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摘 要】當前中學英語教學中仍存在交際法的實際運用并非完美無缺,大部分基礎外語教育體制仍沿襲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等現(xiàn)狀,如何將交際法與傳統(tǒng)教學法進行巧妙地、科學地結合,使兩者能夠互相取長補短,將其充分運用到當前的英語課堂上,并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能力,這些都是需要我們進一步地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交際法;英語教學;跨文化能力
交際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簡稱CLT)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起源于語言交際理論。跨文化交際學(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各種交際中涉及到的文化諸方面。在教學實踐中,可通過選用真實材料進行教學、利用多模態(tài)直觀教具、充分利用外籍教師、進行中西文化對比等方式促進的學生跨文化能力。
一、交際法教學對跨文化能力的促進作用
1.選用真實材料進行教學
教學材料是影響課堂交際和語言使用的質(zhì)量的重要因素,因而擔當著促進交際性語言使用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學中要使用一定比例的國外出版的“真實材料”(authentic material)。所謂“真實材料”,是指從實際交際活動(口頭和書面)中選取的材料,其好處在于其中許多部分涉及場合、身份、相互關系等社會因素。教師可推薦學生閱讀國外的文學作品、報刊、雜志等,并引導他們積累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社會關系等方面的材料,使學生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并針對不同的情景,選取不同的材料。通過日積月累,學生會對國外的文化、思維等有更深入的理解和體會,從而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能力。
2.利用多模態(tài)直觀教具
要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需先從教師自身做起。交際教學中,學習者的角色應該是自我學習過程和學習目標之間的協(xié)商者(negotiator),而教師的角色則為活動協(xié)調(diào)者和參與者。教師要與學生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不僅注意語言形式是否正確,還必須重視語言運用的是否恰當。可通過組織語言游戲、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方式,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鍛煉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師要充分利用圖片、PPT、電影、電視等直觀教具。電影是了解西方社會文化的一個有效手段,能夠提供豐富的視聽資料。Follow Me, On We Go, People You Meet等多套電視英語教學節(jié)目,也能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語料。在觀看電影、電視時,教師如能加以適當?shù)闹更c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時,要提醒學生觀察說話者的語音語調(diào)、姿態(tài)、表情、動作等,并鼓勵他們進行模仿,通過長期的練習,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加強。
3.充分利用外籍教師
學英語最直接、最高效的方式就是和母語為英語的本族人進行溝通交流,而且這種交流時其他方式所無法取代的。學生僅靠在課堂上聽教師的講解是遠遠不夠的,在和外教的日常交流中,往往能學到許多生動的、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例如,在什么場合講什么話,作何種反應,都只有在課下才能觀察到。教師應鼓勵學生多與外籍教師進行自由交談,用幽默的方式克服他們緊張、焦慮的心理,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下自然習得英語,并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4.進行中西文化對比
提高學生跨文化意識最有效的方式是結合日常的外語教學從事文化對比,使學生對于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特征有所了解,對于語言中的各種文化信息能夠吸收。這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跨文化意識,而且可以提高他們使用外語的準確性和得體性。教師可以在詞匯、語用、文體等各個層面進行文化對比,通過對比使得學生對于自己的文化和異文化都有更深切的理解,同時提高他們使用文字的水平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交際法在當前我國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現(xiàn)狀
交際法自70年代末引入我國以來,經(jīng)過30多年的研究和實踐,其基本理論和思想已成為影響我國外語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主流之一,在我國的傳統(tǒng)的外語教育思想和觀念上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并使我們看到了世界外語教學理論的發(fā)展水平。
1.在實際課堂運用中并非完美無缺
交際法把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外語教學的主要目標,對語言結構的準確程度要求不那么嚴格。它過分的強調(diào)了意義,而忽視了的語法的重要作用。在交際法理論形成初期,語法教學的地位降到了極低點,有的語法項目甚至被取消,這一度引起廣大實踐教師的困惑。因此,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在交際法的指導下,學生可以更敢于開口表達,卻不能保證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反而更容易造成交流的障礙和困惑。這說明交際法作為外語教學的方法在實際運用時并非完美無缺。
2.大部分基礎外語教育體制仍沿襲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外語教育國,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自己特色的外語教育理論體系。在許多中小學的英語課堂里,教師仍然沿用語法翻譯法等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且沒有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整個外語教學仍停留在以“結果”為最終目標的應試教育模式上,不注重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結果導致許多學生口語交際能力不高、跨文化意識不強,也不能將課堂上所學的英語知識真正運用到日常交往中。
總之,“通過語言做事情”是交際法的最新主張,交際法融合了許多因素,如社會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和日常生活。交際法把社會語言學的理論運用于外語教學,將語言的運用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且大大地開闊了人們的視野。這種方法應該貫穿到聽說讀寫各個環(huán)節(jié)、高低年紀的各個階段,把外語學習和社會、文化結合在一起。外語教學不僅可以承擔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任務,更為重要的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應當貫穿于整個外語教學過程當中。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充分發(fā)揮交際法的積極作用,將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進行巧妙地結合,通過多種策略和手段全方位地提高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和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