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鵬,趙曉程,白朝魯
(內(nèi)蒙古錫盟蒙醫(yī)醫(yī)院,內(nèi)蒙古 錫林郭勒 026000)
介入治療時機對Hunt-Hess高分級顱內(nèi)動脈瘤破裂治療效果的影響
趙曉鵬,趙曉程,白朝魯
(內(nèi)蒙古錫盟蒙醫(yī)醫(yī)院,內(nèi)蒙古 錫林郭勒 026000)
目的 探討不同的介入治療時機對顱內(nèi)動脈瘤破裂為Hunt-Hess高分級治療效果的影響。方法 選取Hunt-Hess分級在Ⅳ~Ⅴ的顱內(nèi)動脈瘤破裂患者62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1例,觀察組在患者發(fā)病后48 h內(nèi)實施介入治療,對照組在患者發(fā)病48~96 h內(nèi)實施介入治療,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療效。結果 兩組患者術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數(shù)(GCS評分)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而在出院時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評分)及出院3個月BI指數(shù)上,觀察組均要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顱內(nèi)動脈瘤破裂判斷為Hunt-Hess高分級的患者,實施超早期介入治療可以大大提高患者治療效果。
介入治療;Hunt-Hess高分級;顱內(nèi)動脈瘤破裂
顱內(nèi)動脈瘤破裂(RIA)是一種高致死率的卒中疾病,首次發(fā)病死亡率高達30%,因此盡早確診并治療是降低RIA致死與致殘率的重要手段[1]。當前治療RIA最常用的方法是介入治療,研究顯示,對于Hunt-Hess分級在Ⅰ~Ⅲ低分級患者,不同介入治療時期對臨床療效無顯著影響,但是對于Ⅳ~Ⅴ高分級RIA患者,不同介入治療時期對臨床療效的影響仍存在較大爭議。基于此,文章對Hunt-Hess分級為Ⅳ~Ⅴ的高分級RIA患者行超早期與早期介入治療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顱內(nèi)動脈瘤破裂患者62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Hunt-Hess分級均在Ⅳ~Ⅴ以內(nèi),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31例,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齡(56.7±4.6)歲,Hunt-Hess分級:Ⅳ級14例,Ⅴ級17例。對照組31例,男17例,女14例,平均年齡(55.8±4.8)歲,Hunt-Hess分級:Ⅳ級15例,Ⅴ級16例。兩組在性別、年齡、Hunt-Hess分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取超早期治療,主要是在患者發(fā)病后48 h內(nèi)實施介入治療。對照組患者則在患者發(fā)病后48~96 h內(nèi)實施介入治療。介入治療操作為:氣管插管全麻下,使用4~5ml尼莫地平預防血管痙攣,使用Seldinger技術進行選擇性血管造影,以確定動脈瘤數(shù)目、形態(tài)及分布,然后使用采用電解式可脫性彈簧圈栓塞動脈瘤所在血管,對穿刺部位采取術后加壓與包扎,術后為患者靜脈滴注尼莫地平及抗感染藥物。
1.3 觀察指標
術后評價患者格拉斯哥昏迷指數(shù)(GCS評分),主要分為睜眼反應、語言反應及肢體運動三個方面,總分15分,其中13~14分為輕度昏迷;9~12分為中度昏迷,3~8分為重度昏迷。出院時評價患者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評分),分值為1~5分,其中1分為死亡;2分為植物生存狀態(tài);3分為重度殘疾;4分為輕度殘疾;5分為正常。出院3個月評價患者BI指數(shù),分值0~100分,滿分為獨立生活,分值越低表明生活依賴程度越高。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兩組患者在術后術后G C S評分上無顯著差異(P>0.05),在出院GOS評分評分上,觀察組要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出院3個月BI指數(shù)上,觀察組要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療效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療效對比(±s,分)
組別 術后GCS評分 出院GOS評分 出院3個月BI指數(shù)觀察組 7.2±1.4 4.2±0.6 69.3±11.6對照組 7.1±1.2 3.5±0.3 35.4±12.6 t 0.2658 6.5987 12.3654 P 0.157 0.029 0.001
顱內(nèi)動脈瘤破裂(RIA)于首次破裂,大約有70%的患者會出現(xiàn)血管痙攣,血管痙攣可分為二期反應,首次為急性期,主要指出血后數(shù)分鐘,持續(xù)時間在1 h以內(nèi),因此臨床中不容易發(fā)現(xiàn)[2]。第二次則為慢性期,在出血72 h以后,發(fā)病后7 d進入高峰期,持續(xù)2~3周。出現(xiàn)血管痙攣分析的原因可能是因為RIA患者首次出血后,在48 h內(nèi)溢出的紅細胞尚未溶解,使氧合血紅蛋白釋放量下降,超過72 h,出血血塊開始溶解并釋放血紅蛋白,刺激血管產(chǎn)生腦血管痙攣,血管痙攣可導致嚴重腦缺甚至死亡,因此行發(fā)病48 h內(nèi)的超早期介入治療對預防RIA再次出血有重要意義。
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分別采取超早期及早期介入治療,結果顯示兩組在術后GCS評分評分上無顯著差異,而在出院出院GOS評分與出院3個月BI指數(shù)上,觀察組均要明顯高于對照組。該結果充分表明對RIA患者實施超早期介入治療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療效,提高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對于Hunt-Hess高分級的RIA患者,實施超早期介入治療能夠提高患者療效,值得推廣。
[1] 李云超,邱 虹,陳 廣,于向東,邵德明,闞志生.顱內(nèi)動脈瘤破裂的臨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8(21):2388-2390.
[2] 呼鐵民,韓鳳偉,王維興,馬志君,張繼偉,田 甜,于 淼,王昆鵬.顱內(nèi)動脈瘤破裂致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22(02)02:151-155.
本文編輯:吳宏艷
R73;R54
B
ISSN.2095-6681.2017.14.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