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亦安冉
尋訪當代蘇州園林體驗現(xiàn)代詩意與美
記者 亦安冉
實際上,所有的蘇州園林都是私家園林。曾經(jīng)14.2平方公里的姑蘇古城,有多少叫人驚艷的園子!園林曾經(jīng)就是生活起居的地方,就是過日子的地方,園林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看待世界的態(tài)度。
今天,造園的人依然還在,懷揣著古人的情懷,用今人的思辨方式,造自己的私家園林,用自己的方式,把蘇州園林延續(xù)下去。
為什么要探訪這些私家園林?因為園林是每個蘇州人的夢,從來不曾走遠過!我們從來都想更貼近那些詩意和美。
姑蘇古城14.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經(jīng)積聚著達官貴人、文人墨客,于是有了蘇州園林這樣一種獨特美好的存在。
許多園林不顯山不露水地隱在巷弄深處。官太尉橋,位于干將東路白顯橋南堍,此處小巧流水,人家枕河,與雙塔距離不遠。清代有位大詩人袁學瀾,相中了此地。這位袁學瀾,年少苦學,無奈屢試不第,在詩詞上卻成就不凡,有“詩史”、“詩虎”之稱。1852年,也就是咸豐二年,袁學瀾購買了今天的官太尉橋15、17號,建造了一座私家小園林,因為毗鄰雙塔,所以取名“雙塔影園”,袁學瀾還專門撰寫了《雙塔影園記》敘述造園始末。
有蘇州園林的精巧,更有借景入園的精妙
私家園林重生
百年之后,園宅幾經(jīng)易主,上世紀90年代末,這里生活著72家房客,曾經(jīng)的私家園林早已凌亂不堪。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進行的一次古城改造中,負責主持修復雙塔影園工程的史建華,動遷住戶,鳩工修葺;正梁扶柱,補墻理瓦;清除搭建,增筑亭榭;浚池迭石,蒔花植木。歷時三載,遂復舊觀,呈露粉墻黛瓦、飛瓴翹角之傳統(tǒng)園林宅第風貌。二〇〇六年再修門樓磚雕,制備匾額楹聯(lián),陳設(shè)幾案桌椅,園宅為之生輝,深得各方贊譽?!?006年的《重修記》,記錄了袁學瀾故居的重生。
今天漫步雙塔影園,不大的園子甚是幽深,上百年的桂花樹枝繁葉茂,石榴樹上掛滿累累碩果,磚雕門樓猶在,亭臺樓閣,粉墻黛瓦,廊橋水榭,曲橋假山,碑刻匾額,抬眼處,在飛檐翹角之上,還有雙塔的身影!有蘇州園林的精巧,更有借景入園的精妙。
主持修復者史建華介紹,蘇州園林位列世界建筑之最,既有建筑元素,更有深刻內(nèi)涵,使人一看建筑就感覺到震撼,園林里有自然山水之美,有深刻的歷史,有厚重的文化,園林建筑就是蘇州的標志。
現(xiàn)代生活的完備
隨著城市化的發(fā)展,大量現(xiàn)代化建筑涌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發(fā)生了變化,蘇州園林還要不要堅持?怎么看待城市化發(fā)展過程中園林的地位?園林的精髓要怎樣一代代傳下去?
在史建華看來,要在今天把私家園林傳承下去,就需要考慮園林怎樣和城市化發(fā)展相容,也就是觀瞻之余,也要能夠被人使用,藝術(shù)文化上的視覺美保存,生活上也要相匹配。留存?zhèn)鹘y(tǒng),保留原有的古典的院子,把園林的元素豐富和完善,但也可以稍作調(diào)整,根據(jù)新一代的要求,讓古老的東西同樣適合現(xiàn)代人的生活。
如今的雙塔影園,不僅園景秀美,更是一處令人艷羨的辦公場所,是蘇州市吳都學會及一企業(yè)的所在地。作為一處辦公場所,在修復保護之外,就得從實用功能上去考量,雙塔影園的改造,一部分是對舊有園宅的功能調(diào)整。
比如傳統(tǒng)的天井,古人是為了用來通風和照明,在空調(diào)和電燈普及的今天,天井的功用已經(jīng)退化,反倒是改造成電梯會更加實用;像會客餐廳,正對著園林院落,風景視野最佳,這里原本用作會議室,可是現(xiàn)代的會議常常要用到投影儀,而使用投影儀就需要拉上窗簾,美好的風景常常被關(guān)在窗外,實在是可惜,作為餐廳則大有秀色可餐的意味……
雙塔影園不僅是一個辦公地,也是蘇州市吳都學會對外的活動基地。這里舉行過上百次專業(yè)的會議,最大的一項是國際性的,2010年7月,作為英國皇家特許建造師學會(CIOB)全球建造峰會的分會場,這里舉行了“CIOB歷史建筑保護性開發(fā)論壇”暨CIOB歷史建筑保護委員會中國基地授牌儀式,英國皇家特許建造師協(xié)會30多名外國人出席,由全球主席主持會議。連英國前副首相都特地從上海趕來參觀過這樣一個私家園林。
事實上,這些年,史建華帶著吳都建設(shè)公司一直在以雙塔影園為模板,再造新的園林,既做好保護傳承,也注重完善功能,努力讓園林成為當今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 園主人小檔案>>>史建華,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副會長,蘇州市吳都學會會長,英國皇家特許建造師。
南石皮弄,這條弄堂的本身就蠻有趣的。因為巷內(nèi)多為小手工業(yè)者和小商販聚集,人稱“破弄”,因“破”字不雅,所以拆字稱為“石皮弄”,1980年代,又加上了一個“南”字。從竹輝路的南石皮弄口進去,一路尋訪過去,玉雕作坊、小商小販們聚集的弄堂里,真還問不到路,倒是一個修車的老人比較在行:“南石皮記?你說的是葉放嗎?”總算還有人知道!進入一個看起來稍有些年代的小區(qū),放眼望去,哪里像是私家園林的所在呢?保安一路指點,總算找到了。居室是典型的擺設(shè)極其雅致的文人居所,窗簾外是一方古典小園林,造園者葉放給這個園子取名叫“南石皮記”,南石皮記的雅致和南石皮弄的市井,形成了兩個洞天,院子里亭臺樓閣,假山水池,花草繁茂,重點是,這是仍然有人居住的私家園林。
憶園:園林是一種生活方式
“這個年代仿古是一種倒退,早已不是書童和丫頭的生態(tài)了!”葉放對那些臨摹式造園是否定和批判的。在葉放的心里,造園一直是一個夢想,是一次心靈的重新審視。造一座以當代與傳統(tǒng)相結(jié)合的園林,勇氣來自童年的經(jīng)歷。葉放是乾隆年間的狀元畢沅的后人,外高曾祖父任定海知府時建造了畢園。8歲以前,葉放都生活在畢園里。
對葉放來說,園林是家,是生活方式,也是精神樂園,更是一種生活的方式,雖然畢園已經(jīng)遠去,但是生活方式還可以延續(xù)下去,無論這種延續(xù)是一個盆景的物質(zhì)載體,還是一幅水墨的精神載體。園林跟所有的傳統(tǒng)文化也都有交集,傳統(tǒng)文化來自于家里日常的生活。小時候葉放認識東西最早是從園林里的畫開始的,大人抱著認圖:梅蘭竹菊,菊黃蟹肥,甚至連小床的兩頭都是用畫軸做的。園林里的人文不是儒就是道,四書五經(jīng)、孔孟老莊,從小就浸淫其中。小時候和親朋的孩子一起玩“折梅”,從園林里折來梅花,比賽誰折下的梅花最入畫,葉放一直認為這是最好的審美教育。
文革期間,傳統(tǒng)在消失,園林里的風雅生活也隨之被動消失,昔日的園林變成了72家房客。畢園變成“故園”,葉放的水墨創(chuàng)作也從觀念轉(zhuǎn)向了園林,《歸去來兮》,《月亮湖》,《春江花月夜》,《約夢故園》,《庭園舊事》……這種追憶的觀照在筆尖逐漸變成鳥瞰、俯瞰,終于有一天,葉放的園林創(chuàng)作從紙上的想象落實到了地上的呈現(xiàn)。他與幾位親朋,將各自連體別墅的院墻打通,一起嘗試共享的園林,實現(xiàn)紙上水墨到地上林泉的藝術(shù)轉(zhuǎn)換。
造園:從山水畫到實景園林
在紙上作畫的畫家,如何把造園的構(gòu)想落到實地?所謂:“石令人古,水令人遠。園林水石,最不可無。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造園之初,先理水做池塘基礎(chǔ),諾大的水面讓路過的人誤會說:“這幾戶人家是賣魚的!”然后再根據(jù)布局進行疊山,以山開形勢,以水合氣勢,山講脈絡(luò)水講韻律。然后再蒔花藝木,建亭筑臺。
南石皮記的格局如山水畫長卷,由西往東、自右往左漸次展開,起勢是一個有懸泉的小山,收勢是有疊瀑的山坡,其間半軒貼墻,作為園子戲臺的水閣依山臨池,峰巒起伏,花木扶疏。而最精彩的就是整座湖石假山,遠看渾然一體,而進山后卻別有洞天,仿佛置身于山谷林壑,危崖險壁,水澗巖峽,處處野趣橫生。
在造園之前,作畫很少能體會山石的重量,造園后,葉放的水墨太湖石不僅有質(zhì)地還有份量?!澳鲜び洝钡臓I造從2001年到2003年,歷時兩年多時間。而其中太湖石就用了800多噸,從踏勘相山,到開采運輸,再到以石疊山,終成有動水有活樹的假山真水,則用了半年時間。面積只有600來平方,要造一個五臟俱全的小型園林往往會以微縮景觀的方式,但葉放覺得那樣太作做,整座假山都是真山水的局部法來表現(xiàn),“小畫要大作,咫尺之間瞻萬里之遙”,葉放說,這就是他的理念與方法,小中見大,山要超過建筑,讓山峰陡然拔起,看起來才會有氣勢,有高山仰止的感覺。假山里面有山洞,甚至有可以拾級而上的臺階,所有人都為這座渾然天成的太湖石山而震撼,只有同濟大學教授路秉杰對營造技藝提出了詢問:“這座山是怎么完成的?”,他評價葉放的園子“開現(xiàn)代造園藝術(shù)之先河”。實際上,這座假山以一塊塊重達五六噸的太湖石做基礎(chǔ),用石頭和石頭疊在一起而成的山,以鋼結(jié)構(gòu)做梯子的支撐,用水泥將連接的石頭做到嚴絲合縫,咬合到完全看不出來,感覺不到澆筑的痕跡,長得像是一座天然的石頭搬進了園子中,雖為人做,宛自天開。巧妙運用現(xiàn)代的工藝和營造技術(shù),葉放實際上是在開一種風氣,就是鋼筋、青銅和玻璃也可以造出文人園林。園林,原本就是過日子的地方,它可以隨著空間地域而改變。用的是現(xiàn)代的工藝營造,傳承的卻是古典園林的精神:不出城郭,而獲林泉之怡。
常常有人問葉放:“最喜歡園子的什么時候?”葉放答:“還真不是矯情,我最喜歡的是季時變化。造園之初就把整個布局放到春夏秋冬、晨昏晝夜的時間空間里去構(gòu)思,陽光和月光在不同季節(jié)都與園子的關(guān)系不一樣,風景情境的印記也是不一樣的,恰恰季令時節(jié)轉(zhuǎn)換時的變化,才是最打動我的地方?!?/p>
壘石抱山,土石相加,形成山,山的龍骨是石,血肉卻是泥土。葉放說:“造山要留好植物穴,因為山是否有生命取決于植物”。園林里的植物不是平白無故栽種的,植物關(guān)系到整個意匠的構(gòu)成,儒學思想的“花木比德”就是重要的人文依據(jù)。作為山水的配角,花木須跟山水從多方面來匹配,小葉樹種要有,落葉和常綠的樹種也要有,山后有常綠的植物能讓山顯得幽深,山前面有落葉,則會讓整個景有層次和變幻。季節(jié)是有相貌的,一直待在空調(diào)里,容易讓人忘卻季節(jié)的更迭,但是看到某種花開了,就會猛然想到:哦,原來已經(jīng)變換季節(jié)了。
過日子:將藝術(shù)生活化將生活藝術(shù)化
說到底,園林不僅是一個景觀的空間,還是一個生活的空間,承載了無數(shù)的中國人文。園林就像中國畫,且不說它本身就是一種藝術(shù)形式,園子建成之后,無數(shù)風雅樂事在這里上演,有賀壽、婚慶、元宵、中秋這樣的禮俗佳節(jié)雅集,也有昆曲、評彈這樣的人文雅集,更有“花事”、“果事”這樣的風雅雅集……葉放因此贏得了“中國雅集之父”的美譽。
一面將藝術(shù)生活化,一面也將生活藝術(shù)化。園子不僅是雅集的勝地,也是葉放生活中的樂園。就比如夏日園子里開得正清雅的荷花,葉放可以在尋常日子里把它用到極致:蓮花里放茶葉過夜,隔天再取出來泡蓮房茶,油炸蓮花瓣,用荷葉莖當吸管喝流經(jīng)荷葉莖的米酒……
在南石皮記里,葉放充分感受著藝術(shù)回歸到生活的快樂和貼切。
● 園主人小檔案>>>葉放,1962年出生于蘇州畢園,現(xiàn)居南石皮記?!皶阄幕芯吭骸痹洪L,“一條”藝術(shù)總監(jiān),《生活美學》美學總監(jiān)。(被稱為“最后的名士”,“現(xiàn)代雅集之父”,“雅活教主”,“中國雅生活的先導者”)
東山楊灣,有一處醉石山莊,粉墻黛瓦,摩崖石刻蔚為壯觀。地處太湖之畔,依山而筑,近旁就是著名的佛門圣地紫金庵,雖處鄉(xiāng)間,卻透著慧心靈性,自有一番不俗之處。
醉石山莊的主人叫蔡廷輝,著名金石篆刻藝術(shù)家,國家一級美術(shù)師,醉心于金石篆刻,也醉心于親手打造自己的私家園林。醉石山莊是蔡廷輝的四個私家園林之一,掩藏于萬畝果林中,既可眺望太湖無邊美景,亦可享受東山田園風光,更重要的是可以欣賞各種摩崖石刻。
抗戰(zhàn)時,蔡廷輝的父母曾經(jīng)在東山楊灣逃過難,對楊灣很有感情,上世紀90年代初,蔡廷輝想在楊灣造個房子,楊灣當時的村書記領(lǐng)他到一塊全部是石頭的荒山頭。此荒山頭土層很薄,是非耕種地,村民們無法耕種。這恰恰是蔡廷輝最看重的,要的就是這些石頭,可以做摩崖石刻。最早,一畝地只要兩三千元,蔡廷輝用自己的積蓄持續(xù)買了20多畝。他的夢想很壯觀:打算用畢生精力,把歷代名家描寫太湖風光和東山美景的500首詩詞都鐫刻在石頭上, 以后要欣賞東山的歷史文化,就來醉石山莊。
自然與人文呼應(yīng)
石有慧心
吳門避暑不愁難,綠柳蔭濃畫舫寬。 石首鮮呈黃蠟面,楊梅肥綻紫金丸。密遮竹葉涼冰檐,散插榴花角黍盤。忽報洗天風雨至,一時龍掛萬人看?!埔摹秴情T避暑》刻在醉石山莊里醒目的位置,盛夏時節(jié),誰能否認,這是一處絕好的避暑勝地呢?
蔡廷輝動手能力很強,什么都是自己做,金石篆刻之外尤其喜歡造園子,且要自己設(shè)計,整個園子一草一石,都是出自蔡廷輝之手,每塊石頭都要自己堆制,設(shè)計師同時也是施工員、監(jiān)理,可說前無古人。蔡廷輝現(xiàn)在已經(jīng)年屆70,還是閑不下來,閑來還在造園和堆假山,被各大媒體稱為當代造園第一人。
醉石山莊可謂是真山上造假山,山上沒有水系,蔡廷輝因勢利導,就地取材,錯落有致,造一個可以循環(huán)的水系系統(tǒng)。蔡廷輝說:“造園子山貴有脈,水貴有源;脈理相通,全園生動;水隨山轉(zhuǎn),山因水活。堆黃石假山要做到渾厚中見空靈,堆太湖石假山要做到空靈中見渾厚”。蔡廷輝還說:“ 在堆假山的一瞬間,想象力要豐富,才能達到奇石胸中百萬堆,時時出手見新裁的意境”。
醉石山莊的主建筑是一幢三層的小樓, 古樸的黃石圍著樓基,黃石上都是遒勁的石刻。樓臺庭榭,小橋流水,書畫石雕,餐飲小住,一應(yīng)俱全。住處的擺飾都是樸拙的自然之物,臉盆石凳都是用青石和花崗巖鑿成,每間房子都伴有金石篆刻的書畫作品。
山莊里,石頭上都是摩崖石刻,墻上則是主人自己鐫刻的歷代名家的書畫作品,山石層層疊疊,水流波光蕩漾,已是不可多得的山水樂趣,又平添了許多篆刻書畫,自然與人文呼應(yīng),好一幅古典園林的現(xiàn)代風情畫。
樹有靈性
園林的各大要素是什么?在蔡廷輝看來,只有樹是活的,其他都是死的。
花木與石刻一起融合成獨一無二的私家園林美景
蔡廷輝小時候所住的地方,是爸爸的先生家,東山的葉家,葉氏在東山是久盛不衰的望族。五進的房子,有個東花園,里面有幾十棵古樹,每種樹木都是兩棵一對的,因此蔡廷輝從小就對樹木印象很深,什么季節(jié)吃什么果子,都因循著時令節(jié)氣。
買下荒山頭之后,蔡廷輝用二十余年的時間,把古樹名木一棵棵種進去,其中最有年頭和來頭的要屬那棵800余年的羅漢松。這棵羅漢松在搬遷過程中,經(jīng)過專家的2次論證,蔡廷輝的申請得到了批準, CCTV還專門為此拍攝了時長30分鐘的紀錄片。醉石山莊的樹木品種很多,有白皮松、黑松等500余棵,保護了一大批古老樹木。
為了這棵古樹的移植,從動土到移植,蔡廷輝兩天兩夜沒睡。根系泥球特別大,需要人蹲在車子上,把附近的電線撐起來才好開走。蘇州開到東山,花費了6個半小時,沿途碰掉了很多銀杏枝,銀杏在當年還是很貴的,也是東山農(nóng)民的一項重要經(jīng)濟來源,農(nóng)民們跟蔡廷輝掰指頭算賬,一根銀杏枝頭結(jié)出的銀杏,一年大約收成一兩斤,可以賣到50元,10年算下來就是500元,這樣一路賠過去,蔡廷輝心里慌得沒底。
紫金庵旁邊當時在修路,旁邊都是銀杏樹,還碰到了四根高壓線,火球掉下來,下面站了五六個人,嚇得心臟跳到了嗓子口,開車的駕駛員害怕到不敢再開。蔡廷輝說,起先要種的不是現(xiàn)在的地方,斜坡上大的吊車開不上去,于是轉(zhuǎn)到醉石山莊現(xiàn)在的正門,現(xiàn)在這棵樹的位置是醉石山莊最中心的地方。用蔡廷輝的話說:“是這棵古樹自己挑選的地方?!狈N的時候已經(jīng)過了種樹時節(jié),正是6月底天氣炎熱的時候,蔡廷輝給這棵古樹搭了蔭蓬,用噴霧整整噴了一年,來年古樹爆出了新芽,“好得不得了!” 今年連續(xù)高溫的天氣,蔡廷輝每天都會電話到東山催促,東山的土層薄,干得尤其厲害,他擔心那些樹木。
醉石山莊本就處掩藏于果林之中,盛夏時節(jié),果樹飄香,花草繁茂,飛鳥魚蟲,花木是藝術(shù)的一部分,與石刻藝術(shù)一起融合成獨一無二的私家園林美景。
石刻古木,也正應(yīng)了唐寅的“俯看流泉仰看松,泉聲松韻合笙鏞”!
蔡廷輝真是閑不下來的人,他還在古城區(qū)籌建一個園林式的學校,為蘇州的教育事業(yè)作出自己的貢獻。
● 園主人小檔案>>>蔡廷輝,年屆70,著名金石篆刻家、國家一級美術(shù)師,蘇州吳昌碩研究會副會長,蘇州園林管理局顧問,精于金石篆刻和書畫鐫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