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易
摘 要:文言文教學,在小學階段為初學階段、為了解階段,在初、高中階段則為重點學習、掌握階段,本篇論文簡要的介紹了文言文的一些簡單的學習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習慣,為今后文言文之路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 文言文 學習方法
引言
文言文教學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出現(xiàn),它的出現(xiàn)不但是為了讓學生了解這種文學形式,更是著重讓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內容的方法。小學階的文言文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在讀文言文時能大致理解文言文內容和能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為今后文言文之路奠定堅實的基礎。為達到上述目的,教師要激勵學生全身心地、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1]
一、熟讀成誦,為理解課文奠定基礎
理解一篇課文,先得讀熟課文。
首先、初讀文言文,讓學生在讀中找出不認識的字、詞,用“○”標注出來,學生已經認識了的字、詞就把空圓圈填實。如:《晏子使楚》一文“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中“臨淄”指“齊國的首都”;
再次閱讀課文,我會讓學生用“△”畫出難寫的字、詞。如:“侮辱”的“辱”字較難寫,我會讓學生用換偏旁的方法:唇——辱,用熟悉的字去記陌生的字,學生才能夠更加牢固的熟記字、詞。當學生識記了這個詞語后,再將這個空三角形涂實;再次閱讀課文的同時,我還會讓讓學生用“——”畫出難以理解的字、詞,通過老師的講解,把老師講到的知識點和之前不理解的地方用批注的形式批注在文章相應的地方。如:《晏子使楚》一文中的“晏子使楚”中的“使”指“出使”這句話指“晏子出使楚國”;又如:“敝國有個規(guī)矩”中的“敝國”指“我國”等。[2]
其次、指導學生在讀中把握本文的情感?!蛾套邮钩愤@篇課文主要是通過晏子出使楚國,晏子與楚王之間的三個故事,展示了晏子的勇敢、機智、能言善辯等特點。學生在讀故事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感悟作者對人物形象刻畫的技術的高超,同時還引導學生去體會晏子的個性特點,學生在讀課文的過程中無不展現(xiàn)出對晏子能言善辯的佩服。
最后、在讀中學習課文。
文言文熟讀方式有許多種,如:按照書中排版從左至右讀;豎著從左至右;豎著從右至左(古體字的排版);加隔音符號(/)規(guī)范語句的停頓;去除隔音符號讀( 察學生對句子停頓是否恰當)等多形式朗讀。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反復朗讀課文可以讓學生熟悉課文,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但是反復的讀一篇課文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學生的興趣往往是維持不了多久的,這還需要教師注意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其中。
二、培養(yǎng)良好的獨立初步學習文言文習慣
對于習慣了白話文的同學們突然遇到古文——文言文,很多同學都無從下手,多數(shù)學生直接拿輔助工具翻譯。試問考試時怎么辦?所以這個習慣不能培養(yǎng)。只能培養(yǎng)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翻譯文言文。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進行翻譯呢?
在一篇課文中,能直接讓學生讀懂課文的幫手便是注釋。所以,注釋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關鍵。那么,如何讓學生重視注釋呢?我將從如下幾個部分進行闡述:
首先、教師應該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前引導學生讀課文下面的注釋部分。培養(yǎng)學生每次閱讀文言文時都對注釋部分重視的習慣。
其次、把每個注釋帶入原文的句子中,去理解相應的句子。如:《楊氏之子》中:“梁國楊氏子九歲,甚 ①聰惠②”注釋①:甚:很,非常。②惠同“慧”“智慧”之意。把注釋①、②帶入句子中,則翻譯為“梁國楊氏的兒子九歲,他很有智慧?!边@樣把注釋帶入課文中的句子中去理解整個句子,學生就容易理解了。學生再以此類推再把句子連成章,學生就能大致的理解這篇文言文。
最后、由于古人和現(xiàn)代人的思維的不同,學生不能站在古人的時代去思考問題,也不了解古、今文化的差異。因此,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無異于增加了難度,這就要求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對文言文中古、今不同之處的強調。如:
1.通假字,如:“勢不可當”一詞中“當”通“擋”作“阻擋”之意。
2.古今異義,如:家禽,在現(xiàn)代漢語中“家禽”指家中養(yǎng)的雞、鴨、鵝等動物;而在古文中卻是“家中的鳥”之意。
三、培養(yǎng)質疑、釋疑的能力
古時候的文化和現(xiàn)在的文化有著諸多的不同,學生無法站在古人的時代和立場去思考問題,所以允許并培養(yǎng)學生對文中的一些不理解之處和知識點的質疑。然后,教師在對知識點講解過程中引導他們釋疑,并糾正學生觀點中一些偏頗的觀點,達到即維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又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更達到師生共同理解課文的目的。
四、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
學生在質疑的過程中擔心自己觀點的錯誤,難免會有心理的偏頗?!缎抡n程標準》中也提到“教師應在教學中積極營造一個輕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所以教師應該在文言文教學中為學生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這有利于減輕學生學習上的精神負擔,使學生在教師的熱愛、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地學習、主動地去探索文言文這個寬廣的世界。
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是一名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并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師生應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文言文閱讀、對文言文中問題的討論、以及對文言文學習過程的深入研究。學生也正是在對文言文學習過程中的互相問答、互相討論、互相進步的共同活動中,成為能動的學習主體。從而獲得新知。
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傾聽同學們的意見,使學生在課上敢說愛說,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積極地參與。在這種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發(fā)揮出來,同時也獲得了精神上的愉悅。
學生在對文言文有了初步認知和初步的文言文學習習慣后,才能更好的學習文言文,才能在文言文之路走得更遠,也更能在文學的領域走得更寬廣。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標準》
[2]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
[3]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