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如虹
嵩陽書院是我國創(chuàng)建最早、影響最大的書院之一,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重要的儒家思想研究和傳播基地。這里文物瞻豐,名揚古今,是聞名中外的旅游勝地。嵩陽書院因位于嵩山之陽而得名,它背依嵩山主峰峻極峰,面對清澈緩流雙溪河,東傍林泉深幽的逍遙谷,西望如鳳飛舞的少室山,景色清幽,環(huán)境宜人,確實是一個修身、讀書、著書、講學的好地方。
始建于北魏的嵩陽寺
嵩陽書院的前身叫嵩陽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是一處佛教活動場所,僧徒曾經(jīng)達數(shù)百人。隋朝時期更名為嵩陽觀,開始被道教占據(jù),著名道士潘師正、孫太沖等曾在次修煉。五代時期,天下大亂,社會動蕩,許多有識之士為孔孟思想不至沒落,以辦教育、傳授儒學為己任,紛紛聚集于嵩山開課授徒。后周皇帝柴榮將嵩陽觀更名為太乙書院,嵩陽觀逐漸成為一個儒家思想傳播場所。北宋之后,文風大行,著名學者呂蒙正、滕子京以及理學的奠基人程顥、程頤、朱熹先后在這里聚徒講學、傳播儒家理學思想,這里成為“洛派理學(亦稱程朱理學)”的誕生地,宋仁宗親賜匾額更名為嵩陽書院。王安石變法之后,許多大臣與王安石政見不和,便退居離開朝廷,因這里和都城開封很近,他們便云集于此、著書立說、傳徒授藝,嵩陽書院名噪一時,范仲淹、司馬光、楊時等均在此執(zhí)教,而司馬光的偉大巨著《資治通鑒》其中9至21卷就是在這里寫就的。明朝末年,嵩陽書院不慎遭了一場大火,殿堂建筑被焚燒殆盡。到了清朝,由于嵩陽書院的盛名遠播,登封知縣葉封、名儒耿介、河南巡撫王日藻等人先后主持重修書院,到康熙年間累計學田1427畝,四方求學者不遠千里而來,重新恢復了往日書聲朗朗的場景。1711年,全省在開封選拔舉子,按照錄取名額每個縣不到一人,可是單嵩陽書院就考中了5人,在全國都引起了轟動。
近代以來,書院曾先后為登封教師進修學校、嵩山村小學的所在地。20世紀80年代,隨著旅游熱的興起,才將學校遷出。現(xiàn)在的嵩陽書院,基本保留了清朝修復后的建筑主體原貌,占地近1萬平方米,分五進院落,共有古建筑106間。近些年來,由于當?shù)匚奈锊块T的重視,對一些房屋和文物進行了保護性的修繕,對周圍的環(huán)境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整修,使得這座古老書院重新以蓬勃的生機出現(xiàn)在游客面前。現(xiàn)已成立鄭州大學嵩陽書院。
儀門·石碑·杏壇
儀門為新修的牌坊式建筑,因書院除具有講學的主要功能外,還有藏書和祭祀孔子的功能,所以在這里設(shè)置儀門,是提示學子到這里要注意言行穿戴、不致失禮。門額上有乾隆皇帝御書的“高山仰止”四字,語出《詩經(jīng)-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薄妒酚?孔子世家》的一例:“《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边@話是用來贊美孔子的。石路上有一標志,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4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2010年8月1日審議通過,將“天地之中”8處11項歷史建筑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包括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東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和中岳廟、嵩岳寺塔、會善寺、嵩陽書院、觀星臺。在臺階之下的右側(cè)建有一座碑亭,亭子里立有一通古碑“中岳嵩陽寺倫統(tǒng)碑”,為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535年)刻立,是在中岳嵩山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石碑。從石碑上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當時這里作為一處佛教寺院的興旺程度。石碑正面刻有91尊佛像,保留有北魏時期造像“曹衣帶水”的風格,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遠和人為的破壞,許多造像已經(jīng)面目全非。佛龕下方有碑文,記述嵩陽寺造塔之事,上面的文字是典型的魏碑體,介于楷書和隸書之間,字體剛健、筆力圓闊,也是魏碑書法的上品。沿臺階向上,有一個圓形的壇子,中間一棵茂密的杏樹,這是為紀念孔子杏樹下筑壇而講學的舊例所建,稱“杏壇”。
大唐碑·漢將軍柏
嵩陽書院三寶之一的大唐碑,是國家文物,同時,它也是河南省最大的一塊古碑。石碑的正式名字叫“大唐嵩陽觀紀圣德感應(yīng)之頌碑”,刻立于唐天寶三年(744年)。碑文記載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游覽嵩山,身患疾病,嵩陽觀道士孫太沖為他獻上了一顆九轉(zhuǎn)金丹,治好了皇帝的病,李隆基遂下令為孫太沖立石碑進行表彰。碑文為李隆基的幸臣李林甫所寫,石碑上的字為唐代著名書法家徐浩所書。徐浩是浙江人,為當時書法名家,得父親徐嶠真?zhèn)鳎诳`,不在北海(唐朝書法名家李邕)之下。先后經(jīng)歷了四個皇帝,“四方詔令多出浩手”,意思是說這些皇帝的命令詔書大部分都要由徐浩來代書,他的字圓勁厚重、自成一家。目前在全國保留下來徐浩所書寫的石碑僅存三通,都在河南,登封就有兩塊,而大唐碑是字體最多(有1078個字)、保存最好的。整個作品書體工致,無一懈筆,是為一絕。
該碑石質(zhì)細膩,雕工精細,達練圓熟,是唐代石刻藝術(shù)之珍品,雖歷經(jīng)1250多年的陽光暴曬,風雨侵襲,至今碑面依然光滑,烏黑油亮。唐代的文化藝術(shù)在開元盛世以后,發(fā)展到成熟階段,嵩陽書院大唐碑的雕刻藝術(shù)正處在這一成熟階段的頂峰,因而在唐代石刻中,更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整個石碑不僅在書法方面具有極高的價值,從石碑的造型特點上我們也可以看出唐代建筑大氣、雄偉、壯觀的風格。
整個嵩陽書院的建筑都屬于灰筒瓦覆蓋、硬山卷棚式建筑,代表著儒家主張樸素、中庸、平和的思想理念。大門上“嵩陽書院”四字是由登封著名書法家宋書范先生仿照蘇東坡字體所寫,這塊匾額為嵩陽書院增色不少。
碑林后面是乾隆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秋。時年十月,乾隆皇帝巡視中岳,先后到嵩山會善寺、嵩陽書院、中岳廟等地游覽,游嵩陽書院后書《嵩陽書院》詩一首:“書院嵩陽景最清,石幢猶記故宮名。虛夸妙藥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山色溪聲留宿雨,菊香竹韻喜新睛。初來豈得無言別,漢柏蔭中句偶成?!庇腥藢⑵溏澘坛杀⒂卺躁枙褐v堂東側(cè),并建碑亭一座??上Пで宕笃诒粴В涣粝铝送ぶ坊_。碑身在“文化大革命”中也被砸毀,僅留碑趺、半截碑身和碑帽。2005年重修。御碑亭和碑廊之間有一棵蒼勁龍鐘古槐,樹高19.5米,雖然樹干嶙峋,中空外實,卻新枝簇簇,生機依然,樹姿優(yōu)美,老而不衰。北宋神宗年間,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在嵩陽書院聚徒講學,親手栽種槐、柏多株,裝點院景。今嵩陽書院僅存古槐,因是二程所植,故稱為儒槐。
嵩陽書院的將軍柏,是中國現(xiàn)存的原始古柏,詩人李觀興詩謂:“翠蓋摩天回,盤根拔地雄。賜封來漢代,結(jié)種在鴻蒙?!眰髡f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游中岳時,對三株高大茂盛的古柏分別封為“大將軍”、“二將軍”、“三將軍”,現(xiàn)在成活的只有大將軍和二將軍兩株。被漢武帝先入為主封為大將軍柏,樹高12米,圍粗5.4米,樹干與樹枝向南傾斜,樹冠濃密寬厚,猶如一柄大傘遮掩晴空。
二將軍柏樹高18.2米,圍粗12.54米,雖然樹皮斑駁,老態(tài)龍鐘,卻生機旺盛,虬枝挺拔。當年胡耀邦同志來此旅游,聽說了漢武帝錯封將軍柏的故事,想起文革中許多的冤假錯案,于是提議把二將軍稱做“元帥柏”。兩根彎曲如翼的龐然大枝,左右伸張,形若雄鷹展翅,金雞欲飛。每當山風吹起,枝葉搖動,如響環(huán)珮,猶聞絲竹之音。清朝時期為紀念北宋名儒程顥、程頤在此講學,河南學道林堯英把自己的俸祿捐獻出來所修。歷史上著名的“程門立雪”的故事就發(fā)生于此。
在嵩陽書院的教育史上,儒學教育更占有特殊的歷史地位。北宋《洛學》名家程顥、程頤在這里講學期間,融合儒、佛、道三家思想,開創(chuàng)了理學發(fā)展的新階段。咱們知道,儒家思想統(tǒng)領(lǐng)了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幾千年,而真正發(fā)揮其成熟效益的是北宋理學誕生后,而程朱理學也叫洛派理學的誕生地就在這里??梢哉f,嵩陽書院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方面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四箴碑·道統(tǒng)祠·藏書樓
這里修竹叢生,為書院平增了許多幽雅的氣氛。月臺上并列著四塊石碑,叫“四箴碑”,內(nèi)容就是孔子所提倡的“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動。”殿內(nèi)陳列的用具是1989年根據(jù)宋元時期的講堂風格而復制的。在這里老師不僅以自己淵博的學識教育學生,同時還以自己的高尚品質(zhì)和情操感染、熏陶學生。過了講堂,前面這個池子叫泮池。比較通俗的說法,孔子家居泮水之濱,少年常在泮水邊讀書。后人為紀念孔子,就在學宮或書院里修建泮池,以表示不忘先師的意思。古代嵩陽書院凡考中秀才,都要在這里舉行繞池儀式,表示不忘先師的教導,繼承先師的博學,要效法先師品德,安邦治國。
道統(tǒng)祠,始建于青康熙年間,后多有重修。如果說儒家思想是中國優(yōu)秀的文化理論,那么可以說,它是孔子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chǔ)上歸納、整理并極力推動其發(fā)展而成的。在孔子之前,中國的先民就在嵩山地區(qū)這塊熱土上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遠古文化,道統(tǒng)祠就是為了紀念這些為創(chuàng)造、發(fā)展、繼承中國遠古文明的先驅(qū)者所建造的。道統(tǒng)祠四周種植紫薇。
藏書樓是嵩陽書院的最后一重建筑,由清朝王日藻捐俸銀所建。屬磚木結(jié)構(gòu)的硬山式建筑,面寬五間,縱高兩層,上層室外有通廊。歷史上藏書很多,北宋太宗皇帝曾御賜書院九經(jīng)藏于樓中,可惜毀于明末大火。嵩陽書院在古代有大量藏書,并建有書庫,有“掌書”管理,在清代,藏書已達到86萬冊。除經(jīng)典史籍外,還有《理學要旨》《理學正宗》《日講四書》《性理精義》等,但大部分已遺失,僅存清代版本的一些書籍?,F(xiàn)陳列有《二程全書》《二程遺書》《四書五經(jīng)》《中州道學編》《四書近指》《理學要旨》《說文解字》等,另外尚存部分書籍的木刻板和在嵩山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稀世國寶《唐武后金簡》,以供游客觀覽。
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在她執(zhí)政期間,曾八次到嵩山,并一改其他皇帝到泰山封禪的傳統(tǒng),開創(chuàng)了嵩山封禪的先例。為紀念她封嵩山登中岳,把當時的嵩陽縣改名為登封縣。咱們知道,武則天有創(chuàng)造文字的愛好,她自己的名字“矍”就是出自她的發(fā)明。武則天政權(quán)倒臺以后,由于政治原因,和她有關(guān)的實物資料大部分都被銷毀,歷史上也很少真實可信的記載。
藏書樓東側(cè)為“三寶堂”,有門聯(lián)云:天地人合稱三才,石書畫又添三寶。里面目前是陳鵬藝術(shù)工作室,估計是出租了吧,游覽圖上是“觀善堂”。至此,游覽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