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冉
義州城建制沿革初探
□張冉
義州城,今遼寧省錦州市義縣舊城,遼蕭太后故里,明遼東鎮(zhèn)二十五衛(wèi)之一,清初為察哈爾和碩親王封地,多鐸、濟爾哈朗、阿巴泰及多爾袞亦在此屯田修城,繼屬錦州府下轄縣,其境東至醫(yī)巫閭山(廣寧縣界),西至劉龍臺,南至齊家堡(錦州界),北至內(nèi)蒙古界,東南至干柴嶺(錦州界),東北至魏家?guī)X(廣寧縣界),西南至松嶺子(內(nèi)蒙古界),西北至九官臺(內(nèi)蒙古界),東至盛京城四百二十里[1]。舊城位于今義縣縣城東北部。
圖一 (明)《全遼志》義州衛(wèi)山川地理圖
今義縣所在地,戰(zhàn)國時屬燕遼西郡,秦滅燕后,沿襲燕制;西漢時,義縣境內(nèi)設(shè)交黎縣,屬遼西郡,東漢時改屬遼東屬國,三國時屬曹魏,設(shè)幽州昌黎郡,兩晉時屬平州,北魏時為營州昌黎郡,東西魏時屬東魏拓跋氏,隋初屬營州,后又置遼西郡,唐初屬河北道營州,后屬安東都護府,遼代屬中京道,建宜州崇義軍,金初屬中京道,海陵貞元元年改為北京路,下轄弘政、開義、通常三縣,開義領(lǐng)饒慶一鎮(zhèn),元代屬遼陽行省大寧路,明初廢州置衛(wèi),屬遼東都指揮使司,清初為察哈爾王封地,康熙十五年隸廣寧府,雍正十二年改屬錦州府,民國二年,義州改義縣,屬奉天?。ń襁|寧省)[3]。
義縣建制甚早而縣志久缺,不得其建城的確切年代。文獻皆簡而言之將該城始建年代推至漢代或唐代,但并無確鑿證據(jù),因此需重新考證義州城建城年代。
據(jù)《全遼志》記載,可知明清時期義州城形制及其周邊概況。但通過對比,同為遼東鎮(zhèn)二十五衛(wèi)中的遼陽鎮(zhèn)城及廣寧鎮(zhèn)城的城市布局,可明顯發(fā)現(xiàn)此二城與義州城布局建置差異極大。據(jù)學(xué)者研究,明代遼東鎮(zhèn)城大多有內(nèi)外兩重城墻,城內(nèi)街道設(shè)置以城門為中軸,可劃分為東、西、中三區(qū)[4](圖二)。而義州城僅一重城垣,城內(nèi)十字街將城劃分為四部分。可知義州城建置年代必然與上兩城不同。
圖二 遼陽鎮(zhèn)城、廣寧鎮(zhèn)城平面圖(取自《中國古代縣城規(guī)劃圖詳解》)
據(jù)《遼史·地理志》記載:“宜州崇義軍,本遼西累縣地?!薄妒⒕┩ㄖ尽そㄖ蒲馗铩峰\州府所屬州縣義州記:“漢屬遼西累縣地,東南為無慮、平望二縣,廣寧縣漢無慮縣?!睗h時遼西累縣治所何處不見于文獻,但北魏營州,治和龍城(今錦州),其下領(lǐng)六郡十四縣,無義縣;唐代,《盛京通志·建制沿革》載:“(唐)太宗征高麗,得蓋牟城,以為蓋州,得遼陽城,以為遼州,得白壓城,以為嚴州,皆遷其民以歸?!蓖瑸樘谡鞲啕惵肪€上的義州城,也不見提及,蓋唐太宗之前,義州或尚未有城。
至遼代,《遼史·天祚紀》記載:“霍六哥陷北海州,趣義州……天輔六年降,仍命領(lǐng)其重,從閣母定興中府、義、錦等州。”此處,義、錦并出,為“義州”首見于文獻[5]。《遼史·地理志》記載:“宜州崇義軍上節(jié)度,本遼西累縣地……興宗以定州俘戶建州……弘政縣:世宗以定州俘戶置民工織纴,多技巧;開義縣:世宗置,初隸海北州……”“東京道海北州,廣化軍中刺史,世宗以所俘,漢戶置地,在閭山之西,南海之北,初隸宜州,后屬乾州,統(tǒng)縣一,開義縣?!笨芍|代之時,世宗于“閭山之西,南海之北”置宜州崇義軍上節(jié)度,統(tǒng)弘政、開義二縣。從地望看,“閭山之西,南海之北”為今義州所轄,結(jié)合圖一與《縣志》,弘政縣于城東北17500米,故址明代猶存,開義縣,即今開州屯,城南20000米,亦不出今義縣范圍。明嘉靖十六年(1037年)《義州東街重修奉國寺碑記》記載:“處士焦熙赟者,相度風(fēng)水,既建塔于西南隅,高十三丈余,復(fù)于東北隅建茲寺?!笨芍?,遼開泰九年(1020年)焦熙赟先于城西南隅建塔(據(jù)《盛京通志·風(fēng)俗志》,即今之廣勝寺塔,又稱嘉福寺塔,剎頂已殘),后于城東北建寺,可知遼時建塔、建寺配合今義州城城內(nèi)方位,則此時義州應(yīng)有城。
值得注意的是,據(jù)宿白先生研究,隋唐城市中一般州府城周長或6500米或4500米,且州府一級的地方城市,城每面正中開城門,內(nèi)設(shè)十字街將城分為四大區(qū),每區(qū)又以更小十字街劃分。如唐代大同云州城(即今大同舊城),周長6500米,以大十字街分城內(nèi)四坊;山西汾州城,周九里十三步,約4500米,四門,內(nèi)設(shè)十字街;唐代山東掖縣(今萊州城),城周亦4500米,四門有十字街[6]。又遼代東北地區(qū)的一般州府城有沿襲前制的傳統(tǒng),如吉林他虎城,四門十字街構(gòu)造,周長約5000米,黑龍江遼代泰州城(即塔子城),周長4500米[7](圖三)。 義州城城垣雖屢經(jīng)修葺,但明以前未見格局改變之記載,至明代時仍保持四門、十字街的城內(nèi)布局,城周也為4500米。雖至今義縣城內(nèi)尚未發(fā)現(xiàn)唐代遺存,但也不可排除為唐代始建的可能。
故義州城始建可追溯至遼代(或可早到唐代),后代因之,由城西南隅廣勝寺塔、東街北部奉國寺和城東北隅城隍廟位置可知,迄遼代至今城內(nèi)格局變化不大。
走過小橋,穿過公路,穿過綠地,看著他們?nèi)松硎殖C健地翻越鐵柵欄,特別是泰森,黑熊一樣笨重的身軀翻越柵欄時像山羊一樣輕捷靈敏。進院子后,他們在一樓的大門口鼓搗了一會兒,門便悄無聲息的打開了??粗麄冇撵`一般魚貫而入,門悄無聲息的掩上,我突然有了決定——趕快跑!
圖三 隋唐、遼代城址平面圖(前三幅取自《隋唐城市類型初探(提綱)》,第四幅取自《吉林他虎城調(diào)查簡記》,《考古》1964 年第 1 期。
明代及其以前,據(jù) 《全遼志·圖考》和《盛京通志·城池志》記,可知明之前義州城為土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指揮使何浩始修城,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指揮使楚勇砌磚城,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參將胡忠修葺馬道,城周九里十步,約 4500米,城高約 10米,城周有池,深約5米,闊約12.5米;城門有四,東門為熙春門,西門為慶豐門,南門為永清門,北門為安遠門;南門外周約500米處,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新增門樓各一。通過圖一可知,明代義州城平面呈方形,文獻雖不提及“甕城”,但如圖所示,四門樓外各有一周凸起,應(yīng)作“甕城”無疑。
清時,據(jù)《義縣志·建置志》記載:“城周圍九里十步高三丈,城門四,東曰熙春,南曰永清,西曰慶豐,北曰安泰,門上皆筑重樓(今塌),惟南門上清同治六年建瓦屋三楹,今毀。外皆有月城謂之甕城,俗呼甕圈,內(nèi)外重門俱護以鐵。池深一丈五尺,寬三丈八尺,池周九里一百六十六步,今滅?!笨芍吝t在清代嘉慶年間,義州城周池不復(fù)存在,城垣頹壞但規(guī)模大體如前,城門名稱大致如前,惟北門由“安遠門”改作“安泰門”,門上重樓塌毀,門外有甕城,沿襲前制。至清代末,城周有十里一百零五十七丈五尺[8],約5500米,較之明代擴大了1000米。
另《義縣志·建置志》記載:“光緒十三年秋七月淫雨七晝夜,西北城隅炮臺被凌河水陷,并沖毀城垣數(shù)十丈。”“西北城隅之被沖處,其口斜,計東西五百八十五步?!庇帧读x縣志·形勝志》記載:“城之西北隅有大凌河,流自西徂東近數(shù)十年間,河水迭次暴漲,城隅為之毀,遂浸溢入城,復(fù)北折,東注環(huán)城北面而直流于東城西北隅?!睋?jù)義縣城關(guān)街市圖(圖四),西北角由東北向西南切除一角,蓋為清光緒十三年(1877年)凌河漲水沖毀城西北隅所致。
義州城城墻自明代指揮使何浩修筑始,共歷經(jīng)十一次修葺。明崇禎四年(1631年),遼東巡撫邱禾嘉議修衛(wèi)城,七月興土;清崇德五年三月(1640年),左翼總統(tǒng)多鐸、濟爾哈朗等駐防屯田修城,六月阿巴泰、多爾袞等筑城屯田;清康熙十六年(1667年),城守辛珠巡檢俞定,陸續(xù)修葺;雍正十二年(1673年),社一周知州按年例修城,用銀三百兩;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奉旨重修;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修理承辦官義州城守尉安慶及知州克升額,修葺東墻、南墻、西門以南西墻;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修理承辦官義州城守尉安義署,知州永錫,修葺西墻西門以北及西北角,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修理城墻竣工(乾隆四十六、四十七兩年修理立石大佛寺大殿東首門第一矮碑額,曰義州城工,其文注承辦官及工程極詳);咸豐十年(1860年),知州李文森修補垣堞;光緒十三年秋七月(1887年),凌河漲水沖毀城垣西北角,武生郭永清等呈請尉州兩署,以街巷土于西北隅近河處,筑土埝二道;光緒十六年(1890年)庚寅,重修北城根水溝(該溝有石詳之);光緒二十六年(1900 年),知州高欽因拳匪變亂,勸募紳士修土墻于西北隅。自此之后,義州城墻不復(fù)修葺。
圖四 義縣城關(guān)街市圖
奉國寺位于義州城內(nèi)東街中部偏北,為遼圣宗耶律隆緒在其母蕭太后故里所建的皇家寺院,又稱“咸熙寺”,俗稱“大佛寺”。
據(jù)現(xiàn)存于奉國寺大雄殿內(nèi)的金明昌三年(1192年)的《宜州大奉國寺續(xù)裝兩洞賢圣題名記碑》記載:“當(dāng)亡遼時,寺有僧曰特進守太傅通敏青慧大師捷公,以佛殿前兩廡為洞,塑一百二十賢圣于其中,飾以眾彩,加以涂金……而四十二尊莊嚴未畢,自遼乾統(tǒng)七年,距今三十余歲矣?!庇衷蟮缕吣辏?303年)《大元國大寧路義州重修大奉國寺碑》記載:“觀其寶殿崔巍,儼居七佛,法堂弘敞,可納千僧,飛樓曜日以高撐……旁架長廊兩百間,中塑一百二十賢圣,弁冕端嚴,劍矛森淬,勢若飛動,狀如恚嗔?!币嘁娫琳迥辏?278年)《大奉國寺莊田記碑》:“七佛殿九間,后法堂九間,正觀音閣、東三乘閣、西彌陀閣、四賢圣洞一百二十間,伽藍堂一座,前山門五間,東齊堂七間……”可知遼乾統(tǒng)七年(1107年)之前,奉國寺已初步形成七佛殿、法堂、觀音閣、三乘閣、彌陀閣、伽藍堂、長廊等格局,唯有四十二尊賢圣造像至金天眷三年續(xù)裝,至金明昌三年(1192年)完成。另據(jù)奉國寺內(nèi)考古發(fā)掘情況,有學(xué)者對遼代奉國寺主要建筑格局進行如下復(fù)原:中軸線上自北向南依次為前山門五間、伽藍堂一座、重樓觀音閣三間、大雄殿九間、最后為后法堂九間,觀音閣東西兩側(cè)對稱布置三乘閣和彌陀閣,大雄殿前東西兩側(cè)對稱置賢圣洞一百二十間[9]。(圖五)
圖五 遼代奉國寺復(fù)原圖(據(jù)《義縣奉國寺》,文物出版社,2011年)
另據(jù)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大奉國寺莊田記》記載,可粗略推測元代時奉國寺周邊街巷布局(圖六)。但值得注意的是,碑刻記載城東北隅有寶勝寺一處,今義州城東北隅為城隍廟,城隍廟內(nèi)石幢記廟始建于遼天慶十年四月(1120年),年代早于碑刻,若此,為何碑刻僅提城東北隅之寶勝寺而不及城隍廟?由于碑刻所記零散,僅能夠依此推測部分建筑位置,至于遼至明代城市布局是否改變,未有更有力證據(jù)。
圖六 元代奉國寺周邊街巷布局示意圖
金元之際,據(jù)《大元國大寧路義州重修大奉國寺碑》記載:“未幾,義□□起,遼金遺剎,一炬殆盡,獨奉國寺孑然而在?!眳s“經(jīng)庚寅地震,欹斜崩塌,殆不可支”。此為元世祖忽必烈庚寅年即至元二十七年 (1290年),大寧路治所武平(寧城)發(fā)生地震,奉國寺受災(zāi)嚴重。關(guān)于這次地震亦見于《元史·本紀·世祖》:“癸巳,地大震,武平尤甚,壓死按察司官及總管府官王連等七千二百二十人,壞倉庫局房四百八十間,居民不可勝計?!焙蟆斑m遇普顏可里美思公主,帝之堂妹,駙馬寧昌郡王,氏族元冑,發(fā)上愿,期立殊功,乃施元寶一千錠,繒帛馬牛數(shù)亦稱是,續(xù)降之物不可勝紀”。[10]
明時,奉國寺先后進行過3次修葺[11],規(guī)模不大。清代時,先后對奉國寺進行了七次修葺,分別為康熙四十五年[12]、乾隆十八年、乾隆二十一年、嘉慶十六年、道光二十七年、光緒十年、光緒十四年,同時也進行部分增建[13]。
目前,奉國寺以山門、無量殿、大雄殿為中軸線,西側(cè)附西宮禪院,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為牌樓三間、無量殿三間、大雄殿九間。其中,山門與牌樓坐落于低緩臺基上,無量殿和大雄殿坐落于月臺上,形成了山門、無量殿、大雄殿三個逐級升高的三階臺基,鐘亭和碑亭沿中軸線對稱,分列于月臺東西[14]。
義州城建置甚早,至遲在遼代時,城內(nèi)西南及東北隅就已經(jīng)建筑塔、寺。本文前述至明之前城未有大改動,則其城垣4500米符合隋唐時期一般州府城城周建置,考慮到遼代東北地區(qū)城市建設(shè)沿襲前制,且城內(nèi)未發(fā)現(xiàn)唐代遺存,所以該城極可能為遼代始建。至于遼至明時期城市是否向東北方向擴建,未見有力證據(jù)。目前所知,明之前義州城為土城,明后以磚砌城,平面為長方形,西北隅為公署區(qū),清光緒十三年凌河漲水沖毀城西北角,故現(xiàn)義州城平面為切除西北角的長方形。義州城城墻自明代指揮使何浩修筑始,共歷經(jīng)十一次修葺。城內(nèi)有東西向、南北向兩條主要街道,分別為東西街和南北街,兩街交叉處有鼓樓一座,對比山西汾州城,另考慮到鐘鼓樓制度在元代確立的歷史背景,故大致推測義州城內(nèi)鼓樓或為元代時增建。城東街南部原為元代知州署所在,后為明代廣寧后屯衛(wèi)治所,清為義州知州署所在地。古樓東北處元代為達魯花赤署所在,明代為義州衛(wèi)署,清初為察哈喇王府,其內(nèi)格局較前稍變,后繼屬清義州城守尉署。
城東街以北有遼開泰九年所建奉國寺,遼乾統(tǒng)七年之前,已初步形成七佛殿、法堂、觀音閣、三乘閣、彌陀閣、伽藍堂、長廊等格局,唯有四十二尊賢圣造像為金天眷三年續(xù)裝,至金明昌三年完成。清代新增了禪林、大悲殿五間、韋馱殿一間、龍王土地配殿二間,山門三間、萬壽殿三楹、牌坊一座、正門一間、鐘亭一座,并砌筑圍墻環(huán)護寺院。
[1]乾隆四十四年《盛京通志·疆域志》,卷八。
[2]《魏書·地形志》:狼河;《遼史·地理志》:靈河;《金史·地理志》:凌河;《元一統(tǒng)志》:凌水;《明一統(tǒng)志》:大凌河;《讀史方輿紀要》:惡河或惡木林河;《熱河志·輿地志》:傲木楞河。
[3]參考《義縣志·沿革》、《群策匯源》卷十三、《盛京通志》卷二十三、《續(xù)文獻通考·輿地考》卷二百二十九,古冀州上遼中京道條。
[4]a.劉謙:《明遼東鎮(zhèn)長城及防御考》,文物出版社,1989年;b.馮永謙:《遼史地理志考補——上京道、東京道失載之州軍》,《社會科學(xué)戰(zhàn)線》1998年第4期;c.呂昕娛:《試論遼代義州諸問題》,《蘭臺世界》2012年第9期。
[5]遼代時“義州”作“宜州”,遼代“義州”所指為義豐縣或開義縣,據(jù)考《咸雍八年創(chuàng)建靜安寺碑銘》與《大安七年耶律昌允妻蕭氏墓志》,“義州”為今之內(nèi)蒙古赤峰市。此處因義、錦并列,又有“北海州”字樣,故所指應(yīng)為遼代之“宜州”。
[6]a.宿白:《隋唐城址類型初探(提綱)》,《紀念北京大學(xué)考古專業(yè)三十周年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b.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c.張馭寰:《中國古代縣城規(guī)劃圖詳解》,科學(xué)出版社,2007年。
[7]a.吉林省博物館:《吉林他虎城調(diào)查簡記》,《考古》1964年第1期;b.仁岷:《塔子城懷古》,《中國地名》2006年第11期。
[8]王鶴齡等:《義縣志·建置志》,中卷,民國二十年。
[9]遼寧省文物保護中心:《義縣奉國寺》,文物出版社,2011年。
[10]張連義:《解讀〈大元國大寧路義州重修大奉國寺碑〉》,《北方文物》2007年第3期。
[11](明)嘉靖十五年《補修奉國寺圣象記碑》、(明)萬歷三十一年《重修義州奉國禪寺碑記》。
[12]李勤璞:《義縣奉國寺拘留孫佛像裝藏經(jīng)卷及其與察哈爾王府關(guān)系初探》,《社會科學(xué)輯刊》,2007年3月;康熙四十五年《大清國重修義州大奉國寺碑記》載“至本朝康熙三年,有山海關(guān)衲頭僧募貲修葺,至康熙十三年而告成,至三十七年地震,棟宇推毀”。《盛京通志·制備考》:“義州城在廣寧西北九十里,國初,地屬外藩,康熙十四年以其地內(nèi)屬?!惫剩滴跞曛潦曛g的修葺,應(yīng)為察哈爾和碩親王封義州之時。
[13]建筑文化考察組:《義縣奉國寺》,天津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
[14]遼寧省文物保護中心:《義縣奉國寺》,文物出版社,2011年。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xué)考古文博學(xué)院)
[責(zé)任編輯 趙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