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萍?鄒斌
【摘 要】 中國作家“走出去”作為文化“走出去”工程的重要一環(huán),經(jīng)過十多年的努力,已經(jīng)在亞非拉國家取得明顯的效果。文章從文學圖書的海外推廣入手,總結了中國作家群的“走出去”工作,從打造世界性作品、制定合適的翻譯策略以及拓展推廣渠道等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議,并從拓展業(yè)務、開拓渠道兩個方面闡述了中國作家“走出去”對中國出版業(yè)走向世界的推動作用。
【關 鍵 詞】作家;“走出去”;版權營銷;圖書推廣;譯者
【作者單位】魏萍,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鄒斌,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中圖分類號】G239.26 【文獻識別碼】A
一、中國作家“走出去”概況
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文化“走出去”工作,其中優(yōu)秀作家和優(yōu)質(zhì)圖書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載體。2004年,我國開始推行“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通過輸出優(yōu)質(zhì)圖書的方式,不斷激勵著我國優(yōu)秀作家走出國門。13年來,中國作家在海外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圖書海外推廣模式的探索也初見成效,其中亞非拉地區(qū)人民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作家表現(xiàn)了極大的熱情。這與我國不斷加強與亞非拉國家的文化交流等因素有關。而在歐美國家,我國作家“走出去”還比較艱難,主要表現(xiàn)為譯入和譯出的失衡。大量歐美作家的作品被引入中國并受到中國民眾的喜愛,而歐美讀者對中國作家,尤其是當代作家非常陌生??梢哉f,中國作家“走出去”存在斷層現(xiàn)象?!都t樓夢》《論語》《史記》等傳統(tǒng)經(jīng)典文學作品仍然是中國作品國外版的重頭戲,作家的知名度遠不及作品的知名度。以余華為例,他的作品在海外出版后,銷量最好的國家是韓國,同樣的作品被印成英文版、德語版并被推廣到歐美國家后,雖在業(yè)內(nèi)稍有名氣,卻很難被大眾讀者所接受。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的作品被輸出到海外,大多是由國際獎項的獲得、同名影視的熱播等偶然性因素促成的。不管中國作家未來“走出去”有多艱難,他們致力于“走出去”的努力不容忽視。早期,中國作家的外文版作品通常是作為禮品贈送給別的國家或者被國家買下版權供外國出版機構挑選出版。據(jù)了解,“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工作小組成員單位,版權輸出總量在2015年已達到4375項。我國在國際出版、營銷和發(fā)行等方面與國際同行的合作也不斷深化,還特別開啟了“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聘請出版界資深人士作為推廣計劃的外國專家,甚至建立了翻譯人才庫,為中國作家提供“走出去”的幫助。莫言、劉慈欣和閻連科等知名作家在國外的影響力逐步增強,越來越多新興青年作家獲得國際讀者的關注。例如,衛(wèi)慧的《上海寶貝》就深受國際讀者的喜愛,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應該說,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力度不斷增大,越來越多的中國作家在尋求政策支持的基礎上,積極謀求更廣闊的海外出版發(fā)行之路。
二、中國作家“走出去”的可行性方式
中國作家要想在國外站穩(wěn)腳跟,必須尋找和改進“走出去”的方法。文章從打造世界性作品、制定合適的翻譯策略和積極尋求政策支持等方面來探求中國作家“走出去”的可行性道路。
1.打造世界性作品
如何在保持中國文化內(nèi)涵和精髓的同時,迎合國際讀者的大眾化閱讀需求是當前中國作家亟須思考的問題。這需要中國作家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性作品。這里的世界性可闡述為題材的世界性和自我的世界性。
(1)題材的世界性
當前,我國作家對生存社會的描寫還大多停留在民族歷史、古代文化等傳統(tǒng)題材當中,這些作品自帶的巨大文化差異,成為國際交流的鴻溝。我國作家可結合我國獨特的文化視角和文化特質(zhì),選擇科幻、災難、環(huán)境、心理和都市等共通性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例如,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描寫了新一代中國人對科技、宇宙的想象,故事精彩,迎合了國內(nèi)外科幻作品發(fā)展的趨勢,所以,《三體》發(fā)行到海外后銷量不俗。再如,麥家的《暗算》和《解密》發(fā)行到海外的最初原因是英國漢學家米歐敏對這兩部小說非常感興趣,然后把這兩部小說介紹給翻譯家藍詩玲,進而和麥家簽訂了出版和翻譯合同。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海外出版渠道的缺失,但從另一方面也不難看出,只有兼具文學價值和商業(yè)價值的世界性題材作品才能吸引讀者,進而真正為國際大眾所接受。筆者認為,作家還可以積極和出版商溝通,打造帶有世界性題材的選題,將優(yōu)質(zhì)內(nèi)容整合。
(2)自我的世界性
我國作家要懂得自我形象的海外營銷,這種營銷主要集中表現(xiàn)為作家獲得國際獎項后,利用連鎖反應對作品進行有效宣傳。例如,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范圍內(nèi)推廣;閻連科獲得卡夫卡文學獎后,帶動了自身知名度的提高和作品銷量的增長。當代中國作家不應把作品的創(chuàng)作局限于自我或者行業(yè)內(nèi)的欣賞,而是要積極將自己的作品納入世界文學體系。
2.制定合適的翻譯策略
(1)選擇合適的譯者,尊重譯者的主觀創(chuàng)作意識
中國作家“走出去”除了需要有優(yōu)質(zhì)的作品做支撐,還需要選擇合適的譯者。以劉慈欣《三體》的翻譯者劉宇昆為例,他是美國華裔科幻小說作家和翻譯家,不僅熟悉中國文化,而且深諳西方科幻小說的寫作手法,可以對劉慈欣的作品進行很好的解讀和翻譯。美國漢學家葛浩文翻譯了很多部莫言的作品,反響都很好。葛浩文曾指出,譯者除了要尊重原作,忠實原作,還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翻譯過程中融入自己對作品的改造,讓作品更好地被世界讀者所理解和接受。因此,筆者認為,選擇一個能夠高質(zhì)量翻譯原作的譯者是不夠的,中國作家應主動加強與譯者的溝通,充分信任譯者,鼓勵譯者發(fā)揮自己的主觀創(chuàng)作意識。
(2)制定合適的翻譯策略,選擇合適的翻譯語言
就目前我國當代文學作品的海外發(fā)行而言,國外知名的中國文學譯者或漢學家并不多,很多作家往往找不到合適的翻譯者,這也是目前中國作家“走出去”的最大障礙。筆者認為,出版社在現(xiàn)有的翻譯資源中,尋找合適的翻譯策略是可行性方式之一。以黃蓓佳兒童文學作品的翻譯出版為例,《我要做好孩子》《親親我的媽媽》等作品在很多國家都大受歡迎,為了確保作品能夠更好地被翻譯傳播,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采取了雙翻譯模式,讓中國譯者與外國譯者同時翻譯,中國譯者提供文化知識背景,外國譯者將作品轉(zhuǎn)化為目標語言,這樣能夠更好地確保翻譯作品的質(zhì)量。
3.積極尋求政策支持,拓展推廣渠道
有了合適的譯者和翻譯策略,選擇正確的傳播渠道是中國作家“走出去”的最后考驗。就現(xiàn)階段中國圖書對外推廣的現(xiàn)狀,我們可從積極尋求政策支持、多媒介渠道宣傳和運用版權代理制度三個方面來闡述中國作家如何拓展自我的推廣渠道。
(1)積極尋求政策支持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圖書作品的對外推廣力度,積極尋求與國外知名出版機構的合作,參與各國國際書展,并對中國作家“走出去”提供項目支持和翻譯資助。尤其是推行“一帶一路”倡議以來,我國積極發(fā)展與沿線國家的經(jīng)濟合作伙伴關系,加大海外投資或者創(chuàng)辦實業(yè),這無疑帶動了相關文化產(chǎn)品“走出去”。我國作家要在以市場化為主導原則的基礎上,研究各國文學作品的表達方式,乘著政策的東風,讓自己的作品成為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傳播載體。例如,2016年,我國在法蘭克福書展中曾推出“中國文學新聲音”項目,以項目形式助力以于一爽、路內(nèi)為代表的中國新生代作家“走出去”。
(2)借助版權代理
由于我國目前缺乏成熟的海外出版發(fā)行模式和運作模式,很多知名作家會在外國聘用文學代理運作其版權業(yè)務。西方的版權代理制度十分成熟,這些版權代理人員可以在版權營銷、市場預估等方面給作家們很好的建議。我國借助版權代理可以有效解決中國作家海外出版孤軍奮戰(zhàn)、無法衡量得失的問題。通過版權代理機構,版權合作的地域?qū)⒏訌V闊,出版社不僅可以實現(xiàn)與歐美發(fā)達國家的合作,而且可以增強與東北亞、南美洲和伊斯蘭國家的合作。專業(yè)的版權機構可以把圖書的版權合作轉(zhuǎn)向全媒體、全版權的合作或多版權的合作;由成書以后的版權貿(mào)易轉(zhuǎn)向在立項初始階段就聯(lián)合策劃、共同創(chuàng)意和聯(lián)袂開發(fā)的版權合作方式;由簡單的版權貿(mào)易合作轉(zhuǎn)向與外國出版機構深度合作,共同設立合資公司(股份制公司),共同開發(fā)圖書市場和分享出版資源的方式。
(3)多渠道宣傳助力
在出版“走出去”的工作中,重視和提高網(wǎng)絡宣傳是中國作品海外營銷推廣的重要手段?;ヂ?lián)網(wǎng)將成為新媒體時代圖書營銷推廣的一個重要載體。出版社通過開設多語言的優(yōu)秀作品網(wǎng)站,將國內(nèi)優(yōu)秀作品推廣到海外,拓展了海外出版人、讀者了解中國優(yōu)秀作品的渠道。此外,出版社還可利用網(wǎng)絡營銷打造全媒體的整合推廣平臺,例如,利用手機終端進行營銷。目前,海外的讀者更多是通過亞馬遜平臺了解中國優(yōu)秀作品。由于渠道的局限性,許多優(yōu)秀的中國作品無法在海外進行有效的營銷。中國作家也要學會運用多媒介渠道進行自我包裝宣傳,借助專業(yè)文學評論、新聞、影視和動漫等多種渠道推廣自己的作品。
(4)出版社要加強與海外出版人士交流與信息互通
作家“走出去”的關鍵之處,還在于各出版機構要為作家提供對外交流的機會。各出版社可以把推進交流合作作為創(chuàng)新走出去方式的重點領域,廣交朋友,借助海外出版人的豐富人脈資源和專業(yè)優(yōu)勢講述中國故事。出版社為作家提供“走出去”的交流機會,是作品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在“走出去”過程中,出版社在包裝優(yōu)秀作家作品時,既要保持民族特色,又要注重話語轉(zhuǎn)化,著力打造一批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和新表述,更好實現(xiàn)中國故事的國際表達;既要認識到國內(nèi)出版不等同于國際出版,又要潛心研究國際出版規(guī)律,多聽取國外專業(yè)人士的意見,將合作貫穿到翻譯出版全流程中。
三、中國作家“走出去”推動中國出版業(yè)走向世界
隨著文化“走出去”工程的逐步深入開展,在政府的資金資助和項目支持下,中國出版業(yè)也由此迎來新的發(fā)展契機。從借船出海的出版“走出去”,到出版集團海外并購的“走出去”,再到現(xiàn)在中國作家“走出去”,中國出版“走出去”的道路已經(jīng)越走越寬。
1.推動合作共贏的局面
中國作家“走出去”將帶動和加深國內(nèi)出版社與海外出版商的合作,有利于加快我國圖書版權的輸出步伐。目前,我國政府鼓勵出版社積極探索海外出版,督促它們整合國內(nèi)文學出版資源,打造文化精品。例如,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就和美國《今日世界文學》雜志聯(lián)合推出“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工程,人民文學出版社與美國哈勃考林斯簽署5年出版50本中國圖書的協(xié)議等。
已經(jīng)“走出去”的中國出版社在跟國外出版商的頻繁接觸中,不再以國家政策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作為唯一標準,而是探索海外營銷的新模式。尤其是在版權營銷體系的探索方面,出版社可以積極學習更豐富的市場運作經(jīng)驗,開拓更廣闊的銷售渠道。這些都可以強化我國出版社人員的業(yè)務素養(yǎng),培養(yǎng)出一批優(yōu)秀的版權貿(mào)易人才。
2.中國作家傳遞中國故事
向世界傳遞中國故事既是作家“走出去”的職責,也是出版社的使命。中國文學在2016年國際出版中的活躍表現(xiàn),表明中國作家與世界對話的自覺、自信和能力大為提高。中國當代文學也以獨特的魅力,改變甚至塑造著世界文學的格局。
在2016年4月的意大利博洛尼亞書展上,中國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榮獲2016年度國際安徒生獎,證明了中國故事的魅力。中國作家在講中國故事的時候,應該站在全人類的高度,去思考人類存在的基本狀態(tài)。
中國故事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我們更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當代文學的對外譯介工作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只有被世界認可的語言翻譯方式才能使更多的精品得到國外讀者的青睞。例如,《人民文學》雜志相繼推出英、德、意、法、俄、日等外文版,成為向世界推介中國文學的重要窗口。隨著中國世界話語權的不斷提升,更多國家的民眾開始喜歡閱讀中國故事,這也推動了中國文學與外面的世界產(chǎn)生越來越深的關聯(lián)。
|參考文獻|
[1]包相玲. 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困境及策略[J]. 中國出版,2015(16).
[2]伊璐. 中國作家走出去趨向多元化[N]. 中國出版?zhèn)髅缴虉螅?016-11-04.
[3]賀亞玲. 中國文學走出國門——以《三體》英文版為例[J]. 出版廣角,2016(13).
[4]李新. 從“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看中國出版“走出去”[J]. 出版參考,2008(34).
[5]潘衍習. 國際出版合作形式多樣日趨深入[N].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04-21.
[6]朱昌愛. 從版權“走出去”到產(chǎn)業(yè)“走出去”——“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五周年綜述[J]. 出版廣角,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