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敏 王多思 石堅韌 盧 寅
基于古典組景法則的濕地公園聲景觀設計實證研究*
趙秀敏 王多思 石堅韌 盧 寅
基于中國傳統(tǒng)園林組景理論對聲景觀設計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提出了聲景觀組景六法,并引入到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研究中。以杭州西溪濕地國家公園為例,對濕地公園聲景觀的設計構成要素、設計手法進行了分析與探討,通過數(shù)據和圖形相結合的方式論證了聲景觀設計與視覺景觀設計的統(tǒng)一和協(xié)調。
組景;濕地;聲景觀
Abstract:In this study, the soundscape design is systematically combed that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the six methods of soundscape combination is put forward and introduced into the study of wetland park landscape design. Taking the Xixi-Wetland National Park in Hangzhou as an example, the elements and methods of design which applied in the wetland park soundscape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integr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acoustic landscape design and the visual landscape design are demonstrated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data and graphics.
Key words:landscape configuration ; wetland ; soundscape
與傳統(tǒng)景觀設計比較,現(xiàn)代景觀設計具有多目標的特點,其中“空間、生態(tài)、功能與文化”是現(xiàn)代景觀設計的4個基本方面。景觀設計在對場地評價的基礎上,滿足多目標設計要求[1]。而現(xiàn)代景觀設計多數(shù)以視覺感知為主,鮮有人提及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感官對景觀的感知。近年來,很多學者提出在提供給游人視覺沖擊的同時也要強調其它四種感官的體驗,因此聲景觀研究在景觀設計中的地位呈上升趨勢,自2002年開始出現(xiàn)相關研究,到達2015年出現(xiàn)研究高峰,至今共有148篇相關論文(圖1)。
圖1 聲景觀研究走勢圖
聲景觀設計就是運用聲音作為設計元素,對整體景觀空間的聲環(huán)境進行設計與規(guī)劃,使其與視覺景觀相互協(xié)調。在濕地公園景觀設計中,引入聽覺體驗這種新概念,將景觀設計中原有的視覺體驗與聽覺體驗相結合并加以強調,可以使游人得到更加充實的感官體驗。在大多數(shù)城市公園中濕地公園占少數(shù),在其設計與保護方面應當加以重視。尤其要重視聲景觀的設計并盡量做到聲景觀設計與視覺景觀設計的統(tǒng)一。
1.1 國外聲景觀研究現(xiàn)狀
“聲景觀”一詞由“Soundscape”翻譯而來,是聲學生態(tài)學(Acoustic Ecology)研究的主要內容。“聲景觀”概念最早由加拿大作曲家謝弗(R.Murray Schafer)于1968年提出,是“一種強調個體或社會感知和理解方式的聲音環(huán)境之一,是指人類世界中自然聲環(huán)境和人為聲環(huán)境的組合。自加拿大后,法國、美國、日本等國相繼對聲景觀設計做出相關研究與探析[2]。主要包含以下4個方面:一是對于聲景觀設計做出的相關分類,例如自然聲、人工聲、生活聲、民俗文化聲等。二是受眾群體對于聲景觀的偏好度。三是聲景觀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四是對于有價值的自然聲景觀的保護。
1.2 國內聲景觀研究現(xiàn)狀
我國古人早在1500年前就有對聲景觀進行描述的詩句。例如南朝梁王籍所著的五言古詩中所提到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句詩所描寫的山中鳥鳴、蟬鳴為作者帶來的對于景觀多感官的體驗?!奥暰坝^”研究進程中,大量優(yōu)秀文獻源自于以下學者(如圖2),他們推動并引領著學科的發(fā)展與進步。李國棋(2000)對聲景觀設計進行了初步探析與研究,從人—聲音—環(huán)境三者之間的關系,論述了聲景學與傳統(tǒng)聲學和傳統(tǒng)景觀學的區(qū)別,確立了聲景學作為人居環(huán)境科學中的一個基本學科地位,奠定了聲景觀思想的美學基礎。葛堅和卜箐華(2003)分析了公園聲景觀的設計要素、設計階段與設計方法,以期在景觀設計領域導入聲景觀設計的理念,為景觀研究帶來新的切入點。相繼葛堅等(2006)又對日本佐賀森林公園聲景觀進行調查,通過正負設計手法對城市公園聲景觀設計進行設計與評價。2008年翁玫、李軼倫依據柳賴澈夫理論提出“景觀是通過以視覺為中心的知覺過程對環(huán)境進行的認知,包含了對景觀的視知覺過程和行動媒介過程”。人對景觀的體驗不是獨一的視覺體驗,而是由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五覺構成的綜合感知,是對“整體景觀”(Total Landscape)的把握,因此聲景觀的聽覺感知成為設計的元素之一。
圖2 聲景觀研究學者
西溪,古稱河渚,“曲水彎環(huán),群山四繞,名園古剎,前后踵接,又多蘆汀沙溆”。西溪濕地從東晉被發(fā)現(xiàn),唐宋發(fā)展,到明清全盛,及至民國衰落,解放后廢棄。西溪風景區(qū)在過去是僅次于西湖風景區(qū)的杭州市第二大風景區(qū),已有1000多年歷史。自唐代以來,西溪就以賞梅、竹、蘆、花而聞名?,F(xiàn)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杭州市區(qū)西部,距西湖不到5KM,是罕見的城中次生濕地。這里生態(tài)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質樸、文化積淀深厚,曾與西湖、西泠并稱杭州“三西”,是目前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于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
對后輪電機的速度調節(jié)使用的是PWM波,通過調節(jié)PWM波的占空比改變電機通斷電時間從而達到調速的目的[6]。
歷史上的西溪占地約60KM2,現(xiàn)實施保護的西溪濕地總面積約為11.5 KM2,分為東部濕地生態(tài)保護培育區(qū)、中部濕地生態(tài)旅游休閑區(qū)和西部濕地生態(tài)景觀封育區(qū)。經過綜合保護后的西溪濕地公園,對外開放的總面積為3.46 KM2,其中生態(tài)保護區(qū)和生態(tài)恢復區(qū)約占94%,歷史遺存保護區(qū)約占2.1%,服務設施區(qū)約占3.9%。西溪濕地水域景觀中最精華、最具特色的景觀已被完整地保留下來。
基調音又可稱作背景音,基調音作為其他聲音的基礎音而存在,用來描繪濕地空間中的基本聲音特色同時它是我們所聽到的頻繁出現(xiàn)的聲音。在西溪濕地公園的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中,我們常聽到的聲音如風吹過水面的聲音、船槳劃過蘆葦?shù)穆曇?、水鳥的叫聲、公園內部與外部交通的噪聲等都可被稱為基調音。
信號音又可稱作情報音,具有傳播信息與提示人們引起注意的功能但并沒有像基調音那樣有代表地域和時代特征的功能。在西溪濕地公園中如揚聲器聲、電瓶車的汽笛聲等都可被稱為信號音。
標志音又可稱作演出音,具有一定的地域獨特性,包括自然聲和人工聲,如間歇噴泉和瀑布,以及鐘聲和傳統(tǒng)的活動聲等,該地域的人對于這種聲音有著親切感。與景觀標志的調查和發(fā)掘所不同的是,景觀標志可以通過現(xiàn)場調查來獲得,而聲景觀中的標志音就必須通過對當?shù)剌^長時間的居住者或工作者的訪問才能獲得。這種標志音是象征著某一地域或時代特征的最有代表性的聲音,也是城市規(guī)劃和建筑設計中必須加以保全和復興的重要對象。
但是,作為演出音,與公園聲環(huán)境中的各種聲音的協(xié)調,以及與公園其他環(huán)境要素的協(xié)調也非常重要。不是孤立地在空間中播放音樂,而是把音樂作為與公園環(huán)境共生的一部分而進行設計。當然,與環(huán)境共生的設計理念并不只局限于演出音。對于聲景觀的設計,應該考慮到與視覺景觀的協(xié)調,并且應和公園的自然、歷史、風土人情等要素相對應進行設計。
聲景觀的設計,就是運用聲音的要素,對空間的聲音環(huán)境進行全面的設計和規(guī)劃,并加強與總體景觀的調和?!奥暰坝^的設計”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聲學設計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它超越了“設計/ 制造聲音”的“物的設計”的局限,是一種理念和思想的革新。聲景觀的設計理念首先擴大了設計要素的范圍,包含了自然聲、城市聲、生活聲,甚至是通過場景的設置,喚醒記憶聲或聯(lián)想聲等內容。
4.1 正負零設計法
設計手法分別為正設計、零設計與負設計。所謂正負零設計手法就是增添新的、去除不協(xié)調的、保留具有代表性的聲景觀元素(如圖3、表1)。
4.2 聲景觀設計六法
圖3 濕地公園聲景觀設計設計手法
表1 濕地公園聲景觀設計手法
表2 中國園林組景十八法
在中國古典園林組景的方法中可以提煉出6種常用視覺處理手法(圖4),進而對應地提出聲景觀設計六法,即聲景觀對景、聲景觀藏景、聲景觀引景、聲景觀障景、聲景觀題景、聲景觀借景。(表3、圖5)
本文根據西溪濕地公園經典一日游路線,通過聲景觀與視覺景觀的對比以及自然聲、生物聲、人工聲、民俗文化聲等的正設計、負設計、零設計來分析與探討西溪濕地公園的聲景觀設計。
表3 聲景觀組景六法
圖4 視覺景觀組景六法
圖5 聲景觀六法
5.1 西溪濕地視覺景觀與聲景觀構成要素
西溪濕地公園的聲景觀可分為自然聲、生物聲、人工聲等,其中以自然聲為主(圖6)。自然聲是由類似于風、火山與浪花等非生物的自然元素的聲源疊加所產生的聲音。生物聲是動物的叫聲(鳴叫聲、聯(lián)絡聲,警告聲與呼喊聲)所產生的聲音。人工聲是技術設備(發(fā)動機、車輪聲、工業(yè)聲等)所產生的聲音。視覺景觀以水體、植物、動物、建筑以及構筑物為主(圖6)。其中水體包括河港、池塘、沼澤、魚塘等。植物包括樹木、花卉、草等。動物包括鳥、蟲、魚等。建筑包括庵堂、祠廟、民居、村舍、草堂、別墅等。構筑物包括橋、亭以及牌樓等。
西溪濕地公園的聲景觀可分為自然聲、生物聲、人工聲等,其中以自然聲為主(表4)。自然聲是由類似于風、火山與浪花等非生物的自然元素的聲源疊加所產生的聲音。生物聲是動物的叫聲(鳴叫聲、聯(lián)絡聲,警告聲與呼喊聲)所產生的聲音。人工聲是技術設備(發(fā)動機、車輪聲、工業(yè)聲等)所產生的聲音。視覺景觀以水體、植物、動物、建筑以及構筑物為主(表5)。其中水體包括河港、池塘、沼澤、魚塘等。植物包括樹木、花卉、草等。動物包括鳥、蟲、魚等。建筑包括庵堂、祠廟、民居、村舍、草堂、別墅等。構筑物包括橋、亭以及牌樓等。
5.2 西溪濕地主要區(qū)域的視覺景觀和聲景觀
以西溪濕地視覺規(guī)劃以及調研需求將其分為3個區(qū)域進行調研。將每個區(qū)域劃分為100mx100m的網格,組織若干名同學使用聲級計對每個網格內的聲壓級進行測量、匯總并且繪制聲壓級圖;在每個區(qū)域內設置測量點,于2016年6至9月,每月兩天進入西溪濕地國家公園,每天從06:00至20:00記錄其聲景觀發(fā)生時間。(表6,圖7)
從圖8中可以看出,水是西溪的靈魂,整個西溪濕地水網密布,各個主要景點由紅線部分串聯(lián)起來,大致呈矩形。資料顯示,西溪濕地地處浙江省杭州市西部,位于浙西南河谷丘陵與浙東北水網平原的交接地帶,主要屬于西湖區(qū)的蔣村鄉(xiāng)和余杭區(qū)的常鄉(xiāng)。目前的西溪濕地,大致是指東起紫金港、蔣村商住區(qū)和占蕩小區(qū),南倚老和山、老東岳山北坡,接天目山路延伸段,西以余杭八常鄉(xiāng)段杭州繞城公路為界,北至文華路的一片魚塘水網平原,是杭州城區(qū)引構部郊區(qū)的過渡地帶。
周家村大碼頭由公園西南角方向,周家村入口500M處即是。游客可以通過乘坐電瓶車(信號音)來觀賞與游覽西溪濕地公園的主要景點。茭蘆田莊碼頭位于茭蘆田莊附近有個茭蘆庵(節(jié)慶祭祀:演出音),宋紹興年間(1131一1162),侍衛(wèi)馬軍司駐屯于西溪濕地一帶,因奉祀所需,于龍駒塢建正等院。明萬歷初年(1573),正等院釋如覺將院遷往河渚,初名正等庵。明末整修時,由董其昌題寫“茭蘆”名(誤書“交蘆”為“茭蘆”)。
圖6 西溪濕地公園視覺景觀與聲景觀的融合
表4 西溪濕地公園聲景觀構成要素
表5 西溪濕地視覺景觀構成要素
煙水秋漁位于煙水庵的南部,瀕臨朝天暮漾。在美麗的漁莊里(流水潺潺:自然聲),與親人、朋友傾心交流(“庵堂話春秋”),享受獨具特色的煮魚佳肴(“漁莊品魚宴”),喝著香茶(“水檻斗茶”),耳邊聆聽著美妙的音樂(“樂坊聽絲竹”)。煙水秋漁的“煙水”,有三煙之妙:柳煙、云煙、炊煙,人與煙水共處,猶如身臨仙境。而又有一座煙水閣,卻是三層高樓,是登高遠望朝天暮漾風光,觀賞飛鳥白鷺的好去處。垂釣于湖邊,散步于塘堤,喝上一口本地的米酒,感受一番西溪原住民的生活(生活聲,自然聲)。此景點有桑蠶絲綢故事、婚姻民俗、西溪人家等展覽館,展現(xiàn)水鄉(xiāng)民居的地方特色和居民質樸的農耕文化。
深潭口又名深潭港,在蔣村鄉(xiāng)深潭口村,“水曲深潭深靜不波,瓜皮艇載客閑過。四圍斷岸居民少,一徑荒林宿鳥多。柳半余裊裊,蘆花平放舞婆娑。興酣只有漁人好,高唱彎彎月子歌。”(吳祖枚《深潭口》)這就是昔日的深潭口。《南漳子》記載:"深潭口,非舟不渡;聞有龍,深潭不可測。"當年,乾隆南巡來到西溪的河渚鎮(zhèn),觀端午佳節(jié)龍船集會,并口諭御封其為“河渚龍舟競渡”。至今,“劃龍舟吉祥慶豐年、觀龍舟吉利保健康”這一習俗,仍是杭州四鄉(xiāng)百姓的盛會。因此,深潭口成為蔣村每年龍舟勝會所在地,每逢端午,人來舟往,熱鬧非凡,為西溪的鄉(xiāng)俗風情增色不少(節(jié)慶聲:演出聲)。
整個街區(qū)的建筑風格沿著明朝至現(xiàn)代的歷史主線,呈現(xiàn)著不同的風格,猶如一個建筑博覽園。它也是游客休閑、購物的場所,展示西溪特有的民俗文化和西溪物產等的場所。
表6 西溪濕地聲景觀發(fā)生時間
圖7 西溪濕地網格圖
圖8 西溪濕地景觀空間分區(qū)
高莊,高莊又名西溪山莊,俗稱西莊,是清代高士奇在西溪的別墅。高士奇,字澹人,號江村、瓶廬,又號竹窗,錢塘(今杭州)人,官至禮部侍郎。他學識淵博,能詩文,擅書法,精考證,善鑒賞,所藏書畫甚富。
圖9 周家村入口及茭蘆
5.3 濕地公園聲景觀分區(qū)規(guī)劃
根據西溪濕地的聲景觀類型,可以把濕地的聲景觀空間構成分成以下3個區(qū):
①自然體驗區(qū)
由河港、池塘、湖漾、沼澤、港汊、樹叢等自然景觀組成的自然體驗區(qū),這里充斥著自然的聲音。濕地自然體驗區(qū)的聲景觀提煉為“冷、野、淡、雅”。冷,就是幽寂、冷靜;野,就是天然、野趣;淡,就是淡泊、清遠;雅,就是文雅、別致。在該景區(qū)內,以享受自然為主,豐富多樣的樹聲、風聲、流水聲、蟲聲和周圍的水、樹、草、橋等混雜交融,使得游人就像融進了大自然,被大自然的心聲擁抱,從而對環(huán)境敞開心扉,忘記塵世的煩惱。其聲景觀特征為:寧靜的、自然的、沒有活力的、有統(tǒng)一感。這個區(qū)域主要是與自然對話,放松休息身心,在寧靜安詳?shù)姆諊?,能充分感受到蟲鳴鳥叫、蘆葦沙沙作響、清風流水等自然聲。
②民俗活動區(qū)
由西溪人家、龍舟盛會、越劇表演的古戲臺、街鋪等景區(qū)組成民俗活動區(qū)。該區(qū)的特點是樸實、溫馨、愉悅、親切、生活。在該區(qū)內,可以聽到拿著鋤頭除草的農民們的對話聲,可以聽到農婦們把蠶喂胖的喜悅聲,可以聽到龍舟盛會時小伙子賽龍舟的呼喊聲和加油聲。其聲景觀特征為:熱鬧、有活力、開放。由于熱鬧有活力的人聲的掩蓋,自然聲的印象得到了消減,人工的、生活的印象較為突出。
③商業(yè)體驗區(qū)
沿路亦可以聽到小鋪子旁售賣各種古物的方言吆喝聲。為什么賣鋪的吆喝聲不是噪聲?因為,該區(qū)的房屋、街鋪設計也更大程度地親近自然,保留古典感,使得這里賣鋪的吆喝聲和視覺景觀結合在一起便也富有了民俗、古樸、自然的感覺。因此,該區(qū)讓我們真切體會到了江南水鄉(xiāng)的民俗文化,給人以不同于城市里的熱鬧和親切。該區(qū)是西溪濕地具有特征性和標志性的聲景觀區(qū)。
5.4 西溪濕地聲景觀改善及其設計
西溪濕地聲環(huán)境的改善設計將考慮:自然聲的保全和培育、噪聲的預防和控制、舒適滿意的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等視角。一般來說,空間規(guī)模越小,聲景觀的個別性和多樣性的要素就越強,設計中建筑音響的要素就越強:而空間規(guī)模越大,聲景觀的公共性和統(tǒng)一性的要素就越強,設計中城市規(guī)劃的要素也越強。本文的研究對象為西溪濕地,即具有自然綠地、水系環(huán)境、節(jié)慶活動設施、步行道、商業(yè)區(qū)等各種功能和設施。對西溪濕地的游客來說,可以作為在鋼筋混凝土叢林、車水馬龍的城市生活中,充分地享受自然的氛圍,身心愉悅松弛的場所,也可以在此參與各種節(jié)慶活動,或和家人一同觀賞甚至是參與其中來享受天倫之樂。針對西溪濕地的這些功能特征,本文認為西溪濕地的聲景觀設計應充分考慮以下設計內容:
①為了充分制造游客與自然聲密切接觸的機會,必須盡可能地保全和培育自然聲要素。為了培育和保全豐富的自然聲,在規(guī)劃用地階段,就應該結合視覺景觀的設計和規(guī)劃,充分考慮用地的自然環(huán)境的保全和再生,例如保護和規(guī)劃多樣的水系環(huán)境與豐富的植物系,以便能吸引(誘導)各種鳥類和昆蟲類的棲息,提供多種鳥鳴和蟲叫。同時,植物系的存在,也可帶來風吹蘆葦?shù)纳成匙黜憽?/p>
②把“安靜空間”和“熱鬧空間”合理分區(qū),并充分考慮其間的“緩沖空間”,使游客可以各取所需,既可以使人們在寧靜的氛圍中緩解都市生活和工作帶來的壓力和身心疲憊,也可以滿足人們在熱鬧的氛圍中通過各種活動來娛樂身心,感受活力的不同要求。
③充分考慮公園的聲景觀和其它環(huán)境要素的協(xié)調,以及公園內外環(huán)境的關系。例如,應考慮防止外部環(huán)境中交通噪聲等聲音的侵入,濕地內的各種活動對外部住宅等環(huán)境的不良影響。大型的揚聲器會成為周圍住宅會的噪聲源,而把大型的揚聲器換成小型揚聲器的分散布置,將會是一個較好的解決途徑。
[1]康健, 楊威. 城市公共開放空間中的聲景[J]. 世界建筑,2002(6):76-79.
[2]秦佑國 . 聲景學的范疇 [J]. 建筑學報 , 2005(1):45-46.
[3]郭敏, 岳淼, 葛堅. 杭州新湖濱公園聲景研究[J]. 華中建筑,2012, 30(1):190-194.
[4]張駿, 古風. 聲生態(tài)學視角下的城市旅游聲景觀研究[J]. 生態(tài)經濟(中文版), 2015, 31(3):138-142.
[5]袁曉梅, 吳碩賢. 拙政園的隔聲降噪功能研究[J]. 建筑科學,2007, 23(11):78-81.
[6]陸宏瑤,李國棋.聲音生態(tài)學[J].噪聲與振動控制,2005(11):376-369.
[7]葛堅,陸江,郭宏峰,李輝. 城市開放空間聲景觀形態(tài)構成及設計研究[J]. 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2006,40(9):1570-1573.
[8]葛堅,卜菁華.關于城市公園聲景觀及其設計的探討[J].建筑學報,2003(3):58—60.
[9]孫釜釜,樸永吉,朱文倩. 城市公園聲景分析及GIS聲景觀圖在其中的應用[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2,27(4):229-233.
[10]葛堅,趙秀敏,石堅韌. 城市景觀中的聲景觀解析與設計[J].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2004,38(8):995-999.
[11]袁曉梅,吳碩賢. 中國古典園林的聲景觀營造[J].建筑科學,2007(2):70-72.
[12]扈軍,葛堅,李東浩. 基于GIS的聲景觀地圖制作與分析——以杭州柳浪聞鶯公園為例[J].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2015,49(7):1296-1304.
[13]葛堅,郭敏,朱宇恒、賈晶、張韻.聲景觀的人文屬性研究——以西湖風景區(qū)聲景觀為案例[J].南方建筑,2012(1):6—10.
[14]張森.基于聲環(huán)境調查的海河親水空間聲景觀設計與表達方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1.
[15]駱麗賢.城市公共開放空間聲景小品設計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
[16]蘇貴君.城市綜合商業(yè)街聲景觀的初步研究一以太原市柳巷商業(yè)街為例[D]. 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4.
[17]吳穎嬌. 聲景觀評價方法和典型區(qū)域聲景觀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4.
[18]岳淼.杭州西湖風景區(qū)人文類景點聲景觀形態(tài)及評價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2.
[19]孫崟崟. 城市公園聲景評價與營造--以泰安市東湖公園和南湖公園為例[D].泰安:山東農業(yè)大學,2012.
責任編輯:張吉明
TU98
A
1674-4144(2017)-08-43(8)
趙秀敏,浙江工商大學環(huán)境設計系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
王多思,浙江工商大學旅游與城市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石堅韌,浙江工商大學旅游與城市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通訊作者)。
盧寅,浙江工商大學旅游與城市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基于老年人心理與行為地圖的養(yǎng)老社區(qū)空間規(guī)劃”(編號:15YJCZH102);浙江工商大學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項目“建筑初步課程改革”(編號:1040XJ2915074)。