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孟群
摘 要:隨著我國國民經濟不斷的發(fā)展進步,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廣大人民群眾自身的生活質量水平。人們對于水稻糧食作物的需求以及要求程度日漸提高。所以,本文主要立足于應用食用菌研制水稻育秧基質,展開了深入的研究與分析,以此期望為我國今后在對于相關問題研究過程時,提供一些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食用菌;水稻;育秧基質
為了能夠在最大限度上適應現(xiàn)代農業(yè)生產發(fā)展過程當中,所提出的各種實質要求,盡可能的降低水稻生產的實際勞動強度,切實將廣大農民群眾從傳統(tǒng)勞作模式當中,徹底的解放出來。近年來,我國各個地區(qū)都在不斷增強對機插秧技術發(fā)展以及推廣的重視程度。而在實際進行使用機插秧技術的過程當中,還是存在著不同程度上的缺陷問題,集中體現(xiàn)在了機插秧苗素質偏低的問題,而育秧基質與秧苗素質關系甚為密切。所以,下文將重點針對應用食用菌研制水稻育秧基質進行闡述。
一、應用食用菌對機插水稻秧育秧基質的可行性以及對育苗素質的實際影響
1.食用菌渣發(fā)酵前后的差異
針對這點,在將一些食用菌渣堆制發(fā)酵之后,不管是自身理化性狀,還是礦物質影響方面,有了明顯的提高改善。在對比于食用菌未發(fā)酵前期,經過堆制發(fā)酵之后的食用菌渣自身的pH值度有了明顯的提升,甚至已經達到7.0。意味著容量以及持水孔隙度和吸水能力等方面,都是隨著發(fā)生了明顯增加趨勢。在對于食用菌當中的杏鮑菇和金針菇渣來看,兩種食用菌的持水孔隙度分別增加了將近20%以及30%,但是,站在整體的角度上來看,總體的孔隙度以及通氣的孔隙度,有了明顯的減少。與此同時,由于食用菌經過堆制發(fā)酵之后,自身所擁有營養(yǎng)條件有了明顯的提升,使其中的全氮、全磷都增加30%以上,全鉀等都相繼增加了將近14%-51%,而面對于堿解氮、速效磷、速效鉀等方面上,也隨之產生了大幅度的增加。
2.常規(guī)育秧土與食用菌渣之間的差異
針對這點,主要是因為在基于食用菌渣以及與常規(guī)育秧土之間是存在著非常巨大的差異性。站在物理性狀的角度上來分析,水稻的育秧土實際容量高達為1.11g/cm3,這個數(shù)值分別是為食用菌中的金針菇以及杏鮑菇渣的4.5以及4.0倍。在針對于通氣孔隙度的20.5%數(shù)值來看,僅僅是作為金針菇和杏鮑菇渣的82.3%和51.5%,那么這也就意味著,常規(guī)性的水稻育秧土對比于食用菌渣基質下來看,透氣性是明顯要低于食用菌渣基質的。
站在整體的角度上來看,常規(guī)性的水稻育秧土持水孔隙度大約為35%,其自身的吸水力為每31.5g/100g,而這個數(shù)值,僅僅只是作為食用菌中的金針菇以及杏鮑菇渣的56.8%和47.9%,236.6g/100g和171.4g/100g。依照于該得出數(shù)值來看,常規(guī)性的水稻育秧土的吸水性能,是要明顯的低過于食用菌渣。意味著食用菌渣,無論是在自身的吸水性,還是保水性方面,都要明顯的好過于常規(guī)性的水稻育秧土。
立足于營養(yǎng)元素角度上來講,食用菌當中的金針菇和杏鮑菇渣,自身所擁有的全氮含量則主要為2.00%、2.02%,而這個含量數(shù)值,正分別作為常規(guī)性的水稻育秧土的12倍以及13倍。食用菌當中的金針菇和杏鮑菇渣,自身所擁有的全磷含量則,分別為0.5%、0.51%,更是作為常規(guī)性的水稻育秧土的2.6倍和2.9倍。不僅如此,食用菌渣還在堿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鉀所含量方面,都在很大程度上超過于常規(guī)性的水稻育秧土。
二、食用菌渣發(fā)酵的關鍵技術
1.發(fā)酵菌渣的菌種選用
在針對于水稻育苗基質所選用的食用菌渣的發(fā)酵菌種來看,盡可能的選擇使用含有較高植物乳桿菌以及枯草芽孢桿菌的發(fā)酵劑。菌渣以杏鮑菇菌渣為主。如果是使用香菇或者是平菇等一類食用菌,在進行發(fā)酵的過程當中,是需要在沒t當中添加玉米粉以及米糠各50kg左右。
2.發(fā)酵的關鍵技術
利用杏鮑菇等一些食用菌的菌渣,是完全能夠進行厭氧發(fā)酵的方式,其目的是為了能在最大限度上滿足,水稻育苗基質所提出的各種營養(yǎng)需求。一般情況下,大約每噸食用菌渣需要添加約為250g左右的發(fā)酵寶,這里需要增強注意的一點則,應當盡可能的確保食用菌渣的實際含水量,應當將其保持在65%~67%之間。可以合理的通過使用田泥或者一些塑料薄膜對其進行密封,密封的時間最好控制在3~6天左右,不宜過長也不宜過短。在密封3~6天以后,需要將其翻堆混勻,然后在繼續(xù)進行密封。要想切實的做出一個較為優(yōu)質的水稻育秧床土,是需要先進行7~12天的有氧發(fā)酵。其目的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提高發(fā)酵能力。
3.食用菌渣發(fā)酵基質制作技術
可以在水稻各個的秧板之間,預先留有約為80~110cm寬。深20cm左右的營養(yǎng)基質攪拌溝。然后在依照于大概每670平方米的水稻種植田,通過利用含水量60%左右的食用菌渣600~655kg,與同等量的田泥在基質攪拌溝的內部當中,不斷的進行攪拌混合,在最大限度上確保其擁有較高的均勻性。此外,這里需要增強對這一點的重視程度,即一定要盡可能的將其保持在約為4~6cm左右的水深處,以作為后續(xù)的備用。
4.食用菌渣基質鋪床土技術
針對混油食用菌渣的田泥來講,在將其實際鋪設到水稻育秧盤的過程當中,應當將厚度控制在2.0~2.5厘米左右。針對混有基質的田泥來講,是需要增強對其過篩的重視程度。切實確保在為水稻育秧盤進行鋪設的過程當中的厚薄均勻性,以及在最大限度上保證整個土面的平整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首先針對應用食用菌對機插水稻秧育秧基質的可行性以及對育苗素質的實際影響展開了分析,并從食用菌渣發(fā)酵前后的差異以及常規(guī)育秧土與食用菌渣之間的差異兩點進行重點闡述。同時對食用菌渣發(fā)酵的關鍵技術進行詳細的描述,并立足于從發(fā)酵菌渣的菌種選用、發(fā)酵的關鍵技術、食用菌渣發(fā)酵基質制作技術、食用菌渣基質鋪床土技術四點逐一對其仔細介紹。只有不斷增強對應用菌研制水稻育秧基質的重視程度,才能夠切實的提高我國水稻的生產效率以及質量水平。
參考文獻:
[1]何青石. 食用菌菌渣作水稻育秧基質育成秧苗的優(yōu)勢比較及關鍵技術[J]. 中國稻米,2014,03:75-76.
[2]鄭丹,王軼,趙春霞,陳金國,程薇,郭鵬,崔宗均. 利用高溫發(fā)酵菌糠研制水稻育秧基質[J]. 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2016,10: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