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勇
2017年7月20日第一條相關短視頻發(fā)出,大涼山“格斗孤兒”的命運便進入“不由自主”的進程。也許馬上就會有人反問:“他們什么時候自主過?正在上小學的年紀就到格斗俱樂部參加嚴格訓練,甚至可能在籠子里進行殘酷的“表演賽”,即使牛肉雞蛋比大涼山的洋芋好吃,但這是一種自主選擇嗎?”
是的,如果細究何謂“自主選擇”,這個年紀的兒童,正處于自主意識發(fā)展的關鍵期,家庭、社會機構與政府要做的事情,恰恰是培養(yǎng)他們的健全自我,使其能逐漸習得一技之長,與家庭成員、朋友、社會、國家形成一種健康的關系,成為一個健康的個體。
在恩波格斗俱樂部收養(yǎng)的四百多個孩子中,“格斗孤兒”恰恰失去了最核心的成長環(huán)境,原生家庭。這些孩子都不再可能體驗到一種健康的家庭環(huán)境。即便這樣,他們的“自我”依然可以健康發(fā)展,甚至成為一個在各個方面都很強大的人。關鍵是,他們所在的環(huán)境,是否對其有基本合格的善意,是否有足夠的潛在可能性讓他們自主成長?
所以,無論他們留在格斗俱樂部,還是在淚水中“被逼回”大涼山,有幾個追問是需要的。
如果留在格斗俱樂部,他們獲得了格斗技能,但能打出來的顯然是極少數(shù),一個“金腰帶”點燃了他們的希望,最終失望的是多數(shù)。其他人的出路是什么?甚至還得問,金腰帶獲得者的身心足夠健康嗎?
這就是我們的第一個追問:格斗俱樂部給這些格斗孤兒們提供的究竟是一種“人”的環(huán)境,還是“工具”的環(huán)境?如果是人的環(huán)境,應該有起碼的文化教育,應該讓孩子們在嚴格格斗訓練的同時,體會到基本的人情,對社會有基本的常識,對生活有起碼的理解,而不是讓孩子們在很多方面“一片空白”,成為心智模式存在嚴重缺陷的格斗機器人。
第二個追問是,如果實際情況證明格斗俱樂部對孩子有達到及格線的善意,而孩子們也在“有限自主能力”的條件下,愿意留在格斗俱樂部,那么關于“收養(yǎng)”是否合規(guī),是否參加商演,有沒有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法和義務教育法這些問題,是否可以透過政府部門的工作,來協(xié)調解決?比如,機構收養(yǎng)的問題可以通過與兒童福利院合辦的方式來解決,而對這些格斗孤兒的監(jiān)護,兒童福利院也自然應該承擔起責任。
第三個追問是,如果孩子們愿意回到大涼山,兒童的生存權利、基本受教育權利是否真的能得到保障?要知道,當初有些孩子被送到格斗俱樂部,就是當?shù)卣賳T聯(lián)系送過來的,這意味著他們經(jīng)過了一輪權衡,認為到成都學習格斗,對政府部門、對這些兒童,是一個實際上相對較好的選擇?;厝ブ?,即使在輿論壓力之下,情況能有多大改善?可持續(xù)嗎?誰會一直關注這些被接回去的孩子的命運?視頻中,格斗教練叮囑這些孩子回去后不要偷盜,不要打架,好好學習??渴裁茨茏屵@些帶著善意的叮囑能真的成為現(xiàn)實呢?
第四個追問是,與格斗俱樂部可能存在的問題一樣,這些孩子回到了大涼山,大涼山的教育是否能為他們提供好的教育環(huán)境,而不是工具的教育環(huán)境?格斗俱樂部有明確的技能取向,有金腰帶這個夢想的吸引?;氐酱鬀錾竭M入當?shù)貙W校后,優(yōu)勝的地方是什么?是否有更好的條件,保障這些孩子有夢想、有激情、有辦法,有更大機會融入“外面的世界”?
第五個追問是,不少孩子已經(jīng)在格斗俱樂部幾年,如果他們真的熱愛這行,就是想繼續(xù)學,該怎么辦?大涼山的學校與恩波格斗俱樂部建立一個合作辦法?如果實際的情況是扼殺孩子們已經(jīng)生長出來的熱愛,這就難逃“以愛的名義傷害”的指責。
媒體曝出“格斗孤兒”事件,輿論層層追問,最重要的目的,是督促政府部門、社會力量、俱樂部更好地承擔起自己必須承擔的底線責任,為這些孩子,找到更好地通向夢想的道路,而不是以各種“正確”,澆滅他們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