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謙
陶器起源研究的新進展
□李伯謙
陶器的發(fā)明,在人類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陶器出現(xiàn)以前,人類使用的工具,木器也好,骨器也好,石器也好,都是自然界存在的材料經人加工而成的。陶器則不同,它是人類用自然界的土、砂和水攪拌以后,經人手捏、貼塑或盤筑成型后再火燒而成。陶器的功能是盛裝或炊煮食物,有了陶器,人類才能將獵獲的動物和采集的植物果實、塊根煮熟而食,從而使人的腦容量增加,不斷提高人類的智力。陶器的發(fā)明和農業(yè)、定居生活的出現(xiàn)也密切相關。正因為有了陶器,有了獲取足夠的和比較穩(wěn)定的植物籽實的需求,才促使人類將野生的籽實植物馴化成農作物,農作物從種植到收獲需要經歷較長的時間,因此,便促進了定居生活的出現(xiàn)。這些變化雖然是自發(fā)的、不經意的,但積累的結果,卻使人類社會逐漸由舊石器時代轉變?yōu)樾率鲿r代。這個重大轉變雖然是人類多種活動綜合作用的結果,但陶器的發(fā)明無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自20世紀20年代以田野調查和發(fā)掘為特征的近代考古學傳入中囯以來,陶器便成了考古學家研究的重要對象,劃分地層雖主要依據土質土色的變化,但也要參考地層出土陶片的形制特征;遺址的分期,雖取決于多項指標,但主要看不同層位陶片形制的變化。至于考古學文化、類型的命名,主要依靠對陶器的研究成果,考古學史上曾經出現(xiàn)過的彩陶文化、黑陶文化、灰陶文化、幾何形印紋陶文化,無一不是著眼于陶器表面顏色或者紋飾特點的命名。中國是瓷器的故鄉(xiāng),研究瓷器的起源也要追溯到陶器。正是因為陶器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陶器的起源研究自然就成了考古學家關注的課題。
十分可喜的是,2016年11月26日,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王濤副教授圍繞早期陶器發(fā)起召開了一次“陶器研究:技術、經濟與社會學術研討會”,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西北大學、鄭州大學、山西大學、河北師范大學等高校和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大同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代表100多人與會,由此可見學術界對此問題的重視。這是陶器起源研究的一次盛會,是中國考古學史上的重要事件。在我的記憶中,圍繞早期陶器專門召開研討會,這還是第一次。研討會上,代表們圍繞中國早期陶器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歷史、年代測定、胎土成分、燒制溫度、制造工藝、功能、同出遺跡遺物、地區(qū)差異、所處社會發(fā)展階段以及國內外發(fā)現(xiàn)的比較等問題做了發(fā)言,最后由王濤博士的導師、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朝洪先生做了總結。
現(xiàn)根據有關發(fā)言和會議紀要,將會議討論要點梳理如下:
據不完全統(tǒng)計,迄今已發(fā)現(xiàn)出土早期陶器的遺址有20多處:
江西萬年仙人洞[1],湖南道縣玉蟾巖[2],廣西鯉魚嘴[3]、頂獅山[4]、廟巖[5]、桂林甑皮巖[6]、大巖[7],廣東牛欄洞,云南景洪娜米囡洞穴[8],福建奇和洞[9],浙江浦江上山[10]、小黃山[11],吉林白城雙塔[12]、大安后套木嘎[13],河北于家溝[14]、徐水南莊頭[15],北京懷柔轉年[16]、門頭溝東胡林[17],河南許昌靈井[18]、新密李家溝[19]、淅川坑南[20],山東濟南張馬屯[21]等。從分布來看,大體以長江為界可分為南、北兩大區(qū)塊。
南方以仙人洞(圖一)、玉蟾巖(圖二)、廟巖、甑皮巖(圖三)等為代表,陶胎夾砂,多見大小不等的石英顆粒,大者直徑可達20毫米,結構疏松,吸水性強,陶色多以褐色為基調,有紅褐、灰褐、黑褐等;器型多為圜底釜類,大多敞口、斜弧腹,由捏塑、貼塑或泥條盤筑法制成,紋飾除素面外,兼有條紋、繩紋、戳印紋、網格紋;燒成溫度低,仙人洞溫度最高達840℃,玉蟾巖僅600℃,一般700℃~800℃。經測定,仙人洞年代最早距今2萬年,玉蟾巖1.8萬年,廟巖1.7萬年,其他多在距今1萬年左右。
北方以吉林后套木嘎(圖四)、白城雙塔(圖五)、河北于家溝、北京東胡林(圖六)、河北南莊頭(圖七)、河南李家溝(圖八)為代表,器型多見平底器,有平底罐、筒形罐、平底盂、碗等,陶胎多夾砂,有石英、云母、貝殼末等,胎質疏松,火候偏低,器壁略厚,最厚可達12毫米,陶色多褐色,有紅褐、黃褐、灰褐、黑褐等,多素面,紋飾有繩紋、壓印紋、附加堆紋、戳印紋、剔劃紋,多由泥片貼塑、泥條盤筑法制成,年代在距今1萬年左右。
根據碳十四測定結果,正如上所述,仙人洞可早到距今2萬年,玉蟾巖可早到距今1.8萬年,而北方普遍多在距今1萬年左右,南方要早于北方。
圖一 仙人洞陶器
圖二 玉蟾巖陶釜
圖三 甑皮巖陶器
南方所見早期陶器不僅在年代上早于北方,在器型特征上亦與北方有明顯區(qū)別。南方多見圜底器,北方則多見平底器;在紋飾上,南方多素面,紋樣單純,僅見條紋、繩紋和少量戳印紋、網格紋,北方亦多見素面,但紋樣較南方豐富,除繩紋,常見壓印紋、附加堆紋、剔劃紋;陶胎亦普遍厚于北方。
根據此次會議上的報告和討論,特別是以上歸納的要點,筆者認為圍繞我國陶器起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我國陶器的起源不是只有一個源頭,而是可以分為南方和北方兩個源頭。南方早于北方;南方流行圜底器,北方流行平底器;南方流行繩紋,北方流行壓印紋、附加堆紋、戮印紋;陶器的制法,初有捏塑,繼之有泥片貼塑和泥條盤筑;陶器的燒成溫度,400℃至800℃,一般在700℃至800℃。
圖四 后套木嘎陶片
圖五 白城雙塔遺址出土陶片
圖六 東胡林遺址出土陶片
圖七 徐水南莊頭遺址出土陶片
圖八 新密李家溝遺址出土陶片
會議既形成了如上一致認識,同時在一些問題上也有不同看法:
1.陶器的起源和農業(yè)的起源有無關系?朱乃誠先生在《關于陶器起源的若干問題》報告中認為:“陶器起源與原始農業(yè)無關,與采集狩獵經濟有關?!备叻逑壬凇短掌鞯钠鹪磁c全球新石器化》的報告中認為:“晚更新世晚期至末期全球釆集狩獵人群廣譜食性化、定居和用火等因素是陶器起源的關鍵?!标悅ヱx博士在《有關華南早期陶器起源的一點思考》報告中認為:“陶器出現(xiàn)與貝類炊煮無關,也許和谷物利用例如野生水稻有關,不應過早地把陶器起源放到農業(yè)起源之下。”楊曉燕研究員團隊的馬志坤博士后在題為《植物遺存解釋的早期陶器功能》報告中,介紹了他們研究組通過淀粉粒和植硅體等分析方法研究陶器上附著的植物遺存,進而探討早期陶器的功能,認為:“中國北方地區(qū)的陶器可能與植物馴化等農業(yè)活動相關?!贝迍︿h先生通過對興隆溝遺址出土的不同時期的陶器進行化學分析與比較研究指出:“陶器發(fā)明使得人類可以使用更多方式加工食物,原本無法食用的野生植物亦可做熟后食用——陶器發(fā)明至少間接地促進了農業(yè)的起源?!?/p>
2.陶器的起源是多元還是一元?陶器多元起源論幾乎是絕大多數研究者的看法。我囯出土的早期陶器南方年代早于北方的事實,似乎已為此做了結論,但陳宥成在他的題為《中國早期陶器的起源及相關問題》的報告中,雖然肯定中國早期陶器南北方差異的存在和南方早于北方的事實,但他發(fā)現(xiàn)“舊石器時代晚期后段中國南北方人群有不同的社會交流網絡,目前中國南北方早期陶器的文化面貌的差異,附加時間的維度之后,體現(xiàn)出更多的應當是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南北方交流的‘阻斷’”,因而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陶器單一起源理論的假說。
在迄今已發(fā)現(xiàn)的20多處遺址中,我曾經參觀過發(fā)掘現(xiàn)場的有仙人洞、東胡林、娜米囡、李家溝,而南莊頭遺址的發(fā)現(xiàn)和第一次發(fā)掘,筆者更是參加者。雖然出土早期陶器的遺址有了更多的發(fā)現(xiàn),也積累了一些研究成果,但離學科發(fā)展的要求和大家的期望還有不小差距。因此,筆者希望以此次會議為契機,能掀起一個陶器起源研究的新高潮,將早期陶器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為此,特提出以下建議:
1.自覺、主動、有計劃地進行早期陶器遺址的調查和發(fā)掘。王幼平教授根據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李家溝考古隊發(fā)現(xiàn)的馬蘭黃土——全新世黑壚土(李家溝文化)——裴李崗文化三疊層,發(fā)出了今后在中原地區(qū)尋找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和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存的“黑壚土層值得關注”的呼吁,他提議將黑壚土層出土的壓印紋夾砂陶器與板狀無支腳的石磨盤等文化遺存命名為“李家溝文化”,這一發(fā)現(xiàn)“填補了中原及鄰近地區(qū)從裴李崗文化(階段)到舊石器晚期文化之間的空白”。而早于黑壚土層的細石器層中新發(fā)現(xiàn)的局部磨制石器和陶片,則標志著陶器已開始應用于新舊石器的過渡階段。除了李家溝,與之相同的尚有許昌靈井上層。如果繼續(xù)展開調查,我相信定會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
2.將陶器起源與農業(yè)起源、定居起源結合起來進行研究。雖然目前我們還難以確切地說明三者起源之間的關系,但種種跡象表明,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正像王幼平教授在報告中所指出的,“在該時段地層中也發(fā)現(xiàn)很多人工搬來的石塊,這是過渡階段新出現(xiàn)的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文化現(xiàn)象,與人類定居活動有關,指示了在舊石器末期的細石器階段人們已經有了相對穩(wěn)定的定居行為。這是聯(lián)結中原及鄰近地區(qū)舊、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紐帶……中原地區(qū)史前居民從流動性強、以狩獵大型食草類動物為主要對象的舊石器時代,逐漸過渡到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棲居形態(tài)、以植物性食物與狩獵并重的早期新石器時代”。
3.將早期陶器與石器、骨角器、動植物及火塘等周圍其他文化遺存、環(huán)境背景聯(lián)系起來開展研究。這是會議發(fā)起者王濤先生在他的題為《早期陶器:新一輪的發(fā)現(xiàn)研究與思考》一文中發(fā)出的呼吁,他說:“只有將早期陶器放到更為宏觀的背景中去觀察,才能對陶器起源機制等問題有更為準確的認識?!逼鋵嵧跤灼浇淌趯罴覝虾趬劳翆犹掌鞯难芯?,宋國定教授對坑南遺址陶器的研究,靳桂云教授對海岱地區(qū)早期新石器文化聚落和生計的研究,崔天興先生對東胡林石煮法的研究,等等,遵循的都是這種綜合研究的方法。趙朝洪和夏正楷兩位教授在總結發(fā)言中,還特別強調這些方面的研究要和考古學研究結合,要有考古學者參加,主張“自然科學家在研究陶器的年代、工藝和功能等考古學問題時,要學會和考古人一起思考”。
4.年代學研究尚需繼續(xù)努力。吳小紅教授團隊對仙人洞和玉蟾巖出土陶器的測年達到了令人滿意和理想的結果。無論是仙人洞的距今2萬年,還是玉蟾巖的距今1.8萬年,都較以前測定的1萬多年有很大的突破,這是通過國際合作向先進學習,不斷改進、提高技術取得的收獲。但是正像王濤先生所言,仙人洞的陶器,“從形態(tài)上看,應該還有更早的陶器存在”,李家溝早于黑壚土層的處于舊石器末期的細石器層的陶片的年代雖已測定,但畢竟數量太少,尚需積累更多的數據??傊性貐^(qū)陶器的出現(xiàn)年代突破萬年大關是完全可能的,這些都對年代學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1]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仙人洞與吊桶環(huán)》,文物出版社,2014年。
[2]吳曉紅等:《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早期陶器及其地層堆積的碳十四年代研究》,《南方文物》2012年第3期。
[3]a.柳州市博物館等:《柳州市大龍?zhí)鄂庺~嘴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考古》1983年第9期;b.傅憲國等:《柳州鯉魚嘴遺址再度發(fā)掘》,《中國文物報》2004年8月4日。
[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工作隊等:《廣西邕寧頂獅山遺址的發(fā)掘》,《考古》1998年第11期。
[5]諶世成:《桂林廟巖洞六遺址的發(fā)掘與研究》,《中石器文化及有關問題研討會論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
[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桂林甑皮巖》,文物出版社,2003年。
[7]梁亮:《臨桂大巖遺址第二次考古發(fā)現(xiàn)嶺南地區(qū)最原始陶器》,《桂林日報》2013年2月16日。
[8]《景洪娜米囡洞穴遺址》,《云南文化聚焦》2014年5月4日。
[9]福建博物院等:《福建漳平市奇和洞史前遺址發(fā)掘簡報》,《考古》2013年第 5期。
[10]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等:《浙江浦江縣上山遺址發(fā)掘簡報》,《考古》2007年第 9期。
[11]張恒等:《浙江嵊州小黃山遺址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中國文物報》2005年9月30日。
[12]王立新等:《吉林白城雙塔遺址發(fā)現(xiàn)萬年前后陶器》,《中國文物報》2012年9月14日。
[13]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等:《吉林大安市后套木嘎遺址AⅢ區(qū)發(fā)掘簡報》,《考古》2016年第4期。
[14]梅惠杰:《泥河灣盆地舊、新石器的過渡——陽原于家溝遺址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15]a.保定地區(qū)文管所等:《河北省徐水縣南莊頭遺址試掘簡報》,《考古》1992 年第 11 期;b.李君:《徐水南莊頭遺址又有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中國文物報》1998年2月11日。
[16]a.郁金城等:《北京轉年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的發(fā)現(xiàn)》,《北京文博》1998年第 3期;b.郁金城:《從北京轉年遺址發(fā)現(xiàn)看我國華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早期陶器的特點》,《北京文物與考古》2002年第5期。
[17]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北京市門頭溝區(qū)東胡林史前遺址》,《考古》2006年第7期。
[1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靈井許昌人遺址2014年發(fā)掘簡報》,《華夏考古》2016年第1期。
[19]a.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中原地區(qū)舊、新石器時代過渡的重要發(fā)現(xiàn)——新密李家溝遺址的發(fā)掘收獲》,《中國文物報》2010年6月 22日;b.《河南新密市李家溝遺址發(fā)掘簡報》,《華夏考古》2016年第1期。
[20]宋國定等:《河南淅川坑南遺址考古發(fā)掘》,《中國文物報》2011年11月18日。
[21]趙曉琳:《張馬屯遺址豐富濟南商代遺存》,《濟南日報》2010年3月15日。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
[責任編輯 趙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