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紅英
·??谱o理·
“二人三囑”生死教育模式在晚期癌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成紅英
目的 探討“二人三囑”生死教育模式在晚期癌癥患者中應用的護理效果。方法 將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科進行治療且自愿參與研究的90例晚期癌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研究組應用“二人三囑”生死教育模式護理。對照組應用傳統(tǒng)模式護理。比較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況、疼痛程度、生活質(zhì)量、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及護理滿意度的差異。結(jié)果 研究組護理后SAS、SDS、NR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生活質(zhì)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 <0.05)。結(jié)論 “二人三囑”生死教育模式能夠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腫瘤;生死教育模式
癌癥是目前對人類生命造成威脅的主要疾病之一,患者承受著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痛苦,尤其是晚期癌癥患者。盡管目前醫(yī)療技術(shù)有了長足進步,患者的癥狀得到了不同程度控制,但我國對癌癥患者的治療和護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1]。死亡是晚期癌癥患者不可避免的過程,在臨床護理中,由于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醫(yī)護人員及家屬形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 即避免與晚期癌癥患者談及死亡。由于無法了解患者內(nèi)心面對死亡的真實感受,使患者在一種恐懼、擔心、猜疑之中度過人生最后的旅程, 得不到適當?shù)闹С趾蛶椭?,甚至遺憾離世[2]。生死教育是臨終關(guān)懷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 目的在于幫助瀕死患者克服對死亡的恐懼, 使其從復雜的心理定勢中解脫出來,學習/準備死亡, 面對死亡, 接受死亡,坦然接受及面對現(xiàn)實,避免極端行為及情緒失控,力爭達到無痛苦、體面、有尊嚴、坦然、平靜、安詳?shù)淖咄耆松淖詈笠怀蘙3]。“二人三囑”生死教育模式包含了回顧“人”生,不枉此生;尋找“人”生的意義;預先“囑”咐家人及醫(yī)護人員各項醫(yī)療指示,減少肉體痛苦;立下遺“囑”,安排離世后的事宜;感恩寬恕,家人?!皣凇焙妥8T趦?nèi)的生死教育內(nèi)容。本研究對我科45例晚期癌癥患者應用“二人三囑”生死教育模式護理,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科進行治療的90例晚期癌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經(jīng)組織學或者細胞學確診為晚期癌癥患者,且患病時間和知曉自己病情時間均超過1個月,預期生存時間在6個月內(nèi);(2)精神正常,能進行日常交流;(3)年齡超過20歲,低于80歲,且自愿參與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有精神病史患者;(2)病情惡化、嚴重失能和腫瘤腦轉(zhuǎn)移等病情危重患者;(3)意識障礙,無法進行溝通交流患者;(4)不知曉自身病情患者;(5)在研究過程中,因出院、死亡以及拒絕繼續(xù)參與課題研究等原因而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6)不愿意參加課題研究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5例。研究組男性21例,女性24例,年齡52~74歲,平均(59.8±10.2)歲;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齡53~73歲,平均(60.8±11.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傳統(tǒng)模式護理。研究組應用“二人三囑”生死教育模式護理。
1.2.1 對患者進行“人”生回顧干預 選擇患者狀態(tài)較好時段對患者進行人生回顧,回顧患者的未成年和成年生活,回顧整個癌癥經(jīng)歷,讓患者感到不枉此生。
1.2.2 幫助患者找到“人”生的意義 癌癥患者多經(jīng)歷了形象衰退和身體衰弱的過程,對生活絕望,要加強與患者的交流,與其多談論一些生活日常安排、業(yè)余愛好以及治療方案等積極向上的話題,調(diào)整患者心態(tài),幫助患者建立與癌癥斗爭的信心,找到人生的意義。
1.2.3 讓患者及其家屬遵循醫(yī)“囑” 應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宣傳教育,遵守各項醫(yī)療指示,以最大的程度減輕患者的痛苦。
1.2.4 立下遺“囑” 立遺囑可以幫助患者安排離世后的事宜,讓患者沒有遺憾的面對死亡。
1.2.5 對患者進行生死教育 選擇在患者情緒穩(wěn)定時對其進行死亡教育,與患者討論他人和自己對待死亡的看法等,幫助患者坦然接受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也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生活,提高臨終階段的生活質(zhì)量。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況、疼痛程度、生活質(zhì)量、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以及護理滿意度。心理狀況采用Zung設計的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價,其中SAS陽性為評分超過50分,SDS陽性為評分超過53分[2]。疼痛程度采用數(shù)字疼痛分級法(NRS)進行評價,讓患者根據(jù)自己的真實感受來選擇表示疼痛強度的數(shù)字,以此表示患者的疼痛程度[3]。生活質(zhì)量采用SF-36生活質(zhì)量評價量表進行評價,主要包括生活滿意度、健康指數(shù)、一般感情指數(shù)和情感4個維度,生活質(zhì)量與評分成正比。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主設計的調(diào)查問卷進行評價,分為不滿意、滿意和非常滿意三個等級。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2.1 兩組護理前后SAS、SDS評分的比較,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SAS、SDS評分的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護理前后NRS評分的比較,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NRS評分的比較 (分
2.3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zhì)量評分的比較,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zhì)量評分的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比較,表4
表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比較 n(%)
2.5 兩組護理滿意度的比較,表5
表5 兩組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n(%)
注:χ2=6.48,P<0.05
隨著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日益加快,癌癥患者的數(shù)量也不斷上升,但由于受到目前醫(yī)療水平的限制,多數(shù)癌癥患者在發(fā)現(xiàn)時已發(fā)展至晚期。晚期癌癥患者的機體功能和情感方面都會受到嚴重影響,易產(chǎn)生焦慮和抑郁等不良的情緒,這些特殊的心理狀態(tài)會加重患者病情,縮短患者生存時間,降低患者的生命質(zhì)量[4,5]。相關(guān)報道[6]指出,大部分晚期癌癥患者都有疼痛和疲乏癥狀,其中有28%的患者每天經(jīng)受著疲乏和疼痛的痛苦,給患者帶來了巨大折磨,加上死亡造成的精神壓力,使患者產(chǎn)生了悲觀、失望等不良心理,患者對疼痛耐受性降低,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進而使患者的臨床癥狀更加明顯[7]。因此,應對患者進行適當?shù)慕逃?/p>
患者難以接受自己患癌癥的事實,常出現(xiàn)不良的情緒反應和嚴重的心理應激反應,進而對癌癥的治療效果和康復程度造成重要影響[8]。目前,醫(yī)護人員對于患者的心理問題往往重視程度不夠,對于心理問題的主動性和預見性不足。而患者家屬為了保護患者,想盡一切方法向患者隱瞞病情,有的患者甚至死亡前都不知自己病情,導致患者無法完成自己心愿,我們應尊重患者的隱私權(quán)和知情權(quán)[9]。研究認為,晚期癌癥患者的心理過程主要包括5個階段,分別為否認、憤怒、協(xié)議、憂郁和接受,應根據(jù)不同階段的特點,對患者采用針對性的措施,使其在心理上得到解脫,在精神上得到平衡[10,11]?!岸巳龂凇鄙澜逃J桨松仡櫤蜕澜逃膬?nèi)容?;仡櫤椭匦抡匣颊咭簧械闹匾?jīng)歷,剖析一生中未解決的矛盾,幫助患者建立完整、有意義的人生觀,發(fā)現(xiàn)新的生命意義,從而更積極的面對自己接下來的治療,聽從醫(yī)護人員的各項醫(yī)療指示,減少肉體痛苦,提高生活質(zhì)量[12]。生死教育能夠幫助晚期癌癥患者正確面對自己的死亡,認識到死亡是人類生命歷程中必須經(jīng)歷的一部分,進而消除患者對死亡的恐懼和焦慮等心理,建立正確、科學的死亡觀,坦然面對死亡。醫(yī)護人員找到合適的機會告知患者病情,使其能夠掌握自己的狀況,積極做好各方面準備,立下遺囑,安排離世后的事宜,盡早完成自己的心愿。同時,也要對家屬進行生死教育,使其接受患者必須面對死亡的事實。通過感恩、寬恕和祝福等方式陪患者度過人生中的最后時光,提高患者臨終階段的生活質(zhì)量[13]。
本研究通過“二人三囑”生死教育模式干預晚期癌癥患者,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SAS和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經(jīng)過“二人三囑”生死教育模式護理后,患者的心理狀況得到了顯著改善,使其從恐懼和絕望中走出來,不再認為自己是家人的負擔,而是對社會和家庭有所貢獻,對生活充滿希望,有利于患者的康復,使患者處于利于治療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醫(yī)護人員與患者進行真誠交流,使患者愿意同醫(yī)護人員分享內(nèi)心真正的想法,精神上得到慰藉,有利于和諧醫(yī)患關(guān)系,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研究組護理后NR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生活質(zhì)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二人三囑”生死教育模式能夠減輕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生活質(zhì)量評價是將患者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況和社會關(guān)系等各方面綜合起來考察,能夠準確的表達患者的情況。進一步表明“二人三囑”生死教育模式對于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二人三囑”生死教育模式能夠提高晚期癌癥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進而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
1 Delalibera M,Presa J,Barbosa A,et al. Burden of caregiving and its repercussions on caregivers of end-of-life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Cien Saude Colet,2015,20(9):2731~2747.
2 湯新芳.護理倫理視域下臨終關(guān)懷的困境及其出路[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3,34(6):922~923.
3 肖惠敏,鄺惠容,彭美慈,等.人生回顧對晚期癌癥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6): 488~491.
4 金麗花.人生回顧療法對康復期癌癥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4,(2): 75~77.
5 魏軍.臨終關(guān)懷的醫(yī)療原則探討[J].襄樊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2,11(5):37~38.
6 冷海燕.音樂療法在臨終患者中應用的研究進展[J].天津護理,2014,22(1):77~78.
7 Cabilan CJ,Hines S,McCarthy A.The short-term impact of curative colorectal cancer treatment on physical activity,functional status and quality of life: a systematic review protocol[J].JBI Database System Rev Implement Rep,2015,13(5):74~86.
8 萬慎嫻,李惠玲,吳影秋,等.甲狀腺癌患者術(shù)后同伴支持系統(tǒng)建構(gòu)的質(zhì)性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0):916~918.
9 Bartley K,DeBusk K,Duff S.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bladder cancer: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Value Health,2015,18(7) : A474~A475.
10 王迎春,徐耀榮.人生回顧訪談法對宮頸癌患者自尊狀況和希望水平的影響[J].當代護士(下旬刊) ,2015,(5):73~75.
11 時慶紅.晚期胃腸道腫瘤患者應用人生回顧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5,34(21):152~154.
12 McDonald R,Chow E,Rowbottom L,et al.Quality of life after palliative radiotherapy in bone metastases:A literature review[J].J Bone Oncol,2015,4(1):24~31.
13 Lind S,Adolfsson J,Axelsson B, et al.Quality indicators for palliative and end of life care: a review of Swedish policy documents[J].BMJ Support Palliat Care,2015,5(4):413~419.
Effect of Life and Death Education on Patients with Late Stage Cancer
CHENG Hong-ying
(Department of oncology, Central Hospital of Foshan Chancheng District, Guangdong, Foshan, 528000)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life and death education on patients with late stage cancer. Method 90 patients with late stage canc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45 cases in research group
nursing of life and death education, and the 45 cases in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nursing. Psychologic status,level of pain, quality of lif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Scores of SAS、SDS and NRS in research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Scores of SF-36 in research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complication(P>0.05);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research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Life and death education can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and unhealthy emotions of patients with late stage cancer.
neoplasms;life and death education model
10.3969/j.issn.1671-8933.2017.04.004
佛山市醫(yī)學科研基金項目(2015385)
528000 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qū)中心醫(yī)院腫瘤科 佛山
成紅英,女,本科,主管護師,護士長
R73
2017-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