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大學開始,就認識了著名的人像攝影師安迪·厄爾(Andy Earl),他給許多歌星都拍過專輯封面,從Bow Wow Wow(20世紀80年代英國音樂組合)到麥當娜(Madonna Ciccone)。他跟我說的第一件事就是:“千萬不要找客戶經(jīng)理,千萬不要找經(jīng)紀人,千萬不要搞個人工作室,因為這些東西都是巨大的開銷。”我把這句忠告記在了心里。
我剛開始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我就列出了一個我想要接觸的名單,上面是100名當時最知名演員的名字。結(jié)果我在創(chuàng)業(yè)的六年之內(nèi)真的和他們都見了面。我的做事風格和工作量讓人們認為我是美國人。當人們得知我才45歲,來自英國小縣城諾??说臅r候,都大吃一驚。
一般來講,一個人踏入攝影棚進行拍攝的時候,往往會覺得好像到了一個診所:灰色的墻壁,背景里是外觀詭異的破舊皮沙發(fā),以及滿地的電線。其實在酒店開一間房當影棚是行得通的,因為你會覺得好像去別人家做客一樣。
如果有名人來找我接洽,經(jīng)紀人除外,我會放開和他聊,起碼要聊上一個半小時。前一小時,除了工作我們幾乎無話不談,甚至于比較個人化的問題。我和喬治·克魯尼(George Clooney)第一次見面就足足聊了四個小時。我一般都在客人到來之前把一切都布置好。我沒有雇傭助手,我的燈光都很簡單明了,我盡量不把事情復(fù)雜化。我的主光源功率足夠大,同時可以作為補光,此外,我還會配置一盞背景燈。我現(xiàn)在用的布光方法跟我19歲時用的完全一樣。我認為,攝影依靠的不是燈光,不是相機,不是設(shè)備,是你創(chuàng)造和捕捉的瞬間。為了尋求靈感,我經(jīng)常觀摩各種老電影,看看人家是如何布光的。
我不屬于指導(dǎo)拍攝對象的攝影師:往左邊一點,往右邊一點。如果你見過大衛(wèi)·貝利(David Bailey)拍攝的話(安迪·戈茨早期曾做過貝利的攝影助理),就會明白他才是攝影的主導(dǎo)者。有時候我會通過講一些“帶色兒”的笑話(我腦子里有不少藏品),抑或是把人灌醉來制造一些精美的瞬間。
沒錯,我的確把人灌醉過!因為我們一般都是邊聊邊喝,聊的時間長了,就容易醉。其實,很多名人都不喜歡被人拍照,尤其是演員。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就告訴過我其中的原委:因為演員表演時總是被要求不要盯著相機鏡頭。
我還讓一些名人做出一些你在他們的其他照片中看不到的動作。不論是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還是梅麗爾·斯特里普(Meryl Streep),拍攝前我都會在谷歌上搜索他們的表情:實際上每個人拍出的照片都有一種“照片臉”,我必須打破那些照相條框,比如似笑非笑的表情,或是眼睛往下看,還有把手插入頭發(fā)里。你要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他們,如果攝影棚里只有兩個人,那么彼此之間建立友情并不需要太長時間。我一般拍攝都不超過10分鐘。如果我不能用頭10張照片搞定拍攝,那我肯定做錯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