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緩緩
摘 要:《木蘭詩》又稱《木蘭辭》或《木蘭歌》,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的一首樂府民歌,一千多年來,花木蘭的故事廣為流傳,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人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中編選了這首長篇敘事民歌《木蘭詩》。無獨有偶,美國米夫林出版社出版的俄克拉荷馬州文學讀本也選編了《民謠花木蘭》。通過對比,筆者發(fā)現(xiàn)中美教材中選編的兩首詩存在明顯的差異。文章從選編意圖、表現(xiàn)形式、人物形象、作業(yè)設計等方面將美國教材中的《民謠花木蘭》與人教版教科書中的《木蘭詩》進行對比分析,再通過對美國教材的特點總結梳理,對我國教科書的編寫提出建議。
關鍵詞:中美;教材;《木蘭詩》;《民謠花木蘭》;比較分析
一、《木蘭詩》與《民謠花木蘭》比較
首先,從選編意圖來看,《木蘭詩》選編在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本單元以祖國為主題,編選了五篇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從不同的角度,表現(xiàn)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人民熱愛祖國、發(fā)奮圖強的美好情操。它們分別是現(xiàn)代詩《黃河頌》、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雜文《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短篇小說《最后一課》和古代詩歌《木蘭詩》。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通過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培養(yǎng)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這也是本單元的重難點。
《民謠花木蘭》課文出自美國米夫林出版社(Houghton Mifflin)出版的俄克拉荷馬州(Oklahoma)文學讀本三年級第1冊。第一單元的主題為“冒險”,《民謠花木蘭》是本單元的第2篇課文,其余兩篇為《攀巖者》和《失物招領》。無論是勇敢的攀巖者,還是替父從軍的花木蘭,都有各自艱難的任務,他們的行為充滿了冒險的精神。
其次,從表現(xiàn)形式來看,中國的《木蘭詩》開篇的課前提示為:“這首詩寫的是一位女子代父從軍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千百年來,這一巾幗英雄的形象家喻戶曉,深受人們喜愛。全詩明朗剛健、質樸生動,具有濃郁的民歌情味?!苯又赌咎m詩》以原汁原味的古文呈現(xiàn),在課文的第三頁插入了一幅木蘭牽馬,馬嘶鳴的黑白簡筆畫,在每頁的頁腳處有關于這首詩的介紹和本頁字詞的釋義。整篇課文的色彩是黑白色。
美國的《民謠花木蘭》課前提示為:“一邊讀課文,一邊自檢你對故事的理解程度。再讀課文,明確之前沒讀懂的地方。”整篇課文由14張精美的圖片串聯(lián)而成。不但繪出了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曲折故事情節(jié),而且用漢字書寫呈現(xiàn)了《木蘭辭》。
再次,從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來看,《木蘭詩》的課前提示中早已告訴學生,花木蘭是一位巾幗英雄,從文中的插圖中也可以感受到木蘭的巾幗英雄形象。學習文章便可知,《木蘭詩》塑造的是一位深具中國北方特色的愛國女英雄,忠孝兩全,深明大義?;咎m是愛國主義理想的化身。[1]
美國《民謠花木蘭》課文中的插圖既有木蘭英姿颯爽的形象,也有對鏡貼黃花的柔美女兒形象,《民謠花木蘭》中塑造的木蘭是集美麗、善良、溫婉大方于一身的女子,也是集勇敢和聰慧于一體的勇敢者,更多地突出了木蘭敢于冒險的精神。[2]
最后,從作業(yè)設計方面來看,中國版《木蘭詩》的習題設計如下:
一、復述這首詩的故事情節(jié),背誦全詩。
二、翻譯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錯、補充的。
1.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2.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3.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4.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
三、注意下列句子中加點的部分,看看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點,從詩中再找出一些類似的句子。
1.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2.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3.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4.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四、討論
一千多年來,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原因是什么?
美國版《民謠花木蘭》活動設計如下:
一、閱讀文本后的思考題。
1.為什么木蘭得知戰(zhàn)爭的消息后就立即告訴了母親?
2.如果木蘭以女性的身份申請出征,可能會發(fā)生什么?
3.為什么與木蘭并肩戰(zhàn)斗的男性士兵如此驚訝木蘭其實是女性,請列出至少一個理由。
4.木蘭的行為讓你對“勇氣”有什么樣的理解?
5.木蘭的故事千百年來被人們傳誦,在你看來,人們?yōu)槭裁慈绱讼矏圻@個故事?
6.木蘭與《攀援者》各自都有艱難的任務,他們面對的困難之間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二、表達。
多少個日日夜夜,木蘭遠離父母家鄉(xiāng)出征在外,請你代木蘭寫一封信給父親,告訴他離家后的這段時間木蘭都做了什么,現(xiàn)在狀況怎樣。
三、社會學習。
1.木蘭是個優(yōu)秀的領導者,請你制作一個獎狀,送給班級中最優(yōu)秀的人。
2.將文本與電影《花木蘭》進行比較,列出不同之處,然后就文本和電影都精彩的一處進行討論。
3.把你的學習體會與感悟,發(fā)到互聯(lián)網(wǎng)上,與同學、朋友進行分享。
通過上面的對比,可以看出,中國的《木蘭詩》的作業(yè)設計注重語文知識的記憶,文言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詩歌意義的了解。美國的《民謠花木蘭》更注重學生的閱讀體驗、獨立思考、問題解決能力并聯(lián)系生活實際。[3]
二、《木蘭詩》與《民謠花木蘭》
差異的原因分析
兩國教材對同一首詩的教授有著很多差異,一方面上是因為兩國的教材編寫機構、教育理念、評價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另一方面是因為這首詩所編選的年級以及其對中美兩國學生的重要性不同。
(一)編寫機構不同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材中的《木蘭詩》是由教育部專門組織的教材編寫小組編選的,按照教育部制定的統(tǒng)一的教材編寫規(guī)則執(zhí)行。編寫的過程中尤其注重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因此無論是課前提示、頁腳注釋還是課后作業(yè),都比較注重語文知識的掌握和詩歌意義的理解。
美國教材中的《民謠花木蘭》是俄克拉荷馬州的文學讀本,美國教材編寫是由地方或州教育機構來實行,注重通過閱讀教學使學生形成一種為追求個人生活目標(包括豐富個人生活)而發(fā)展語言技能的觀念,幫助其作為有教養(yǎng)的、有生產(chǎn)力的公民充分參與社會生活。
(二)教育理念不同
我國的語文教育理念有著濃厚的人文氣息,語文思想內容體現(xiàn)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思想性與審美性的統(tǒng)一?!毒拍炅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號召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通過語文理解和語文體驗活動,熏陶情感,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完善自己的人格;感悟思想,增強自己對社會、國家以及自然的思考;享受審美體驗的樂趣,在閱讀作品的時候探索時代的精神和民族的心理。
從上述課程標準的敘述中,可知我國在語文學習方面的要求不僅體現(xiàn)在語文知識與能力方面,還體現(xiàn)在陶冶情操等方面,指向學生精神層次。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所應達到的學習目標指向的是學生的學習結果,是學生陳述性知識的掌握程度。
美國國家《英語語言藝術標準》規(guī)定,該標準主要解決“學生應該知道關于語言的知識,以及他們能夠用語言做什么”的問題。盡管聯(lián)邦和州的課程標準對語文教育目標的表述并不一定完全相同,但總體的方向是一致的,把培養(yǎng)語言能力作為語文教育的核心任務??偠灾褪菨M足學生現(xiàn)在和未來的讀寫要求,更加注重使學生知道“怎么做”。
(三)評價方式不同
在評價學生的語文學習方面我國注重終結性評價,因此我國的語文教學更加注重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
相比之下,美國的評價方式更加多元,更加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美國沒有嚴格意義上的高考,高中學生參加所謂的“高考”,即學術能力測試(SAT),其目的是檢驗學生是否具備升入大學的能力。學生平時在校的其他表現(xiàn),如平時的考試成績、所參加的社團活動、與進入大學以后將要學習專業(yè)有關的研究活動等都很重要,有些高等私立院校還要進行嚴格的面試[4]。因此,美國的文學讀本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
(四)詩歌的地位和學生年級的不同
選編入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的《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民歌,是樂府民歌中流傳最廣的名篇之一,在我國詩歌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這首詩的學習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在經(jīng)過小學階段的學習和七年級上冊的學習之后,對詩歌和文言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積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識?!赌咎m詩》語言相對平易,朗朗上口,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不是很難理解。因此,《木蘭詩》更關注詩歌本身的語言、意義的探討。[5]
米夫林出版社出版的選編入俄克拉荷馬州文學讀本三年級第1冊的《民謠花木蘭》,是作為閱讀材料來供學生學習的。這首詩歌的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由于民族、地域、時代和學生年齡階段的限制,不可能對詩歌的語言和意義做深入的探究,而是更加注重花木蘭所表現(xiàn)出的勇敢的精神。
三、美國《民謠花木蘭》
對我國語文教材編寫的啟示
我國教材中的《木蘭詩》和美國文學讀本中的《民謠花木蘭》選編意圖、表現(xiàn)形式、人物形象、作業(yè)設計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各有特色。
(一)鼓勵思考,注重學生的閱讀體驗
與我國語文教材中《木蘭詩》在課前提示中就把故事的梗概和花木蘭的形象告訴學生不同,美國教材中的《民謠花木蘭》更加注重學生的閱讀體驗,讓學生自己讀課文,自己檢查對故事的理解程度。注重學生在閱讀中的自主思考。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書本或教師教給學生的知識只有經(jīng)過學生自己“內部加工”,才能真正學會。
《木蘭詩》的課后作業(yè)更多的是記憶性和理解性的題目,《民謠花木蘭》活動設計第一大題就是6個開放性的思考題,題目沒有固定的答案。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力,使每一位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喜悅。
(二)關注社會,注重學生的合作交流
在《民謠花木蘭》課后作業(yè)中第三大題的社會學習中,第一小題是制作一個木蘭獎狀,送給班級里最優(yōu)秀的人,這樣的活動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能使其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課后作業(yè)第二小題是比較文本與電影《花木蘭》的不同,并進行討論,依據(jù)文本,又跳出文本,在這樣的作業(yè)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很大的提升,也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第三小題的作業(yè)是把學習體悟分享到網(wǎng)上,在當今信息社會,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也能提升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6]
(三)學以致用,注重學生的實踐運用
我國語文教材中的《木蘭詩》注重語文知識的掌握、語文能力的提升,美國教材中的《民謠花木蘭》更加注重知識的運用,比如在后者課后活動設計中就有一題讓學生代木蘭給父親寫信,而且要套用這首詩歌的格式。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在掌握詩歌格式的同時,也能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寫作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王蕾,余娜.美國中小學考試評價解析[J].中國考試,2006(12):51-53.
[2]戴前倫.中美中學語文教材比較研究[J].教育探索,2005(2):65-66.
[3]王今銘.美國版《民謠花木蘭》活動設計帶來的反思[J].新課程學習,2013(11):45-46.
[4]龔歡.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與中文版《美國語文》教材的比較研究[D].西安: 陜西師范大學,2013.
[5]劉曉燕.中美語文教材助讀系統(tǒng)比較研究[D].蘇州: 蘇州大學,2011.
[6]溫婷婷.從動畫片《花木蘭》看中美文化的相互認知[D].吉林: 東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