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艷+樓夢娜
一、背景介紹
學期初有一則關(guān)于“一平米的圖書區(qū)”的文章,巧妙利用家中或幼兒園的格局來創(chuàng)設出小小的一平米從而讓孩子愛上閱讀。受此啟發(fā)后我們就在閱讀區(qū)提供了帳篷,希望能夠用這個小小的改變來讓班級的“圖書館”(閱讀區(qū))不再那么冷清。在帳篷投放之后圖書館確實熱鬧了,但這樣的熱鬧真的好嗎?我們可以怎么改變?
1.情境一、太擠啦
(1)觀察到的現(xiàn)象。圖書館的帳篷里攤著3本書,叮當和小雪正在掀帳篷的“窗戶”。小寶在帳篷外的往里面看,當看到里面的人時,三個人哈哈大笑起來,然后叮當馬上把窗戶合上。劉云鴻拿著一本書鉆進了帳篷,因為太擠她的腳放在了外面。這時候圖書館里又來了子鍵,子鍵脫下鞋子就馬上往帳篷里鉆。劉云鴻大叫:“太擠啦,我都沒辦法看書啦!”子鍵還是往里面擠了進去。劉云鴻看了看里面就拿著書站了起來皺著眉頭看著帳篷里的子鍵……
(2)對現(xiàn)象的分析。圖書館創(chuàng)設以來在區(qū)域活動時主動進入的人寥寥無幾。因此便想通過環(huán)境的改變來調(diào)動孩子的積極性。帳篷投放之后孩子的興趣確實被調(diào)動,想進入圖書館的孩子從之前的1、2個到現(xiàn)在爭相進入。為什么帳篷對孩子有這么大的吸引力呢?小班孩子對周圍世界充滿濃厚的興趣,對新鮮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新投放的帳篷雖日常生活中有但是出現(xiàn)在班級里對于她們而言就很新鮮。而帳篷本身的神秘感也讓孩子的好奇心爆棚。然而這個好奇心只是針對于帳篷,因此拿書到帳篷里看的孩子雖有但遠不及到帳篷里玩游戲的孩子多,因此才出現(xiàn)之前所描述的情況。
(3)策略跟進。帳篷的投入確實吸引了孩子,但是與書放在一起并沒有起到交相輝映的作用,反而是“鵲占鳩巢”。根據(jù)小班孩子愛動的特點可以進行以下跟進:將圖書館分成兩塊區(qū)域,動靜分開,帳篷放入動態(tài)區(qū)。正如《指南》說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chuàng)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帳篷里的環(huán)境就是一個促進孩子之間交流和交談的即神秘又自由的環(huán)境。這是我們的預想,然后可以把問題拋給孩子,讓孩子來嘗試解決這個問題。
2.情境二、圖書館里沒有帳篷的
針對圖書館里多次出現(xiàn)擁擠的情況,老師有意將帳篷更換位置,動靜分開然而在討論中卻出現(xiàn)了讓老師“意外”的回答——
師:你們覺得帳篷放在圖書館里合適嗎?為什么?
問題一出有的孩子說合適,有的孩子說不適合。老師就請說不合適的孩子說一說為什么。
幼:大家都在玩,我都沒有地方看書了。
幼:老師,圖書館里沒有帳篷的。我去過的。
幼:是的,圖書館就是很多書。
師:那什么時候可以用到帳篷呢?
幼:出去野餐的時候。
幼:我們家出去玩就帶一個很大的帳篷
師:那你們覺得帳篷可以放在哪里?
幼:娃娃家里,如果誰要出去玩可以把帳篷拿出去。
幼:也可以帶著娃娃出去郊游。
……
(1)對現(xiàn)象的分析。在本次對話之前我們的預想是把圖書館分成兩個區(qū),一動一靜。把帳篷放入動態(tài)圖書區(qū)。然而把問題拋給孩子時,孩子對于這個問題的看法卻讓老師很意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確實我們之前只想到用帳篷來吸引孩子,卻沒有考慮放在圖書館的合理性。當出現(xiàn)問題時孩子們結(jié)合自己的已有經(jīng)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因為在孩子在日常生活的體驗中圖書館里沒有帳篷,帳篷對于孩子而言就是外出郊游時所用的,所以帳篷放在圖書館確實不合適。
(2)策略跟進。我們常說孩子是環(huán)境的主人,更何況游戲呢,所以孩子提出帳篷應該放進娃娃家那就馬上行動。但在投放進娃娃家后,教師應該關(guān)注:①材料投放之后孩子喜歡嗎?她們會使用這個材料嗎?②會怎么使用?在使用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哪些問題,是否需要我們的干預?③在現(xiàn)有材料的基礎上還可以有哪些跟進?
3.情境三、來來回回的忙碌
小潔拖著帳篷想往外走,可是因為帳篷比較高所以要從娃娃家里轉(zhuǎn)彎拿出來并不容易。小潔試了三次才把帳篷拖到客廳和廚房中間,可是由于客廳里的桌子擋住了去路,小潔只好把帳篷放下,打算搬動桌子。好好馬上說:“這張桌子是我們要吃飯的?!毙嵳f:“可是我的帳篷拿不出去了?!焙煤谜f:“你可以往空的地方走啊。” 最后還是在老師的幫助下一起把帳篷抬了出去并搭在了開發(fā)區(qū)的旁邊。搭好后小潔抱著娃娃坐進了帳篷里,彬彬拿著電飯煲過來了。小潔喊:“老師,彬彬把電飯煲拿來了?!北虮蚣敝f:“娃娃肚子餓了?!崩蠋焼枺骸鞍职謰寢寧愠鋈ネ娴臅r候是拿電飯煲的嗎?”彬彬搖搖頭但是堅持說:“娃娃肚子餓了”。師:“如果肚子餓了可以帶些燒好的飯菜過來哦?!北虮螯c點頭就把電飯煲送到了娃娃家里。之后就開始忙碌了,外出野餐的4名孩子幾乎隔一分鐘到娃娃家去拿飯、水果、蔬菜……這樣的來回有十幾趟。
(1)對現(xiàn)象的分析。孩子們提出帳篷可以放到娃娃家里面,但是在游戲的過程中因為帳篷比較長和重所以孩子在拿出來的時候就很困難。當在老師的幫助下搬出并搭好后孩子們游戲開始了,甚至有孩子拿了電飯煲,原因就是娃娃餓了,在老師提示下仍是堅持要拿因為娃娃肚子餓了。這個原因可能就在于外出郊游時都會有吃的,但準備吃的基本是大人,所以彬彬那樣堅持。后來在老師的提示下孩子們開始進進出出拿食物,因為孩子已經(jīng)沉浸在游戲中。
(2)策略跟進。去郊游需要拿些食物也是孩子的生活經(jīng)驗,然而前期我們所創(chuàng)設的環(huán)境以及投放的材料均是支持孩子在較為固定的區(qū)域內(nèi)游戲。因此就需要做以下跟進:①教師做好前期思考:比如孩子想拿食物出去郊游,一般會用什么工具?(打包盒、背包等)帳篷擺放的位置很難取放可以放在什么地方?(門后離郊游區(qū)很近也容易取放可以作為備選區(qū));②再把問題拋給孩子,引發(fā)孩子之間的碰撞,找尋合適的解決方法。
4.情景四、廚房間的人呢
今天的區(qū)域活動,選擇到娃娃家的孩子仍是比其他區(qū)域的多,一共8名孩子進入了娃娃家。待游戲15分鐘后,我再走到娃娃家時卻只看到了瓜瓜和叮當。只見她們兩個各拿著一個打包盒,快速的往盒子里裝著食物。叮當一邊裝一邊想說:“要快一點,娃娃餓了?!毖b好后兩個人就走出了娃娃家徑直往帳篷處走去。這時再一看,原來娃娃家的孩子都在這里“野餐”。2名孩子在帳篷里帶娃娃睡覺,4名孩子在帳篷前的墊子上品嘗美食,再加上剛剛來的叮當和瓜瓜正在拖鞋……
(1)對現(xiàn)象的分析。為什么孩子都去郊游了?相比于在娃娃家做飯、照顧娃娃,外出郊游對孩子而言就比較新鮮了。就像雙休日是喜歡待在家里還是外出游玩,我想絕大部分孩子都喜歡外出游玩。所以就出現(xiàn)了區(qū)域活動時娃娃家里的孩子全體帶著娃娃外出游玩的情況。而觀察這些孩子,發(fā)現(xiàn)每個孩子都在自己的角色中,陪孩子睡覺、喂娃娃吃飯可以說是玩的不亦樂乎。
(2)策略跟進:①持續(xù)觀察幼兒的游戲情況,孩子對郊游的興趣會持續(xù)多久?②是否會出現(xiàn)問題?孩子是如何解決的?是否需要我們的支持?③打破常識:讓孩子的郊游區(qū)域可以逐步向外延伸,甚至可以到操場上。但是需要在安全的前提下進行。
通過一次次的跟進觀察孩子與帳篷的互動情況,我們才能了解孩子的游戲水平、需求;以及帳篷對自主游戲所起到的作用。
二、后續(xù)跟進工作
從“圖書館”(閱讀區(qū))到娃娃家,再到娃娃家的“野餐”,帳篷這一平米的空間里,載滿了孩子們的想象、探索和發(fā)現(xiàn)。我們始終是圍繞著孩子們的意愿,遵循著孩子們的腳步去繼續(xù)行進著,去改變著,尊重、理解、支持孩子去自主游戲。我們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學習者,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他們自主去探索,并給與必要的支持和引導,讓他們在游戲中真正學會自主學習、自我管理,成為一個自信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