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蜀紅
井岡山是一座山,井岡山又不僅僅是一座山。
作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個符號,井岡山是我們心中的一種向往,更是一種永久的信仰。2017年初夏,我們在井岡山精神激蕩的山水之間行走,回首過往,感慨先烈英勇無畏的革命氣概;關(guān)切當下,探尋井岡山教育人在紅色文化教育中凝聚精神力量的秘密所在。
“弘揚井岡山精神站前列,那就要認識到井岡山精神是跨越時空的,不能僅僅停留在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斗爭史……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比珖赖履7?、井岡山精神宣講第一人的毛秉華曾如此強調(diào)。以弘揚井岡山精神為核心的井岡山紅色文化教育,跨越時間、空間與心靈,讓人觸摸歷史厚度,體會紅色熱度,感受文化溫度。
一、難忘井岡榮耀,打下井岡烙印
在歷史的光榮史冊里,井岡山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1927年的秋天,毛澤東率領(lǐng)秋收起義部隊來到井岡山,創(chuàng)建以寧岡縣為中心的中國第一個農(nóng)村革命根據(jù)地。從此以后,井岡山的青翠毛竹和漫山遍野的火紅杜鵑,見證了紅軍戰(zhàn)士們不畏艱險的奇志壯歌;五百里巍巍井岡和蜿蜒的朱毛挑糧小道,丈量了偉人的豪邁足跡,更丈量了中華民族的光明前途。
歷史不能忘卻,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讓年輕一輩記住光輝的革命歷史,感受燦爛的紅色文化,踐行恢宏博大的井岡山精神?多年來,井岡山教育人以目標激勵、環(huán)境熏陶、活動滋養(yǎng)、課程鍛造為抓手讓學生記住光輝歲月,打下井岡烙印。
(一)以目標激勵學生
銘記歷史,是為了以壯美的姿勢擁抱未來。
推進紅色文化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有迎接未來挑戰(zhàn)的能力與品格。
井岡山實驗小學的辦學目標是“井岡烙印,國際視野”,認為孩子們不僅要繼承傳統(tǒng),打下井岡山的獨特烙?。贿€得面向未來,做一個地球村的優(yōu)秀公民。
井岡山中學勉勵學生“做大寫的井岡人”。所謂“大寫”,并非一定要學生成為領(lǐng)袖,而是可以做“塔尖”,也可以做“塔座”。學校既培養(yǎng)有大胸襟、大抱負、大情懷、大成就的“塔尖”人才,也培養(yǎng)勤懇踏實、清白為人、誠實守信、甘于奉獻的“塔座”人才。為了培養(yǎng)“大寫的人”,井岡山中學搭建自主管理、社團活動、校長有約三個平臺,開辦新生軍校、家長學校、業(yè)余黨校、少年團校,創(chuàng)設軍營、企業(yè)、社區(qū)、農(nóng)村、大自然五種體驗,為學生的成長鋪路搭橋。
(二)以環(huán)境熏陶學生
具有井岡特色的校園環(huán)境讓學校每一個角落時刻體現(xiàn)無聲的教育。井岡山各校在教室、走廊等醒目的地方,張掛具有革命色彩的格言警句和井岡山詩詞,懸掛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的肖像以及井岡山舊居舊址風景畫。井岡山的任何一所學校,幾乎都可以看到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詩詞。學生們一走進校園,就能感受到濃濃的革命傳統(tǒng)文化氣息。
在井岡山小學,一樓墻壁掛的是“井岡山舊居舊址”風景畫,二樓是“井岡詩詞”,三樓是“井岡山自然風光”風景畫,四樓是“井岡名人名言”。這些紅色語言讓學生感知到紅色的魅力,起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井岡山在班級文化建設上,把紅色文化作為重要內(nèi)容。全市三年級以上班級都以紅色為主題,自主創(chuàng)編班風口號、班級公約等。如井岡山小學的對外示范窗口班級名為“紅軍班”,辦班理念是“學革命傳統(tǒng),做紅軍傳人,班歌是《井岡山下種南瓜》。在班級布置上,精心設置“小紅軍讀書欄”“小紅軍知識欄”“小紅軍比賽欄”等。
廈坪小學有五棵與孩子們朝夕相伴的香樟樹,從二年級開始,每個年級認護一棵大樹,這些樹木見證了孩子們的成長。在“紅色精神正其行”的理念下,樹與人和諧共生,整個校園環(huán)境呈現(xiàn)了自然性、人文性、教育性的統(tǒng)一。
(三)以活動滋養(yǎng)學生
對于“00后”的中小學生,如何順應他們的思維方式,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毫無疑問,體驗式活動是最走心、最有效的方式。
根深則葉茂,井岡山的學生在“尋紅根”活動中,使得紅色文化教育之樹繁花似錦。“尋紅根”,就是每學年開學初,井岡山初中學校帶領(lǐng)新入學的同學參觀瞻仰革命舊居舊址、重走紅軍挑糧小道等,讓學生們踏尋先輩們的足跡,親身感受井岡山斗爭時期革命先烈生活、工作的艱辛,上好開學的第一課。
“義務小導游”是井岡山影響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德育活動。井岡山中學、井岡山小學、龍市小學都有可愛的“義務小導游”。每逢節(jié)假日,這些小導游統(tǒng)一著裝,和景區(qū)工作人員一起準時出現(xiàn)在紅色景點為游客們作義務講解。身臨其境的體驗式德育模式,不知不覺影響著小導游:克服膽小羞怯的弱點,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改變亂花錢的習慣,學會大方自如的待人禮儀……
除了區(qū)域?qū)用娴幕顒?,每個學校也有自己的特色活動。
井岡山實驗小學創(chuàng)設“實小德育七個會,紅色基因代代傳”活動,所有學生都要會“七個一”,“七個一”包括會唱一首紅色歌曲、會講一個紅色故事、會背一首紅色詩詞、會做一道紅色菜肴、會介紹一個紅色景點、會表演一個紅色經(jīng)典、會參與一次紅色實踐。各年級組根據(jù)活動內(nèi)容,分別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有效促進了各項活動扎實開展。
毛澤東紅軍學校充分利用好小紅軍勞動基地的作用,為每個班級開辟了一塊紅軍菜地,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體會到家長工作的辛苦,同時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好,融洽了師生感情。
(四)以課程鍛造學生
紅色文化怎么嵌入學生內(nèi)心?作為全面、全員和全過程育人的課程,無疑提升了教育的效果和品位。
在多年來的實踐中,井岡山逐步構(gòu)建了富有特色的三類課程:面對課堂的“基礎(chǔ)型課程”、面對養(yǎng)成教育的“素養(yǎng)型課程”、面對紅色傳統(tǒng)活動的“體驗型課程”,這些課程深化了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識。
井岡山小學聘請老干部、老革命軍人到學校為孩子們講述革命故事;并且每周開一節(jié)紅色革命教育課。學校讓一個個動人的革命故事,化作對孩子的無聲教育,滋潤孩子的心靈。
在井岡山實驗小學的課程計劃中,紅色德育活動在活動課程中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學校明確把校本教材納入課程的建設中,在時間上保證每周一課時。按照井岡山市教育局編寫的地方教材《井岡山精神》教學要求,學校按順序為每個年級由淺入深地安排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校本課程《紅色足跡》每個單元分四個版塊:講一講井岡山的革命故事,看一看井岡山的風景舊址,唱一唱井岡山的革命歌曲,做一做弘揚井岡山精神的實踐活動。全套教材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歌曲選擇具有地方特色,實踐活動可操作性強。
為什么要打下井岡烙???井岡山實驗小學的校長張青云有切身的體會:“就是要在今天這個信仰弱化的年代,樹立信仰,堅定信念,我要讓學生知道,我們的腳底下流淌過四萬多位紅軍的鮮血,我們這里埋葬著四萬多位革命烈士的忠骨,我們的祖輩連死都不怕,我們今天面對的那一點點小困難,又有什么可怕的?”
紅色文化教育不能就紅色談紅色,更不能只是浮光掠影地回憶革命艱辛歷史?!翱嗖豢?,想想紅軍二萬五;累不累,想想雷鋒董存瑞”,所謂想想,肯定不夠。一定要把紅色文化與學生的個人發(fā)展、前途命運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們認識到革命人物的精神特質(zhì)就蘊含在他們自己身上,只要喚醒自身潛在的優(yōu)良品質(zhì),就能勇敢面對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就能開創(chuàng)屬于自己的激情人生。
二、立足井岡山,走出井岡山
學校不能是孤島,不能關(guān)起門來辦教育。將紅色資源運用于育人工作時,要回應當代孩子的現(xiàn)實需求,在更廣大的世界推進紅色文化教育。
(一)打通校園內(nèi)外,在豐厚土壤踐行紅色文化
在紅色文化教育中,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能更有力地促進學生的成長;同時引進社會人員,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則能為學生們提供更多寶貴的資源。
井岡山中小學校協(xié)同當?shù)馗骷壵?、社會各界,在互助、互動、互補、互進中開展紅色文化教育。例如,井岡山每年的清明節(jié)、杜鵑花節(jié)、紅色高峰論談等,都有青少年學生的參與。
龍市小學把紅色文化教育由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在加深學生對井岡山精神的理解方面,實現(xiàn)了校內(nèi)校外、課上課下的貫通。學校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搜集符合小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活教材”,引領(lǐng)學生參觀革命舊址,考察名人軼事。每個周末,學校都安排“紅領(lǐng)巾講解員”赴紅色旅游景點進行實地演習,讓這些“紅領(lǐng)巾講解員”從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使學生的思想感情與紅色故鄉(xiāng)、偉大祖國聯(lián)系得更加緊密。
井岡山東上學校引進專業(yè)教授人員,在“紅色+鄉(xiāng)土”德育的區(qū)位優(yōu)勢下,開展中國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全堂獅燈”教學活動,以此精心培育德育的沃土。
井岡山作為老區(qū),有很多紅軍后代,他們有無盡的紅色記憶。在紅色文化教育中,紅軍后代進入校園,與學生直接交流,能起到極好的效果。龍市小學的“英雄中隊”自成立起,就一直受到紅軍后代密集的關(guān)注。革命英雄譚震林的后代譚德柏將軍、鄭效峰將軍的后代鄭南東教授、陳士榘將軍的后代陳人康教授等都先后來到學校,參加孩子們的中隊會,為他們上革命傳統(tǒng)教育課。紅軍后代的殷切期盼,令孩子們更真切地觸摸歷史,也讓紅色基因得以傳承。
(二)連接區(qū)域內(nèi)外,在廣闊天地分享紅色文化
井岡山的紅色文化碩果,不僅僅是井岡山的,也是屬于全中國的,在紅色文化教育中,井岡山將其分享給其他地區(qū),從而站到了更高的境界,取得了更大的成效。
井岡山教育部門借助于互聯(lián)網(wǎng),借助于“視像中國”遠程教育,做到了三個協(xié)作:內(nèi)外跨地協(xié)作、城鄉(xiāng)跨校協(xié)作、校館跨行協(xié)作。在協(xié)作中,井岡山和全國各地都有井岡山精神教育的合作,井岡山的學校和兄弟學校都有井岡山精神教育的雙贏,井岡山的學校和全國的紀念館所都有井岡山精神教育的互動。
從2012年起,井岡山市龍市小學已為上海市康城實驗學校、上外閔行實驗學校、上海航華一小、浙江省寧波市江東區(qū)外國語實驗小學、廣東省佛山市東秀小學、深圳市蛇口育才二小等學校,共計1600多名學生,開設了《小故事 大精神》革命傳統(tǒng)教育網(wǎng)絡課,將井岡山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井岡山精神傳播到全國各地。龍市小學成為了全國為中小學生宣講井岡山精神的窗口,井岡山革命精神在井岡山和井岡山以外的許多孩子的心中生根發(fā)芽,井岡山圣地成為了孩子們向往的地方。
井岡山的許多班級以紅色為媒,與北京、深圳、廣州等地的班級結(jié)為友好班集體,將紅色文化影響力輻射到全國各地的學校。
可以說,井岡山市的紅色文化教育已經(jīng)形成一種品牌,紅色文化的巨大能量,早已供給于廣大地區(qū),施惠于眾多學子。
(三)走向世界各地,在國際舞臺展示紅色文化
面對當前世界各國文化頻繁交流的新形式,我國的文化輸出越來越成為一個重要課題。井岡山的紅色文化,也跨出了擴大紅色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關(guān)鍵步伐。
2017年7月6日晚,德國漢堡G20峰會前夜,在漢堡大型交響音樂會上,井岡山市龍市小學的五年級學生謝嘉成,與中國扶貧形象大使劉媛媛共唱一首《乘著歌聲的翅膀》,贏得眾多媒體、嘉賓和觀眾的喝彩。
11歲的少年把井岡山的故事唱到德國,這與井岡山一以貫之的紅色文化教育密不可分。在學生素質(zhì)鍛造方面,井岡山通過唱紅歌、做紅色景區(qū)小導游,鍛煉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在紅色文化推進中,井岡山把紅色文化與扶貧問題結(jié)合起來,讓紅色文化教育在更寬廣的領(lǐng)域展開,拓展了紅色文化教育的途徑,也讓紅色文化有了更大的展示舞臺。
三、致敬井岡山,禮贊井岡人
在井岡山,紅色文化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深入的工程,絕不是走一走紅軍路、看一看紅軍屋、嘗一嘗紅軍餐那么表面化。實際上,紅色文化教育不僅是跨越時空的對話,更是心靈深處的洗禮。無論是教育者,還是被教育者,都能從中汲取磅礴的精神力量,成為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
(一)局長的火熱情懷
井岡山教育局局長劉福明,是井岡山紅色文化教育最有力的推進人。他說:“我們的培養(yǎng)目標是‘井岡烙印,家國情懷,要用紅色文化為孩子們打下成長底色;我們井岡山教育人應該始終不忘肩上有擔子,心中有責任,不辜負全國人民的幫助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