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
游客扔的硬幣太多,旅游景區(qū)不堪其擾,類似這樣的新聞我們見得太多了。但最近,8旬老太往飛機發(fā)動機里扔硬幣“祈?!钡男侣劊忠淮胃铝巳藗兊恼J知:為什么中國人就那么喜歡到處扔硬幣祈福呢?但事實上,扔硬幣祈福并非中國傳統(tǒng)。中國人扔硬幣,一大半是為了好玩。
許愿池很“來錢”
扔硬幣祈福這一行為,確切來說源自于生活在歐洲的凱爾特人。他們相信萬物有靈,認為自然界的各種事物(比如樹木、河流)都有其相應的守護神。劍、盾牌和頭盔常常被用作獻給河神的祭品投入水中,傳說中亞瑟王的圣劍被拋入湖中,便是遵循古老的凱爾特習俗。
泉水則是他們祭拜的中心。凱爾特人認為泉水擁有治愈的力量。英格蘭的蘇利斯泉,在古代就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朝圣者。蘇麗絲女神是守護這口泉水的不列顛女神,羅馬人為她建造了一座宏偉的神廟,認為她就是羅馬人的密涅瓦女神(智慧女神),信徒們將硬幣投入水中,希望女神能聽到自己的禱告并幫助自己達成心愿。如今蘇利斯泉的遺址發(fā)掘出了十多枚凱爾特錢幣和上萬枚古羅馬硬幣。
世界上最著名的許愿池,是羅馬特萊維噴泉。這座完工于1762年的噴泉上有一個美麗少女的浮雕。據說,就是她帶著口渴的羅馬士兵在羅馬城外找到了泉水,后來羅馬人建造引水渠把泉水引入了城市,為全城人供水。
這座噴泉的美麗傳說就是,只要背對著噴泉,右手拿硬幣越過左肩拋入池中,總有一天你會回到羅馬。這個傳說經由電影《羅馬之戀》流傳開來。又有一部《羅馬假日》,雖然奧黛麗·赫本并沒有往噴泉里扔硬幣,但電影的熱映也造就了游客在噴泉邊排著隊往里面拋硬幣的盛景。據《泰晤士報》報道,2016年拋入許愿池的硬幣總值140萬歐元。
慢慢地,國外很多噴泉和水池,都變成了許愿池。無論是拉斯維加斯百樂宮酒店的音樂噴泉,還是各大迪士尼樂園中的噴泉,每次清理回收的硬幣金額都數以萬計。更夸張的是,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的游客也紛紛向著名的溫泉——牽?;ǔ赝稁?。結果,這些游客投擲的硬幣多到影響水循環(huán),水池中滋生了大量的微生物,將原本是藍灰色的牽?;ǔ刈兂闪它S綠色。
窩風橋“打金錢眼”
在中國,各地景區(qū)的水池也被拋滿了硬幣。但與其說這是國外傳來的“許愿文化”,還不如說是中國獨有的社會現象。
古人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對神靈也是相當恭敬。早在先秦時代,中國人就有將玉器通過火燒、土埋、投河等方式奉獻給神靈的做法。錢幣作為財寶的一種,自然也是可以奉獻的。唐代《朝野僉載》中記載,并州有一個妬女泉,泉水澄澈千尺,“祭者投錢及羊骨,皎然皆見?!眾伵词嵌逝?,相傳是介子推之妹,她讓百姓免受寒食百日之苦,故而被尊為妒神。百姓用羊和錢幣祭祀她,也很合理。
不過,往水中投錢幣,多是供奉河神。丹陽季子廟有“沸井涌泉”,井內水面翻騰鼎沸,滾浪有聲,從不停息,鄉(xiāng)民視之為“龍氣”。井底自然沒有龍,倒是有很多古錢幣和首飾,這便是古代的善男信女給龍王爺的供奉。
老北京人都知道,白云觀廟會有“打金錢眼”的傳統(tǒng)活動。進得山門,見一白玉石橋,即是窩風橋。橋洞下懸掛一枚直徑三尺有余的碩大銅錢,錢眼中掛著一個銅鈴,打著銅鈴者視為吉祥如意,得財進寶。有投擲技藝不精,又執(zhí)意討這個彩頭的生意人,便叫上兩個伙計,抬著一書包的硬幣來?;镉嫶蛑绣X眼中的鈴鐺,一次獎十元。清末小說《兒女英雄傳》也有寫到“打金錢眼”,可見這項寺廟中的娛樂活動流行已久。
扔硬幣者的心態(tài)
北京大鐘寺的永樂大鐘,頂部有個碗口大的洞眼,本是為保護鐘體而特地做的,也被認為是個金錢眼,游人爭相登樓打錢眼,擲得越多越吉利,所以大鐘下面銅錢盈尺。
在白云觀,除了能“打金錢眼”,還能“會神仙”。傳說正月十九是邱道士羽化成仙的日子,這一天如果能遇見神仙,定會大吉大利。這也成了一門能掙錢的生意。有人裝扮成各路神仙,突然降落在人的面前,然后伸手要錢。清代有竹枝詞寫到當時的場景:“才過元宵未數天,白云觀里會神仙,沿途多少真人降,個個真人只要錢?!?/p>
“金錢眼”打得太多,于是看到什么都想扔個硬幣試試。之前北海公園里的太空蓮,就被游客當成了金錢眼,蓮葉中被人扔了不少錢幣。當時記者詢問了幾名“打金錢眼”的游客,這樣做是何用意?他們有的回答“就覺得好玩”,有的說“沒什么意思,看見別人扔,自己就跟著扔了”。這應該就是那些到處扔硬幣的人的普遍心態(tài)了。
(本文參考資料:肖復興《白云觀會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