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暢++胡沛東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句出自儒家經典著作《大學》里的話,向我們簡明而又生動地展現(xiàn)了何謂“大學之道”,在古代“大學”往往是相對于“小學”而言的,“大學”指的是大人們的學問,用我們現(xiàn)代的觀點來理解,“大學”往往也代表著博學的學問,雖然這里的“大學”并不是指的我們今天通俗意義上的大學,也就是我們的高等教育,但這里的“大學”卻與我們的高等教育有著十分相似的地方。而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我們當代的大學教授應具有的修養(yǎng)和品質。
一、高校教師應具有的道德修養(yǎng)
(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對于高校教師而言,這里的“明明德”有三層境界:第一層境界,“明”意味著明白,懂得,“明德”意味著高尚的品德,在這一層的境界里,我們高校教師必須明白并明了何為高尚的品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與思想建設。如果作為高校教師的我們自己都沒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即使我們向學生宣揚的道德及理念先進而高尚,我們的宣傳生動又有趣,我們的學生終會覺得我們所謂的德育教育不過是純粹浪費時間的“假大空”的蒼白謊言。
第二層境界里,“明”還是明白、懂得的意思,“明德”的意思就演變?yōu)榱嗣魑牡览?、清晰的道理及?guī)律,我們可以將這一層的意思理解為:明白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對于高校教師而言,我們需要明晰的道理有以下兩個方面:一、自己所在學科里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在這一方面就意味著我們高校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的專業(yè)素質建設,努力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與學術修養(yǎng),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從而更好的服務于學術,服務于社會;二、教學實踐里的客觀規(guī)律,作為教師,我們不僅需要提升自己的學術修養(yǎng)與學術水平,也需要不斷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的一些專業(yè)知識,掌握和了解教學規(guī)律、新興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思想,并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技巧與教學水平。
第三層境界,也就是這句話最原本的意思,“明”意味著“使之明”,也就是使其發(fā)揚光大,弘揚的意思,“明德”意味著“光明的高尚的道德”。在這一層境界里,高校教師必須充分發(fā)揮自己“師者”的本色,在教書育人的時候,不僅僅向學生傳授課程里的專業(yè)知識,還要向學生傳遞一種正能量、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而這種傳遞相對于我們日常的德育教育而言,往往是一種如春雨般“潤物細無聲”的隱性傳遞,需要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將它傳遞出去,甚至有時這種傳遞是我們教師自己都難以察覺到的。
(二)大學之道,在親民
“大學之道,在親民”,以筆者自己的理解而言,“在親民”在我們的高校教育中也有三重境界:第一層境界里,“親”意味著親近與愛護,而“民”則意味著學生,作為高教教師,我們必須親近和愛護我們的學生,列夫·托爾斯泰說過:“如果一個教師僅僅熱愛事業(yè),那么他只能是一個好教師…… 如果個教師把熱愛事業(yè)和熱愛學生相結合起來,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我們必須發(fā)自內心的去關愛學生、尊重學生并理解學生,對自己學生的情況了然于胸,能夠發(fā)現(xiàn)各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要讓學生從我們教師身上感受到理解、尊重、平等、關懷、給予、責任和寬容。特別是我們青年教師,我們自己的年齡并沒有比我們所教授的學生大很多,我們有時甚至能從他們的身上看到自己求學時代的影子,因而我們要更能理解他們的想法及訴求,理解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困惑與迷茫,尊重他們的個性與選擇,成為他們的朋友及伙伴,引導他們更好的成長。
第二層境界里,“親”意味著親近,“民”則意味著大眾民生。作為高校教師,我們不應該將自己關在象牙塔里,我們需要親近大眾,關注民生,關注社會。我們一方面需要將自己的專業(yè)研究與社會民生的需求結合起來,從社會萬象里,尋找需要解決的問題,將自己的科學研究及教學研究與社會的實際需求相結合,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服務社會;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以教師的身份去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民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必須灌輸給我們的學生,讓學生具有廣闊的視野與胸懷和現(xiàn)代的人文精神。
到了第三層境界,“親”意味著“革新”,“民”意味著大眾,讓大眾的思想獲得更新。這個境界對于,我們青年教師而言有些難以企及。但是“大學之大,不在于大樓,而在于大師”,“大師”往往就是那些讓大眾的思想獲得更新的人。我們無法人人都成為大師,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在自己的崗位上,教導我們自己的學生,在教授知識的同時,向他們傳遞正能量、高尚的道德情操、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并引導他們關注社會、關注民生。
(三)大學之道,在止于至善
“大學之道,在止于至善”,也就意味著我們大學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達到一個更加完善的境界,而我們大學教師也應該不斷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使自己能夠達到一個更加完善的境界,同時發(fā)揮自己“師者”的功能,讓自己的學生也能夠達到一個更加完善的境界。我們只有不斷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不斷突破自我,不斷反思自己的言行,才能使得自己的思想境界獲得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獲得升華、達到一個更加完善的境界。
二、加強道德修養(yǎng),做合格教師
“大學之道”對于我們有著如此重要的意義,那么我們又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讓自己的言行“止于至善”呢?
(一)知止后有定
“知止后有定”,我們只有知道了應該達到的境界才能夠意志堅定。作為青年教師,我們必須想明白自己為什么要成為大學教師,必須想清楚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大學教師。只有明確自己應該達到的境界,為自己樹立一個遠大的目標,并根據(jù)自己的遠大目標為自己制定一個近期的行動計劃,我們才能為自己的工作、學習及生活制定計劃,從而使得自己的目標明確、意志堅定。
(二)定而后能靜
“定而后能靜”,我們只有意志堅定志向明確才能夠保持平靜、不驕不躁。現(xiàn)代社會的物質生活已經越來越發(fā)達了,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面對現(xiàn)代都市生活里的種種困惑與誘惑,我們只有樹立一個明確的信念與理想,并保持堅定的意志,才能夠在現(xiàn)代都市的燈紅酒綠里保持一顆平靜而強大的心靈、既不驕傲放縱自己又不因外界的種種誘惑和變化焦慮不安?!安灰晕锵膊灰约罕?,只有意志堅定而明確的人,才能用一種平靜的心態(tài)和清醒的態(tài)度來面對外界的種種誘惑與刺激,不因為外物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也不因為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而驚疑不定。
(三)靜而后能安
“靜而后能安”,我們只有保持平靜的內心、清醒的頭腦、不驕不躁才能安心做事、安心工作。我們只有能夠在外界的種種變化及誘惑中保持一種處變不驚的態(tài)度,讓自己的內心和頭腦不隨著浮躁的社會蕓蕓眾生而躁動不安,我們才能將一顆清醒的頭腦投入與我們的工作之中,安下心來做事,安下心來治學。只有內心平靜,我們才能安心工作,潛心于自己的專業(yè)研究和教學研究、專注于自己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的提高、熱心于與學生的交流互動,愿意為自己的研究和教學奉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四)安而后能慮
“安而后能慮”,我們只有安心做事、安心治學才能夠認真而深刻的思考問題。眾所周知,搞學術、搞科研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進行大量的獨立思考,必須在腦海里將一個問題深入的反復琢磨。大量的思考是大學里進行學術活動所必須付出的勞動,而我們只有潛心于研究和教學的時候,才能使得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高度活躍,才能進行學術研究所必須的思考過程。
(五)慮而后能得
“慮而后能得”,我們只有經過深刻的思考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與收獲。在進行科研活動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只有經過了復雜而深刻的思考,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與斬獲。不管是提出一個研究課題還是完成一篇高質量論文、甚至只是上好一門課、一節(jié)課都需要我們在背后付出大量的腦力勞動,也就是大量的思考。想要有所收獲,我們就必須有所付出;想要安心付出、我們就必須保持內心的平靜;想要保持內心的平靜,我們就必須意志堅定;想要意志堅定,我們就必須明白自己要達到的境界、提升道德修養(yǎng)、樹立遠大理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