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清
石城民間舉行的天符醮是道教齋醮的一種,但也不完全等同于道教齋醮,因為天符醮從儀節(jié)到意念都與道教的齋醮有差別。醮,原指道教在舉行大型科儀活動后進行的祭禱諸神的儀式。齋指在祭祀前,必須沐浴更衣,不食葷酒,不居內(nèi)寢,以示祭者莊誠。按照醮和齋的原意,在道教的齋醮儀式當中道士與信眾都應行素食。但是,石城縣的天符醮,雖然儀式規(guī)范流程與道教齋醮儀式大體一致,但是打天符醮的整個過程中都是以葷食為主打菜。這意味著在信眾甚至道士的意識中并沒有道教的意識和觀念。甚至當我問及后稷廟打醮大家為何不吃素時,做飯的阿姨很疑惑地反問我:“為什么要吃素啊,我們的后稷老爺又不是齋菩薩。”
客家不少地方都有打醮的習俗,例如廣東不少地方人們熱衷于打太平清醮,石城縣主要是打天符醮。當然,度亡醮儀是在客家喪事活動中必備的一種儀式,但因地區(qū)差異也會有所不同。根據(jù)打醮的目的,可將醮分為平安醮、瘟醮、慶成醮、火醮等。在客家地區(qū),筆者認為根據(jù)醮儀的空間單位,又可以分為廟醮、村醮、屋醮、家醮。雖然在不同的空間里打醮的儀式和內(nèi)容可能不會相差太大,但是打醮的時間和目的卻大不相同。廟醮一般是在一年當中的固定時間里舉行,并且是每年都會如期舉行的常態(tài)性活動。打醮的目的也比較籠統(tǒng),驅(qū)逐的對象和祈福保佑的對象都具有模糊性和廣闊性。但是村醮和家醮完全不同,打醮的時間并不固定,往往是村里或者家里發(fā)生了一件亟待解決的事情或者迫切想要達到某種目的時才會請道士來打醮。
綜觀客家地區(qū)的醮儀,雖然一定程度上借鑒了道教的醮儀規(guī)范,但是不管是從打醮的具體過程,還是從民眾關注醮儀的角度來看,客家醮儀都有了地方化的趨向,甚至成為一種地方特色文化,并且這種文化日漸脫離道教的規(guī)范體系。
本文所觀察的天符醮,是在2015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至初六,在江西石城縣興隆村后稷廟舉行的,醮期為兩天一夜。后稷廟,曾名配天廟、后稷祠,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原址在今縣城西紙錢崗,后遷建于今城北郭頭街北端鎮(zhèn)武樓“閩粵通衢”東鄰,曾幾經(jīng)毀建修葺,1983年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廟內(nèi)藏古碑五塊(明代兩塊,清代三塊)。并不是只有后稷廟打天符醮,伊公廟、天符廟、太太廟等也打天符醮。在石城一名廖姓道士那里,有一本他父親傳下來的關于石城各神廟的建醮科本,里面記錄了石城縣主要神廟的建醮事儀。如關于后稷廟建醮科記載如下:
后稷廟建醮科
稱圣號 步虛 香偈
勅封教民稼穡,配天后稷五谷尊王、后宮夫人胡氏娘娘、王子王孫王妃圣眷。左丞右相眾位大神,左文班右武烈。有感高真祖師天地水府三官大帝,本案華光藏主妙吉祥如來勅封甄武祖師,一切靈祗,化公化母,陰陽大神,抽簽童子,判達郎君,廟堂土地,有感神祗合廟文武,一切圣眾。醮筵海會,無邊列圣,成忘鴻慈,洞開靈鑒。
安座獻供進表化財結尾由人活套后稷廟建醮科終
從這一文獻可知,這是一場符合道教科儀的醮儀,步虛、香偈、獻供、進表、化財?shù)榷际钦?guī)的道教齋醮儀式中所具有的規(guī)范。從這里也能了解,整個天符醮大概要經(jīng)歷哪些過程,但是天符醮在實施的過程中并非簡單得如表所述,道士一般都會根據(jù)當?shù)氐奈幕卣鳌⒚癖姷乃枷胗^念和對事物的接受方式,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地展開儀式。石城縣后稷廟天符醮儀式過程如下:
五月初五大清早,道士就在后稷福主殿前設置好了壇,并開始誦經(jīng),這一天除了誦經(jīng)沒有其他儀式。不過在初五之前,將早就準備好的一艘紙龍船請進廟里,放在一個裝有冥幣并且盛著水的臉盆上,臉盆和船中間用十根香橫放著隔開。自從船請進廟里之后,就要一直用香火供奉,到初六下午三四點的時候,就用冥幣塞滿整個紙船。初六是打天符醮的高潮。上午是誦經(jīng),下午請神吃飯,晚上驅(qū)鬼、放生、化財。初六午飯過后,道士將醮壇由后稷神殿下轉(zhuǎn)移到天井處。在道士轉(zhuǎn)移醮場的同時,廟里的各位工作人員在殿前擺上五張八仙桌,分別插上青、黃、赤、白、黑五面旗頭。桌上擺放著九菜一飯一酒(以葷菜為主),八副碗筷(此時碗筷擺放不整齊),一串鞭炮。一切就緒之后,三位道士加上一位嗩吶手,就開始吹吹打打起來,念各種祭文,吹打幾分鐘后,領頭的廖道士就會去上香。頌唱大約半個時辰之后,廖道士就拿著一塊竹板作為法器四面八方地作揖,然后一位一位地請神入座。請神入座類似于客家人擺酒席請貴賓安座。首先是向入座者作個揖,然后向八仙桌作個揖,擺好碗筷,為客人拉開凳子,用一個請的手勢請客入座,最后再作個揖。每一位神入座,道士都是重復同樣的動作。在一張桌子滿員之后,道士會將事先擺好的鞭炮燃放。在五張八仙桌的神全部入座之后,廖道士帶著廟里的一位理事,依次給每一位神添酒,添酒的過程也是道士先向神作揖,隨從的理事再添酒。添酒在五桌之間要循環(huán)三次。第三次添完酒之后,整個請神吃飯的儀式就結束了,廟里的工作人員迅速將碗筷收拾干凈,然后來廟里朝拜的信眾和所有的工作人員開始吃飯。當人們都在吃晚飯的時候,道士們在紙龍船前擺好供品,點蠟插香,最重要的是在地面上事先畫好的葫蘆里面點上24根小蠟燭。晚飯過后,所有的桌凳都要撤掉,地面打掃干凈。道士重新設置道場。道士們用石灰在地上畫上各種線條,整體上看,像是一棵向四周散發(fā)枝葉的參天大樹?!胺◣煛毕仁钦b經(jīng),然后穿上蓑衣、戴上斗笠、拿起各種武器(有掃把、木棍、鐵桶等)沿著畫好的線向四面八方驅(qū)鬼,嘴里不斷喊著“嘔噓”(石城方言,驅(qū)趕東西的詞語,意為“走開”),將鬼怪趕往廟門外。驅(qū)鬼之后,廖道士牽起一只事先綁好的鴨子,放上紙船,把紙船送到河邊焚化,鴨子在水里拍打一圈就牽回廟里宰殺或者繼續(xù)飼養(yǎng)。焚燒紙船不僅代表討好惡鬼,給他們送去財富,更是將從各家各戶掃舵到的一切不祥之物焚燒凈盡,使民眾能夠獲得健康、平安。
石城縣后稷廟、伊公廟、天符廟、太太廟等打的天符醮都有建壇、請神、一日三朝、安座、獻供、進表的格式。“一日三朝”來源于古代道教齋醮的標準格式。《道藏》所載自漢唐以來的齋醮儀式無論是金箓、玉箓或是黃箓齋儀,都有“一日三朝”的規(guī)范,分別稱為清旦行道、午旦行道和落景行道,明代以后逐漸簡化為“三朝”。在整個儀式中,道士使用的經(jīng)文為道教教文,這使得整場天符醮醮儀都難以與道教分離。閔智亭道長認為:“道教大約在隋代以前,以降真至神道場謂之齋,酬神謝恩道場謂之醮,隋唐時把求神免災的設壇祭禱儀式統(tǒng)稱為齋醮,或直接為醮?!卑凑者@種說法,石城縣的天符醮也屬于道教齋醮的一種。
但是,天符醮已經(jīng)不完全屬于道教,在傳播的過程中,它吸收了石城當?shù)氐奈幕?,地方性特色更加明顯。其實天符醮在本土化的過程中也是在向民眾靠近,更加具備民間信仰的成分。雖然天符醮請的是道士作法,但是本次活動既沒有固定的組織機構,崇拜對象也不固定。更重要的是對于道士在醮場中念什么經(jīng)、擺什么壇,民眾其實既不了解也不是很關心,而他們對天符醮中那些重要的非文案儀式象征意義的并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儀式形式卻了解得比較多。例如,請神吃飯是為了讓它們幫忙驅(qū)除鬼怪,廟內(nèi)畫線驅(qū)鬼是為了將躲在各處的小鬼都驅(qū)趕出去,在河邊焚燒裝滿冥幣的紙船是為了安撫野鬼不出來禍害鄉(xiāng)民,將鴨子遷往河里戲水是象征放生,為民眾祈福修德。這每一個過程并不需要道士作專門的講解,了解當?shù)匚幕娜硕寄芮宄孛靼灼渲械暮x。
具體來說,天符醮在石城的本土化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醮儀名稱。天符(府),顧名思義是天上的神府,也就是說打醮請來的都是天上的神仙,即使請神名單中有廟中的神,但他們也一并被列入了神仙的班列。因此,天符醮的得名也與當?shù)孛癖姵缟窦晒碛嘘P。第二,醮儀中所使用的語言。在整個打天符醮的過程中,不管是誦經(jīng)文還是念、唱文書,道士所使用的都是當?shù)胤窖浴5谌?,醮儀中的法器。道士在整個天符醮儀中雖然穿法袍,拿朝板,但是在驅(qū)鬼過程中,道士脫下了法袍,穿上了蓑衣,拿起了如鋤頭、鐵鍬還有掃把之類的農(nóng)具、生活用品作為法器驅(qū)趕惡鬼。第四,醮儀儀節(jié)。石城天符醮中各部分儀式,大多數(shù)都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模仿。以請神吃飯為例,天符醮中的請神吃飯禮儀很好地借鑒了客家宴席文化的內(nèi)容。首先是桌與桌之間的尊卑地位。在客家宴席中,一般在廳堂里或者廟里,以離神龕最近的(有左右兩列的話以左邊的)那一桌為首席,其他各桌平等。在同一桌內(nèi),正對大門座位為上席,剩下的從上席向兩邊擴散,左右地位依次遞減。接著主人會根據(jù)尊卑從首席開始安座,第一位入座的當然是首席中的上席了。以前在客家地區(qū),如果首席沒有開吃,其他桌的人都不能動筷子,每上一道菜也要由每桌的上席先夾,其他人才能吃。等來賓都入座之后,客家地區(qū)都有放鞭炮的習慣,意味著開席了。開席之后,主人一般都會各桌去給客人倒酒、敬酒。其實對比天符醮中的請神吃飯,不管是道士請神入座從首席的上席開始,還是之后的放鞭炮、倒酒,都完完全全是客家宴請文化的一次再現(xiàn)。
除此之外,石城天符醮的驅(qū)鬼儀式借用了當?shù)匚仔g文化的許多內(nèi)容,用紙龍船盛冥幣也與當?shù)囟宋缡⑿匈慅堉塾嘘P。端午期間,石城一些大的廟宇都會組織龍舟隊參加政府組織的龍舟賽,在民眾心中這不僅是一項強身健體的運動,龍更有帶來財富、驅(qū)逐邪惡的意義。
綜上所述,從石城縣天符醮道士所使用的語言、法器以及儀式過程中對當?shù)匮缯堬L俗的模仿,都表明客家醮儀具有本土化的趨勢。而這種本土化也是佛、道思想與客家民間信仰文化融合的結果。客家醮儀雖然與傳統(tǒng)的佛、道醮儀相比,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也是這種適應民眾需求的本土化轉(zhuǎn)變促進了地方文化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