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明珍
中小學教育要由應試教育轉到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上來。這是基礎教育領域的深刻變革,是培養(yǎng)跨世紀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戰(zhàn)線一項迫切任務。素質教育作為一種完整的理論,它貫穿于教育學的全過程,因而,不能忽視課堂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因為學生在校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中度過的。課堂是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語文課堂結構如何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這是擺在我們每一位語文執(zhí)教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總結多年來的教學經(jīng)驗,我認為:
一、語文教學,要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著眼點,改革教學過程和教學體系
(1)教師應準確把握教材的知識、能力和情感因素,既注意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又注意滲透思想教育,把兩者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
(2)教師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情感、個體差異和智慧潛能,突出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力求每個學生都有所進步。
(3)教師要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把學生的語文學習與學校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一種整體性的、開放型的教學新體系。
二、語文教學要以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為著力點,改革課堂教學結構和教學方法
(1)語文教學的目標,要始終以語言訓練為主。從整體看包含思想素質、語文索質和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從它自身的基本任務看,則主要是語文素質的培養(yǎng)。
(2)語文教學的過程,要始終以學生實踐為主。教師著力的關鍵在于:投計出層次清楚、操作性強、實效性高的能引導學生自我實踐的訓練步驟。
(3)語文教學的方法,要始終以指導讀書為主。教師必須研究如何指導學生讀書。
為使語文教學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在改革中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就必須用素質教育的思想,素質教育的目標來實施語文教學工作。為此,自己在平時教學中,大膽運用了“討論會”式,“開放”式的教學,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成績。
三、“討論會”式的課堂結構
葉老曾說:“上課做什么呢?在學生是報告討論,不再是一味聽講;在教師是指導和訂正,不再是一味講解。報告是各自報告預習的成績,討論是彼此討論預習的成績。在這樣的場合里,教師就如一個討論會的主席,提出問題由他,訂補意見由他,結束討論由他?!?/p>
這種“討論會”式的課堂結構完全是從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質這個實際出發(fā)的。它的基本結構模式可以概括為:預習——討論會——總結。這樣的課堂結構不僅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體現(xiàn)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還有利于促進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好這樣的討論會,要注意兩點:一是要充分準備,學生充分預習,教師準備好“討論大綱”;二是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在平時養(yǎng)成學生討論問題,發(fā)表意見的習慣。
葉老在50年前就嘆息:“這樣的討論,在實際的國文教室里似乎還不易看到?!比欢鴰资旰蟮慕裉煸鯓幽兀课覀兂3?吹綕M堂灌的“講座式”課堂教學,滿堂問的“題解式”課堂教學。教師講得吃力,學生學得無力。我們必須從培養(yǎng)素質著眼,學習葉老的教育思想,優(yōu)化語文課堂結構。
四、“開放”式的教學訓練
語文訓練怎樣才能收到實效?葉老曾講:“一定要把知識跟實踐結合起來。實踐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導實踐的作用。不斷學,不斷練,才能養(yǎng)成好習慣,才能真正學到本領。”這段論述告訴我們,語文訓練不能僅僅局限在語文課中,必須打破封閉式,向實踐開放。
當然,這種開放訓練要注意循序漸進,形成溫習——實習——實踐的序列。溫習是對所學知識的再學習,其作用是鞏固記憶,加深理解,并使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這主要通過課堂作業(yè)練習來完成。實習是指實際練習,這是第一級開放。開放的領域是第二課堂活動及課外活動。為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教師必須精心設計,組織一系列的聽說讀寫的課外活動。通過活動,既可以進一步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又可以激發(fā)學習興趣,促進個性發(fā)展。實踐是第二級開放,是把語文訓練放到社會生活環(huán)境中進行,在實踐運用中學語文。社會生活環(huán)境是檢驗學生語文素質的場所,也是培養(yǎng)其素質的歸宿。怎樣達到這個要求呢?首先是要更新觀念,認識到語文教育不應局限于課堂、學校,而應擴展到整個社會生活環(huán)境,充分利用環(huán)境對語文訓練的影響和作用,大力開發(fā)環(huán)境課程;其次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生活中的言語交際活動,在生活環(huán)境中用語文。
由此可見,語文教學中明確目的,重視習慣的培養(yǎng),優(yōu)化課堂結構,同時實施開放式訓練,就能像葉老所說“學生入了門了,上了路了,他們能在繁復的事物之間,自己探索,獨立實踐,解決問題了,豈不是用不著給‘講給‘教了?這是多么好的境界???”這難道不正是我們實施素質教育所迫求的境界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