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涵妃
吉利做過很多事情,辦過閩南傳統(tǒng)建筑同好會,開過講座,寫過雜志,學過南音,擔任過泉州豆瓣小組的組長,最近還在泉州辦了一場以書為主題的集市。從最初個人的趣向,到如今公共活動的策劃,熱愛泉州本土文化的他,不斷學習、蓄積、實踐,也不斷輸出。關于理想,關于本土文化,他總是能夠言之有物,也擲地有聲。
吉利一邊捧著西瓜,一邊說著吃瓜拯救世界。這是個每年西瓜季都要翻出來的腦洞“吃瓜論”:摩尼教很早就來到泉州,為眾多外來宗教之一,而摩尼教對選民的規(guī)定中,有每日提煉光明因子(這里指吃飯)一次。素食含光明因子多,其中最多的就是瓜類,吃的越多得救的光明因子越多。摩尼教的教義“二宗三際”,提煉光明因子是為與黑暗斗爭,等提煉足夠時,光明耶穌會再次降臨,拯救余下的光明,所以對摩尼教來說,吃瓜是可以拯救世界的。日常生活因為貫穿著傳統(tǒng)文化的知識點,聽起來十足趣味。
吉利是個有意思的人,常聽周圍的人提起吉利,說他做過很多事情,掰掰指頭也算不過來。在泉州,好像沒有人不認識他,身邊的朋友調侃他是大街小巷耳熟能詳?shù)拇蠹t人。此話其實也不虛,他曾經(jīng)辦過閩南建筑同好會,開過講座,寫過雜志,學過南音,擔任過泉州豆瓣小組的組長,最近還在泉州辦了一場以書為主題的集市。
聊到一些專而精的點,電影、傳統(tǒng)建筑、神明,吉利總是停不下來 ,一旦聊到他自己,話又收住了,只說不值得一提 。這些也許不會寫進履歷,聽上去頗為理想的經(jīng)歷,其實背后卻有說頭。
玩出一場本土分享會
吉利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得很滿,跟他對話時,不是剛聽完一個分享會,就是在去一場講座的路上。也許一切要從9年前,他剛回泉州工作說起。吉利老家在泉州郊區(qū)的村子里頭,很早就被拆了,并入洛江區(qū)。大學的時候,因為學的是傳播學,老師帶大家研究SNS網(wǎng)絡,要求他們觀察一下豆瓣社區(qū),他就開始關注豆瓣。2008年畢業(yè)回家鄉(xiāng),泉州對他來說是陌生的,一個認識的人都沒有,對閩南傳統(tǒng)文化毫無了解的他,就把豆瓣當作一個窗口,從那個時候起,慢慢地,跟泉州一些本土的文化青年們“混”熟了。
他還很喜歡看電影, 跟朋友們在一起,前前后后做了很多活動,他的豆瓣如今已經(jīng)標注了兩千多部影視作品,稱得上是個電影狂人。也因為喜歡建筑,他翻閱了不少建筑方面的書和資料,比同齡人懂得多一些,在沒有微信的年代里,他時常在qq群里分享一些建筑的細節(jié),他的豆瓣相冊里也有很多關于泉州傳統(tǒng)建筑的照片。后來他們說,要不干脆開個講座吧 ,于是從線上分享到線下活動,“閩南傳統(tǒng)建筑同好會”就這么成立了。
不知是愛好的內驅力太足,還是吉利本身的行動力,關于閩南傳統(tǒng)建筑的分享堅持了好長一段時間,線下活動也做過兩次。建筑與電影,本土與文化,這些東西像某種方法論,打開了他對這座城市的認知,也讓他開始熱愛并熟悉本土人文。即使后來因為精力不夠,沒能繼續(xù),但他像個能量充足的盒子一樣,源源不斷地蓄積與輸出著。
一個人籌劃了一場書市
一旦有想法,吉利會持續(xù)關注,并把它“變現(xiàn)”。從個人的趣向,慢慢地到公共活動的策劃,他好像與這座城市密不可分了。泉州本土傳統(tǒng)文化對他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就像他常跟人舉的一個例子:傳統(tǒng)農(nóng)耕社會里,牛是重要的勞動力,人們不可能去殺牛吃牛,泉州之所以會有吃牛肉的食俗,包括牛肉做法里頭的咖喱、辣,都不是本地的傳統(tǒng),是阿拉伯人帶來的習慣。他覺得驕傲的閩南文化,內核就是這樣的開放,就是大量的對外交流。
文化是非常生活化的東西,這在泉州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泉州看戲氛圍濃厚,上個月在公演的打城戲的目連戲,全場座無虛席,有老年人更有年輕人。吉利說,這就是泉州人再日常不過的東西。他曾算過泉州有將近兩百四十幾個神明,還有一套“蹭戲理論”,如果每個神明都有誕辰,生日一般最少慶祝三天,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有戲可看,這些戲是演給神明看的,我們都是在蹭戲,托了神仙的福。
最近在朋友圈頻頻被提起的泉州青苔二手書市,也是吉利一手操辦。這樣專門只做書的市集,別說在泉州,對每周都有市集的廈門來說,也是頭一回。有書市、場刊、主題讀書會與講座的青苔市集,從策劃、執(zhí)行、客服、美工到文字全都是吉利一人包攬。最開始他只是有與書、與詩歌有關的零星想法。吉利朋友圈有很多人發(fā)自己寫的詩,這些朋友對生活的敏銳度,讓他從心底喜歡,想著日常的生活已經(jīng)離文學很遠了,普通人更接觸不到,不如把它們做成一張小報紙,可以傳閱起來,后來想做二手書市的時候,就把它們結合在一起,做成了場刊。
策劃這場書市的過程十分痛苦,實際的效果卻也遠超所有人的想象,不僅吸引了很多愛書之人前來參加,還得到芥子書屋、安平書房、廈門琥珀書店這些身邊朋友的現(xiàn)場支持,氣氛熱烈,有人甚至以當年閩南傳統(tǒng)建筑同好會的身份來參加,到的人、現(xiàn)場的交流反響也十分不錯,有人說比廈門很多市集都要做得好。
市集結束之后,他又像清零了一樣,開始思考種種不足。也許對在地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熱愛,會讓自己被圈在條框里,一方面是專注,另一方面也可能陷入不夠開闊的窠臼,這也許會偏離泉州文化最本源的開放與包容。他在青苔的公眾號里寫到,希望二手書市有造血功能,繼續(xù)辦下去,在保持初心的基礎之上,以定期書市的方式,生存并持續(xù)運作下去。
泉州的本土文化氛圍足,吉利將獨特的文思用于生活點滴,更用于本土文化的推廣傳承,無形間做的事情,符合自己對這座城市的期待,也符合很多人對這座城市的期待。
對話:海峽旅游×吉利
海峽旅游:為什么會做一些關于本土文化的實踐?
吉利:胡適先生有句話,文化不過就是人民的生活方式,泉州曾經(jīng)是國際大都會,我作為泉州人也很自豪,我們就是以這種方式來生活,不做作,很真實。做這些事情的原動力,其實都是出于喜歡,開心就好。就像我為什么組織一場書市?兩個核心概念:一是公益開放,二是為參與到書市當中的個人或書店,帶來一些最直接且實在的利益。這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圖個開心。
海峽旅游:對未來自己想做的事情與泉州本土文化生活的期待?
吉利:這幾年很多人都在挖泉州的文化,我前幾年對泉州的一些文化的東西有所了解,現(xiàn)在這么多人在做,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是應該有新文化進來,我們堅持的傳統(tǒng)是開放的,不能以封閉的做法來做傳統(tǒng)。我認為我應該是懂得文化的內核所在的,所以希望未來能做一些新的不一樣的東西,比如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