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培特
(廣東大雄經濟技術咨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100)
渝湛高速公路龍頭沙港互通立交方案設計
洪培特
(廣東大雄經濟技術咨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100)
介紹龍頭沙港互通立交的建設背景并分析影響因素,提出不同立交方案進行比較,綜合各方面優(yōu)缺點后,選取最合理的方案作為下階段的設計方案。以期通過設計實踐為類似項目提供設計思路和方法。
龍頭沙港;互通立交;方案比選
龍頭沙港互通立交位于廣東省廉江市青平鎮(zhèn)與車板鎮(zhèn)交界,龍頭沙港口東北部,為現狀渝湛國道主干線高橋(粵桂界)至遂溪(湛江)公路(以下簡稱“渝湛高速”或“主線”)的增設互通立交。隨著龍頭沙國家一級漁港以及港口工業(yè)區(qū)的建設,將有大量物流需要依賴高速公路實現轉換,現有交通網絡存在繞行較遠的問題,新建龍頭沙港互通立交有利于疏通龍頭沙港對外交通,促進港口的快速發(fā)展。
2.1 主線現狀
(1)間距控制
本立交為渝湛高速后期增設的互通立交,擬定位置位于仰塘互通立交與高橋互通立交之間,間距分別約為15.8 km和10.1 km,滿足最小間距要求。
(2)線形條件
設計范圍內主線平面線形為直線段接R=8 000 m圓曲線,最大縱坡為2.2%,凸形豎曲線最小半徑為17 000 m,凹形豎曲線最小半徑為12 986.12 m,滿足圓曲線最小半徑要求,但無法完全滿足最大縱坡和豎曲線最小半徑要求,對廣西方向流出主線的車輛平穩(wěn)減速以及識別視距有一定影響,設計中應注意通過交通安全設施進行改善。
(3)沿線構造物
設計范圍內渝湛高速設計高程為21.5~32 m,K14+256處有一座5 m×16 m空心板橋,為保證高速公路凈空高度以及避免加寬橋梁,設計中應作為主要控制點。
2.2 相關道路
(1)龍頭沙港互通立交連接線
根據規(guī)劃,本立交連接線公路等級為二級公路,路基寬度12 m,雙向雙車道,設計速度為80 km/h,呈南北走向,上跨渝湛高速。
(2)國道G325
現狀已按一級公路技術標準進行改造,路面寬度16 m,雙向四車道,設計速度為60 km/h,呈東西走向,基本平行于渝湛高速。
(3)縣道X673
現狀公路等級為三級公路,路面寬度9 m,雙向雙車道,設計速度40 km/h,呈南北走向,上跨渝湛高速。
2.3 技術標準
根據主線與被交公路等級,本立交為一般互通式立體交叉,匝道的設計速度取值為40~60 km/h,結合渝湛高速上其他同類型互通立交的使用情況,最終將匝道設計速度定為40 km/h。
本項目通行能力由2030交通量預測分析可知,龍頭沙港往返湛江方向為主流交通量,預測交通量為5 813 pcu/d,采用單車道匝道型式。
2.4 地形、地物
本立交位于低緩丘陵間山間洼地地貌區(qū),丘陵區(qū)起伏較大,地面標高15~45 m,洼地主要分布農田,坡地生長桉樹及灌木叢。設計應以“避免大填大挖、盡量少占農田”為原則。
車板干渠斜穿第三象限;瓦窯村在渝湛高速北側約200 m,村落規(guī)模較大。均對立交匝道布置有一定影響。
2.5 工程造價
高速公路投資大、資金緊,應在滿足交通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合理確定立交的型式、規(guī)模以及標準,從而達到降低工程造價的目的。
3.1 方案一
該方案為A型單喇叭立交,主匝道上跨渝湛高速,收費站布設于主線南側,一方面避免了主線北側村落的拆遷,降低對村民的影響;另一方面平交口靠近龍頭沙港方向,更符合總體規(guī)劃。環(huán)形匝道半徑60 m,為龍頭沙港往廣西方向的入口匝道,交通量較小,保證了行車的安全性,同時有效發(fā)揮了立交的通行能力。立交設計范圍K13+000~K14+200,匝道總長2.417 km,其中橋長120 m,占用土地142.6畝,工程規(guī)模合理,匝道總體布局緊湊,造型美觀。缺點是受主線南側地形以及K14+256空心板橋的限制,收費廣場位置處于R=220 m平曲線上,湛江往廣西方向出口匝道線形自由度稍低。
3.2 方案二
該方案為B型單喇叭立交,主匝道上跨渝湛高速。環(huán)形匝道半徑65 m,為湛江方向往龍頭沙港的出口匝道,交通量較大,對行車的安全性和立交的通行能力均有影響。立交設計范圍K13+000~K14+200,匝道總長2.949 km,其中橋長120 m,占用土地171.0畝,,收費廣場位置處于直線段,各匝道線形自由度較高,但工程規(guī)模較大,美觀性差,環(huán)形匝道距離主線北側村落過近。
3.3 方案三
該方案的提出主要是為了解決主線K14+256空心板橋的加寬問題,匝道布局與方案一相同。湛江往廣西方向出口匝道分流鼻設于K14+256空心板橋之前,匝道跨越車板干渠。立交整體向東移,收費廣場到平交口的平面線形指標有所提高,環(huán)形匝道遠離主線北側村落,同時減少了征用水田的面積。立交設計范圍K13+100~K14+600,匝道總長2.804 km,其中橋長200 m,但工程規(guī)模超出項目前期規(guī)劃。綜合考慮,未對該方案作進一步的深化比選。
3.4 綜合比選
各方案技術經濟比較情況見表1。
表1 方案技術經濟指標比較表
由表1中可以看出,平縱技術指標方面,方案一與方案二均滿足規(guī)范要求,但方案一略低于方案二;經濟指標方面,方案一匝道長度較短,總體規(guī)模也較小,造價略低于方案二;同時,方案一匝道總體布局緊湊,造型美觀,環(huán)形匝道設置更加合理。經綜合比選,推薦方案一作為下階段設計方案。
互通立交的設置以及比選是高速公路設計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于既有高速公路增設立交,往往缺乏早期的總體規(guī)劃,在進行立交方案的分析和比較時,應注意在滿足交通功能需求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行車安全,降低造價,同時兼顧造型的美觀和與周圍環(huán)境的協調。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yè)標準.公路路線設計規(guī)范(JTG D20-2006)[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yè)推薦性標準.公路立體交叉設計細則(JTG/TD21-2014)[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
2016-12-12
U412
:C
:1008-3383(2017)06-0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