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門立雪】
【釋義】舊指學生恭敬受教,現(xiàn)指尊敬師長。比喻求學心切和對有學問長者的尊敬。
【出處】該成語出自《宋史·楊時傳》:“至是,游酢、楊時見程頤于洛(今洛陽),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游酢與時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典故】北宋大學問家楊時,在40多歲時與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頤求教,湊巧趕上程頤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于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下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得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攔住了。程頤一覺醒來,才發(fā)現(xiàn)門外的兩個“雪人”。
【抱薪救火】
【釋義】意為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它告誡人們解決問題或消除災禍,只有看清事物本質,用正確的方法去處理,否則只會使問題更加嚴重,災禍繼續(xù)擴大。
【出處】該成語出自《史記·魏世家》中蘇代與魏安厘王的一段對話“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典故】戰(zhàn)國時代,魏國老是受到秦國的侵略。當時有個叫蘇代的,在得知魏國割地求合的事后,就對安厘王說:“侵略者都是貪得無厭的,你想用領土、權利,去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只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侵略的欲望。這好比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撲滅呢?”
【退避三舍】
【釋義】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出處】該成語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春秋晉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禮遇重耳,并問:“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谷?”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避)君三舍?!鄙幔娦腥?。后重耳返國執(zhí)政,晉楚城濮之戰(zhàn),晉軍果“退三舍以辟(避)之”。
【典故】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zhàn)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xiàn)他答應楚成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zhàn)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