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舸泓 付建林
(1.宜春學院生命科學與資源環(huán)境學院 江西宜春3360002.——)
淺談民俗文化在公共園林中的應用
——以宜春“天工開物園”為例
王舸泓1付建林2
(1.宜春學院生命科學與資源環(huán)境學院 江西宜春3360002.——)
本文以農耕文化為主題的天工開物園為例,闡述民俗特征在其中的表現(xiàn)形式,得出現(xiàn)代公共園林建設應適當增加民俗概念及其元素特征,將民俗文化與傳統(tǒng)園林有機結合,更好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公共園林。
民俗文化;公共園林;應用
民俗文化,是創(chuàng)造于民間又傳承于民間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傳統(tǒng)文化,是民間廣泛流傳的各種風俗習尚和鄉(xiāng)土人情的總稱,在當今生活中占據舉足輕重地位,后也被引入到當今園林建設中來。隨著社會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公共園林需求不再停留在景色優(yōu)美,環(huán)境清新層面上,開始注重精神層面的需求,而且這一需求還在不斷增加。在近些年園林建設中,民俗文化得到不斷開發(fā)利用,影響也日趨廣泛。因此民俗文化在公共園林中的應用研究就顯得很有必要。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討論分析宜春溫湯鎮(zhèn)附近的天工開物園里面有關“民俗特征”的應用情況,探討在現(xiàn)代景觀設計中如何利用民俗元素來進行場地設計,借此了解民俗文化在當地公共園林中應用水平及發(fā)展狀況。
天工開物園位于江西省宜春市明月山溫泉名勝風景區(qū)內,以明代科學家宋應星的巨著《天工開物》為基礎,通過展現(xiàn)農耕文化并結合一些當地儺文化和手工活動等來吸引游客的大型公共園林。園區(qū)里面游客既可以體驗如刺繡、紡紗、織夏布等中國傳統(tǒng)的農耕項目,又能參加腳踏水車、手搖水車、石磨碾米等各項民俗活動,增加游客對民俗文化的認識與了解,充分彰顯濃厚的宜春地域文化色彩,把該處打造成富有當地民俗文化特色推廣窗口。
2.1 民俗元素
2.1.1 農耕器具展覽
通過展示舊時的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使用情況,使游客感受古代農耕文化,并圖文并茂地講述各類工具的使用方法與目的。讓游客們游玩的過程中對過去農耕文化有著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短旃ら_物》粹精一章中寫了關于稻谷粹精步驟和所用工具(圖1),利用風車原理把谷物里面癟的通過風車分離出來,達到粹精目的,谷物從種植到食用需要經歷一系列步驟,而這個步驟則必不可少。宋子曰:“甘受和,白受采?!薄鞍资懿伞笔前咨牟牧先菀渍{和。紡織在明代也很發(fā)達,宋應星在書中描述了紡織技術。這些農用工具很好地展現(xiàn)了明代的農耕文化,通過再現(xiàn)實物生產工具很好地為游客了解過去的農耕文化。
2.1.2 當地“儺文化”
“儺舞”歷史悠久,是一種意在祛除厲鬼,祈福禳災的宗教活動,是一群人頭戴面具、手持兵器,跳舞唱歌地表演,以娛樂神靈、驅逐魔鬼。江西作為中國儺文化重點省區(qū),儺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江西儺戲較完整地保存著古老儺舞風貌和祭祀儀式,終堅持以面具為活動核心這一傳統(tǒng),儺面具在儺舞和儺戲中具有很高地位,每一個面具代表的是一個神祇,請神就是請面具。南豐被稱為“儺舞之鄉(xiāng)”,其儺文化品種繁多,底蘊深厚,儺戲遍及全縣各個山鄉(xiāng),其中石郵儺又稱翹楚,自古就有“賡溪竹馬石郵儺,水北堡里有和合”之說。儺像豐富園林內容,增添了園林文化內涵,也有助于傳統(tǒng)民俗文化可以得到更好傳播和繼承(圖2)。
2.2 民俗工藝
2.2.1 石門牌坊
圖1 谷物粹精
圖2 儺像
對聯(lián)與園林小品結合自古就有,宋代名園滄浪亭集蘇舜欽、歐陽修詩句而成的楹聯(lián)上“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很有代表性。作為一種雅俗共賞的文藝形式,它和中國其他傳統(tǒng)文化如書法,家刻,詩歌,建筑等有機結合在一起,分別是一個牌坊(圖3)和園區(qū)大門,各具特色,可謂是一種文學、書法和建筑的完美結合。對聯(lián),言簡意賅,生動形象,意境深遠,情感豐富,每副對聯(lián)都寄托著一定的喜怒哀樂,都是一篇非常好的口頭文學作品。
2.2.2 圖騰文案
圖騰是群體的標志,旨在區(qū)分群體。利用圖騰方式來解釋神話現(xiàn)象、古典記載及承載民俗民風,都是很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圖騰是原始人對某種動物或自然物的崇拜,所以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標志。希望這種動物可以保護本族人,為本族人帶來福氣。圖騰文化和園林要素結合起來,既可以起到裝飾作用(圖4)又可以起到傳承民俗文化的作用。
圖3 明月書院
圖4 鹿鋪裝
2.2.3 雕塑工藝
雕塑在園林里面可以點綴風景、表現(xiàn)園林主題、豐富游覽內容等。設置一些雕塑如宋應星本人雕像(圖5),石基下面是他生平介紹,對了解園林主題十分有益。這個雕像位于天工開物園大門正對面,反映出園林主題,也豐富園林景色。裝飾一些具有民俗特色的美術工藝,木雕木刻也是民間一項特色民俗藝術。設置的好可以起到畫龍點睛作用,設置太多雕塑則讓人視覺疲倦。
2.3 民俗活動
組織群體性參與活動如拔河比賽。拔河春秋時期就有,是中國傳統(tǒng)體育項目,兩隊人馬全力拼搏的活動。也可以參與一些互動性游覽項目如自己親手做點食材(圖6),游客在體驗用石磨磨制食材的過程中,既可以提高游人參與積極性,也帶來與其他公園不一樣感受。
2.4 適土適樹
圖5 宋應星本人雕像
圖6 磨制食材
植物在園林中所占比例較大,植物景觀做好可以取得很大效果。一方面美化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讓園區(qū)充滿生機活力;另外一面,在歷史長河中,很多植物都被賦予特殊文化含義。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四君子”梅蘭竹菊都有具體象征意義,梅代表不屈;蘭代表高潔;竹代表氣節(jié);菊花代表隱逸?,F(xiàn)代園林建設中也會時常采用這些植物。因此該園內植物多半是本土樹種,即能保障植物良好長勢,又能體現(xiàn)本地區(qū)的氣候特征。宜春作為“全國竹子之鄉(xiāng)”,園區(qū)最多見的就是成片竹林,其次多為香樟,玉蘭,石榴,水杉,竹,紅楓,桂花,垂柳等喬木以及龍爪槐,紅花繼木,杜鵑,山茶等灌木植物。在景觀設計中種植當地樹種易成活,即體現(xiàn)當地特色,展現(xiàn)當地民俗風情,同時帶給人們親切感。
園林要不斷發(fā)展,必須不斷引入新元素、新血液、新激情,而民俗作為傳統(tǒng)文化中設計元素較少的一類,在現(xiàn)階段和未來公共園林的發(fā)展中其作用不可忽視。民俗文化主題園的出現(xiàn)讓公共園林面貌一新,作為特定的地方性文化,它具有很強的民族特征以及其特殊地域性。在時代發(fā)展、經濟水平提升的現(xiàn)階段,挖掘當地民俗文化,結合當地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風俗習慣,以及利用現(xiàn)代科技共同創(chuàng)造出具有傳統(tǒng)韻味的民俗特征的園林,是符合當今公共園林發(fā)展的需要,應該讓更多的民俗文化加入到建園設計里面來。
[1]于 娜,鄒志榮.淺議民俗文化在城市園林建設中的作用和發(fā)展——以西安環(huán)城西苑為例[N].北林學院學報,2006,2:172~175.
[2]宜春市人民政府宜春市志編纂委員會.宜春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139.
[3](明)宋應星.天工開物[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58.
[4]沈建華,主編.江西文化概論[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1:48~150.
[5]高俊成.民俗文化[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185~186.
[6]李錚生,主編.城市園林綠地規(guī)劃與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第二版),2006,9:62~170.
TU986
A
1005-7897(2017)16-0041-02
2017-8-5
王舸泓(1987-),女,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園林園藝相關專業(yè)的教學、教改及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