jié)果和對于心理劇團體輔導干預的反饋來看,實驗組成員通過參加活動,對于目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狀況都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同時也知道了改進的方向,從而對未來的生活及學習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合理的規(guī)劃.這表明,心理劇能夠通過事先討論的劇本把現(xiàn)實和虛擬較好地連接起來,并且在個體表演中將二者的矛盾和沖突呈現(xiàn),促進個體尋找解決辦法,同時在后續(xù)的分享環(huán)節(jié)得到更加深刻具體的剖析,讓成員能夠依據(jù)在心理劇中獲得的經(jīng)驗和理解去更加準確地確立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
5.3 心理劇團體輔導能夠促進團體成員的自我成長
在心理劇團體輔導中,團體成員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接納,因此他們可以漸漸地放下一切的顧慮和偽裝,表現(xiàn)出最真實的自己,大膽地呈現(xiàn)自己所面臨的問題和矛盾,從而才能在活動不斷深入的過程中看清自己的癥結(jié)所在,達到真正的自我治愈,實現(xiàn)自我悅納、包容他人以及問題解決和其他方面能力的提升.
以心理劇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的心理劇場活動的開展,對于促進青少年兒童社會適應性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對實現(xiàn)生命教育實效性的發(fā)揮、促進生命教育課程組織形式的多樣化、擴大生命教育的影響具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所以值得在更為廣泛的人群和領域中進行推廣.當然,促進該領域?qū)I(yè)人才的培養(yǎng)以及操作過程的規(guī)范化也是我們接下來的努力方向.
[1] 朱智賢.心理學大辭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618.
[2] 賈曉波.心理適應的本質(zhì)與機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19-23.
[3]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4.
[4] 黃希庭,陳建文.初中生社會適應性的理論構(gòu)建及量表編制[J].心理科學,2004(27):22.
[5] 陳會昌.道德發(fā)展心理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89-224.
[6] 陳建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結(jié)構(gòu)、機制與功能[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1.
[7] 胡韜.流動少年兒童社會適應的發(fā)展特點及影響因素研究[D]. 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7.
[8] 孫紅,張輝,任霞. 適宜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優(yōu)良模式——心理劇[J]. 中國健康教育,2006(11):22.
[9] 徐燁.心理劇輔導實踐探究[J].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26(4):91-93.
[10] 馬田.用心理劇技術(shù)對初中生抑郁問題的干預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2.
[11] 蘇慧麗.心理劇對心理問題篩查中篩出學生的預防干預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9.
[12] 馮麗娜.心理劇在高職學前心理學教學中應用的行動研究[J]. 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2(13):6-10.
[13] 何艷麗,趙山明.在心理劇在犯罪青少年心理矯治作用中的研究[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2(10):10.
[14] 羅維.提升工讀學生心理健康效應的方法來自心理劇輔導的實證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0.
Psychodrama Intervention on the Social Adaptability of Middle & Senior Students in Primary School
WEI Xuan1, WANG Ping2
(1.Hangzhou Gongshu District Teacher Training School, Hangzhou 310015, China;2. Hangzhou Hushu School, Hangzhou 310015, China)
This study aimed to discuss a new methodology to promote social adaptability with psychodrama against middle and senior students in primary school. A survey was launched to make the comparison 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students before and after psychodrama intervention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xperimenta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Psychodrama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 in promoting the social adaptability of middle and senior students in primary school.
psychodrama; middle & senior students in primary school; social adaptability
2017-04-12
魏 旋(1965—),男,中學高級教師,主要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E-mail:weixuezhai@163.com
10.3969/j.issn.1674-232X.2017.04.008
B849
A
1674-232X(2017)04-038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